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清代對仗佳句

清代對仗佳句

1. 求對仗,優美的對聯

上聯「有誌者,事竟成」是主題, 「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歸楚」是史事

下聯「苦心人,天不負」是主題, 「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是史事

「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歸楚」

秦軍消滅六國, 獨吞天下, 軍力之強大可想而知。但項羽自幼立誌復國(楚), 甚至希望取秦而代之。 他召集了以前楚國的遺民(江東父老)而組成軍隊, 幾經轉折, 最後背水與秦兵死戰。 項羽破釜沈舟, 表明了「有進無退」的決心, 結果軍心大振, 上下壹心, 於鉅鹿壹戰全殲秦軍二十萬。 其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臥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 應該不用細說了吧?

主要就是說越國本已亡國, 但憑著勾踐等君臣忍辱負重、從大處著想, 結果非但越國得以保全, 還在最後壹雪前恥, 反滅了吳國。「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越國臣民的堅忍得到最終的成果。

知錯能改, 比只懂批評而毫無建樹的人有用

2. 收集二十副對聯,並理解對仗特點

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這是五代十國蜀國國君孟昶的壹幅桃符對聯,也是我國有歷史記載的第壹副春聯,從字面上看,“納”即“享受”;“余慶”,舊指“先代的遺澤”,《易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上聯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下聯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

全連蘊含著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對聯的頭尾還嵌入“新春”兩個字,中間嵌入了“嘉節”兩個字,合起來“新春嘉節”,非常巧妙。

壹元復始; 萬象更新。 ——這是壹副傳統春聯,深得世人喜愛,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廣泛,影響較大。

聯意為:新的壹年又開始了,世間壹切事物都除舊布新,得以新生和發展。“壹元復始”,指新的壹年又要開始。

“萬象”,指宇宙間的壹切事物或景象。“更新”,除舊布新。

聯語緊切新春佳節世人辭舊迎新的心態,簡潔明快,言約意豐,凝煉工整。因此,人們除了單獨作春聯外,還常常以它為春聯的基本詞組,構成較長的新春聯,如“壹元復始春光好;萬象更新喜氣多。”

“瑞氣盈門,壹元復始;春風拂面,萬象更新。”等。

人登壽域; 世躋春臺。 ——這也是壹副傳統春聯。

春為壹歲之首。中國民俗,不論出生在哪個月份,大多以“過壹年,長壹歲”推算,而健康長壽又幾乎是所有人的願望。

此聯就是表達的這個祝福。“壽域”,指人人得盡天年的太平盛。

“春臺”,春日登眺覽勝之處。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

聯語既切春節,又含祝福,言簡而意深。 爆竹壹聲除舊; 桃符萬戶更新。

——這是壹副傳統春聯。此聯出典於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爆竹、桃符都是古代人們在春節時用來驅除邪鬼的道具。

現在春節燃放鞭炮,過去沒有發明火藥之時沒有鞭炮,就用火燒竹子,使其畢剝發聲,來驅除山鬼瘟神,稱之為“爆竹”。“桃符”也是古時民俗,用桃木板畫神像掛在門旁,以驅鬼避邪,每年春節都要更換。

大約從唐、五代開始在紅紙上寫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聯),但春聯稱“桃符”壹直延續到清代。寫春聯以迎新春佳節,已是幾乎所有華人的習俗,長盛不衰,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內容常有更新罷了。

該聯選取春節期間傳統民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兩種典型物品——爆竹和桃符,遣詞組句,有聲(爆竹之響),有色(桃符之紅),形象鮮明,描繪生動,十分準確地表達了“除舊迎新”的主旨。聯句語言精練,聲、色俱備,對仗工整,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廣泛流傳而不衰。

壹元二氣三陽泰; 四序五福六合春。 ——這是壹副使用了數字入聯和詞語典故的傳統春聯。

上聯“壹元”,指事物的開始,這裏指壹年之始。“二氣”,指陰氣和陽氣。

“三陽泰”,即三陽開泰。《易》中,農歷十月為坤卦,純陰之象;十壹月冬至為復卦,壹陽生於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於下;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

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所以舊時以“三陽開泰”或“三陽交泰”為歲首稱頌之語。

下聯“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五福”,五種幸福。

《尚書·洪範》:“五福,壹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桓潭《新論》:“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多。”

“六合”,指上下前後左右四方,凡指天地之間、整個天下。聯語巧用數字,用典恰切,既合節日,又表達了對天下所有人的良好祝福。

梅呈五福; 竹報三多。 ——五福,即壽、富、康寧、好德、老終命。

見《尚書·洪範》。三多,即多福、多壽、多男子。

見《莊子·天地》。聯寫冬物,意在以之迎春祈福。

既能援引典故,使其意緒豐富,又用詞簡練,對仗工穩,此春聯遂廣為應用。 兩袖清風,造福大眾; 壹身正氣,振興中華。

——元代詩人魏初《送楊季海詩》有句“交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壹束詩”,以“兩袖清風”喻楊季海為官廉正,囊空如洗。後世沿襲,成慣用語。

此種春聯,並非隨處可用,壹如衣飾,須量體而服。此聯只宜於政府機關。

春風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塵。 ——此聯乃清朝鄧石如自題於書房的楹聯。

春風有包容接納萬物的博大情懷;文辭筆墨如秋水壹般,不沾染半點世俗塵埃。何等氣度,何等清高。

壹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花永開。 ——春天代表欣欣向榮的景象,壹年四季都是春天的話,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欣欣向榮、興旺的樣子;萬紫千紅形容百花齊放,色彩艷麗、斑斕,也比喻事物豐富多彩。

壹年四季如春,天天百花盛開,形容社會蒸蒸日上、生活紅紅火火,這是個美好的祝願的意思。此聯聯概括了祖國百花爭艷,萬物生輝的繁榮景象,謳歌了新時代的新面貌,盡情地抒發了春聯的創作者對祖國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的贊頌。

但將忠厚培元氣; 惟有詩書發異香。 ——南宋大儒朱熹《近思錄?為學類》有言:“人之壽夭在元氣”。

所謂元氣,亦稱原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負載著生命現象。人生所賴,惟氣而已,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故自古以來,怡養元氣甚為流行,而為人忠實厚道、善良寬容,不僅是存世立身之要義,也最利於培補、蓄養元氣。詩書何來異香?因詩書能給人以生存智慧與。

3. 二十幅春聯,越少越好(對聯字數)

春節對聯大全帶橫批

e68a84e799bee5baa631333339656531上聯:大順大財大吉利

下聯:新春新喜新世紀

橫批:萬事如意

上聯:精耕細作豐收歲

下聯:勤儉持家有余年

橫批:國強富民

上聯:創大業千秋昌盛

下聯:展宏圖再就輝煌

橫批:大展宏圖

上聯:創大業千秋昌盛

下聯:展宏圖再就輝煌

橫批:大展宏圖

上聯:***享錦繡年華

下聯:相伴健康天使

橫批:福如東海

上聯: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下聯:春光耀輝滿堂春

橫批:春意盎然

上聯:壹帆風順吉星到

下聯: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上聯:春雨絲絲潤萬物

下聯:紅梅點點繡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上聯:歡天喜地度佳節

下聯:張燈結彩迎新春

橫批:家庭幸福

上聯:大順大財大吉利

下聯:新春新喜新世紀

橫批:萬事如意

上聯:舊歲又添幾個喜

下聯:新年更上壹層樓

橫批:辭舊迎新

上聯:春聯對歌民安國泰

下聯:喜字成雙花好月圓

橫批:國泰民安

上聯:喜滋滋迎新年

下聯:笑盈盈辭舊歲

橫批:喜迎新春

上聯:千年迎新春

下聯:瑞雪兆豐年

橫批:年年有余

上聯:歲通盛世家家富

下聯:人遇年華個個歡

橫批:皆大歡喜

上聯:迎新春江山錦繡

下聯:辭舊歲事泰輝煌

橫批:春意盎然

上聯:壹帆風順年年好

下聯: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上聯: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下聯:春光耀輝滿堂春

橫批:春意盎然

上聯:百年天地回元氣

下聯:壹統山河際太平

橫批:國泰民安

上聯:歡聲笑語賀新春

下聯:歡聚壹堂迎新年

橫批:合家歡樂

上聯: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下聯:春光耀輝滿堂春

橫批:春意盎然

上聯: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下聯: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上聯:五更分二年年年稱心

下聯:壹夜連兩歲歲歲如意

橫批:恭賀新春

上聯:和順門第增百福

下聯:合家歡樂納千祥

橫批:歡度春節

上聯:綠竹別其三分景

下聯: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上聯:壹年四季行好運

下聯: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上聯:春臨大地百花艷

下聯:節至人間萬象新

橫批:萬事如意

上聯:壹帆風順年年好

下聯: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五福臨門

4. 有時代氣息的三十幅對聯

為您奉上新時代氣息的對聯,請參考:

和睦:上聯:二十四時節氣,乾坤競秀

下聯: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

橫批:天人合壹

和美:上聯:天和地和人和,和融華夏

下聯: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

橫批:新春大吉

和順:上聯:和和順順千家樂

下聯:月月年年百姓福

橫批:國泰民安

和諧:上聯:黨心、民心、萬眾壹心,科學發展春風起

下聯:國運、家運、宏圖大運,社會和諧旭日升

橫批:萬象更新

5. 唐代邊塞詩的精神美

唐以前的中國詩歌,在題材上已經廣泛開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幾乎無所不及,而在開發的程度上則各有深淺。

邊塞題材就是壹片尚待深拓的莽原。漢代,邊塞戰爭規模宏偉,但當時的詩歌發展水平尚低,也無大批的文人投佐戎幕,所以邊塞詩並未得到多少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詩藝提高,邊塞詩漸見成長,而仍較稚嫩。是歷史偏愛,賞賜唐人以出類拔萃的運會;是唐人精明,及時把握了大顯身手的良機。

於是邊塞題材壹時火紅,蔚成大觀。 唐詩的繁榮,發軔於初唐的詩歌革新,而邊塞詩的興起,則是這壹革新的重要契機和顯著標誌。

太宗皇帝李世民堪稱革新的先驅,他首開風氣,帶頭寫了壹系列的邊塞作品,並明確主張“用鹹英之曲,變爛熳之音”(《帝京篇十首序》),“澆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質”(《執契靜三邊》)。初唐詩歌革新的重要人物,向稱四傑、陳子昂,而邊塞詩創作正是他們從事革新的重要實績。

特別是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中的“蒼蒼丁零塞”、“丁亥歲雲暮”、“朔風吹海樹”、“本為貴公子”、“朝入雲中郡”諸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送魏大從軍》,《登幽州臺歌》等名篇,都是邊塞詩作。他所高倡的漢魏風骨,在這些詩中得到了最卓越的表現。

陳子昂的出現耐人深思。當時的社會上升發展和知識分子參政,促成了詩界關心國計民生的風氣。

邊塞戰爭有系國運沈浮,更受到高度重視。所以,最能代表時代潮流的傑出詩人,幾乎是註定要在這裏產生。

在陳子昂的邊塞詩裏,蘊含了相當豐富的內容。其中有對愛國精神的頌揚,有對征戍苦難的申訴,更多的則是對凡庸將帥的譏刺和對朝廷失策的批評。

這些內容後來曾被反復吟詠,成為邊塞詩的基本主題。在形式上,陳子昂偏愛古體,創新不多,但對今體律絕亦註意吸收。

他的《登幽州臺歌》更在結構、句法上都擺去常規,意到言隨,戛戛獨造,遂成千古壹家。 開元、天寶時期,革新運動宣告成功,邊塞詩大盛,湧現出壹批以此為長的傑出作家,文學史上稱之為邊塞詩派,成為唐詩繁榮的重要標誌之壹。

邊塞詩派的骨幹成員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人,後人簡稱為“高岑王李”。其中高岑可為代表,所以人們又稱之為高岑詩派。

高適最著名的邊塞詩是《燕歌行》,這是壹幅概括力極強的邊塞生活全圖,其中敘述、描寫、議論、抒情並用,朝野官兵、戰守行駐、山川物候、閨怨戍苦兼及,氣勢豪邁,感慨深沈,措詞警策,佳句叠出,正所謂“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詩用古體,卻又多借近體詩法,對仗精美,聲韻鏗鏘。

岑參邊塞詩最著名的是兩“歌”壹“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較之高詩,岑詩的個性特征更為顯著。

杜甫稱道“岑參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說“岑參語奇體峻意亦造奇”(《河嶽英靈集》),三詩突出表現著這壹特色。那 “壹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走馬川行》)的輪臺之夜,那“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的塞外雪景,那“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輪臺歌》)的豪邁行軍,都無比壯麗,令人神往。

《走馬川行》的三句連韻,有似音樂中的三連音,急促勁峭,又是壹奇。李頎和高岑壹樣,也擅長古體,尤長於七古。

他的邊塞詩數量不多,但質量高超,名聲甚大,其《古從軍行》諸首流傳廣遠。王昌齡的邊塞詩也有不少古體,但代表其獨特成就的卻是近體,是七絕。

特別是他的《出塞二首》和《從軍行七首》,氣象雄渾,意境高遠,後人難以企及。王昌齡後被譽為“開、天聖手”,備受推崇。

四人之外,擅於邊塞之什的王之渙、王翰、崔顥等,亦皆壹時之選。 在盛唐文壇上,與邊塞詩派並稱的是山水田園詩派,領袖人物是王維,而王維就其前期創作來看,同樣是壹個傑出的邊塞詩作者。

李白、杜甫是唐代最享大名的詩人,他們的邊塞作品也都量大質優。崇尚邊塞題材,壹時形成詩壇的潮流。

中唐以後,邊塞詩的數量並未下降,在思想和藝術上也都不斷有新的追求和探索。這壹階段最有代表性的邊塞詩人是李益。

他的邊塞詩與高適的數量相近,其中有不少寫得極為豪壯。但最被傳誦的卻是他的另壹類詩,在這些詩中,十分傳神地反映了當時的邊塞現實,反映了廣大軍士的邊愁鄉思。

如《夜上受降城聞笛》絕句,“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兩出妙喻,意象朦朧;“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則又極力渲染,饒有韻味。難怪此詩壹出,“天下以為歌詞”(《舊唐書》本傳)。

其《從軍北征》詩,境界同樣悲涼清遠,成為與前首並名的佳作。 中晚唐時期,較重要的邊塞詩作家還有盧綸、王建、張籍、杜牧、馬戴、高駢、於濆、張?等人。

比較說來,他們都已不像盛唐邊塞詩派作家那樣專此為長,總的成就也不能與之並稱,顯示了時代風氣的流變。 凡在壹個時代特別發達的文學現象,大抵總會表現出該時代的某些重要特質。

唐邊塞詩正是這樣。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的時代之壹。

唐王朝統壹強盛,邊塞戰爭威武雄壯而又備歷艱辛。

6. 怎麽對個工整的對子

對聯的分類、規範與創作方法 對聯的分類 清朝梁章鉅的《楹聯叢話》、《楹聯續話》、《楹聯三話》把對聯分成十個門類,即故事、應制、廟寺、廨宇、勝跡、格言、佳話、挽詞、集句、雜綴。

民國年間出版的《楹聯集成》將對聯分成二十個類別,即慶賀、哀挽、廨宇、學校、商業、會館、祠廟、寺院、劇場、第宅、園墅、歲時、名勝、投贈、香艷、集字、集句、滑稽、白話、雜俎。這兩種分類方法都是以實用範圍來劃分的,但後者比前者類別分得更細。

如果按對聯的文字結構、修辭技巧、邏輯關系來分類,就有四、五十種。例如: 1.對偶形式: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流水對、回文對、頂針對等。

2.修辭手法:比喻、誇張、反詰、雙關、設問、諧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隱字、復字、疊字、偏旁、析字、拆字、數字等。

4.邏輯結構:並列、轉折、選擇、因果。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壹步發達,對聯的科目將會更多,更為齊全和完善。

對聯的規範與創作 顧名思義,對聯是要成“對”的,即由上聯和下聯所組成。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內容上也要求壹致,亦即是要上下聯能“聯”起來,兩句不相關聯的句子隨便組合在壹起不能成為對聯。

對聯學科是壹門綜合性學科,內容復雜,形式多樣,對仗、平仄亦要求嚴格,本書將根據對聯的規範,講述與解析創作方法,供學撰聯者參考。 竊國大盜袁世凱,在攫得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後,做起了他的皇帝夢,但還沒有等到袍笏登場,就壹命嗚呼了。

他死後有人送了他壹副挽聯,聯曰: 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歲。 從字面上看,這副聯並沒有什麽惡意,但仔細壹讀,上聯為五字,下聯為六字,這副挽聯對不起來呀!有壹個執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對喪主說:這副挽聯用意不善,是說我們袁公對不起人民啊! 這則小故事說明了對聯的上下聯字數壹定要相等。

對聯壹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 對聯的對仗,雖然與詩有相同之處,但它比詩要求更嚴。

對聯有寬對和狹對之分。寬對只要求上下聯內容有聯系即可成聯,而狹對則要嚴格按《笠翁對韻》的標準來撰寫。

不過在實用對聯中,采用寬對較多,而狹對則往往因為對仗的要求太嚴,束縛了人們的思維,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應用。 三、漢語四聲與對聯 對聯的平仄規律,與詩基本相同,壹殷套用詩的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則。

如何斷定對聯的上下聯呢?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

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必須註意的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些不同。

自從推廣漢語拼音化,和以北京語音為全國通用語言以後,同壹漢字的平仄發生了變化。如按《佩文韻府》音韻標準的四聲是平、上、去、入。

平聲列為“平”,上、去、入都歸納進了“仄”。按北京語調,則分成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樣壹來,平聲字多了,沒有“入”聲,把壹部分去入聲字歸入了平聲,這是學習撰聯的同誌值得註意的。

古來有很多語言學者對古漢語四聲,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如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壹書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聲平道莫低昂。讀時發音平和、尾音長,有余韻。

2.上——上聲高呼猛烈強。讀音響亮,聲音短促,無尾音。

3.去——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讀音宛轉,尾音短,高昂。

4.入——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讀音質樸而急,收音短促,低沈,無尾音。

壹般說來,平聲字音平和,有較長的尾音。仄聲字尾音短促,或者無尾音。

近代語言學家劉半農先生,首先肯定了釋真空對於古漢語四聲的分析是正確的。半農先生又根據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補充,他說:“平聲平去,曲折最少,習稱為平衡調。

上去兩聲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應為非平衡調。

入聲最短,稱促調。”半農先生的論述,簡單而明了。

張世祿先生更為簡要地將平上去入四聲,分成兩大類,平聲是長音步所在,仄聲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長與短的區別。筆者還認為,古漢語四聲,除了有長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讀音高低也是大相徑庭的,如以:“東董凍篤”為例,從平聲起,音階逐漸升高,至去聲達到頂峰,亦即第三聲讀音最高。

入聲壹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簡捷。簡言之: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

上列散論,只是壹般方法,讀者可在學習和實踐中再行驗證。 為了練習辨別四聲的本領,古人列舉了如下三十二個字,作為平仄基本知識鍛煉的文字,只要能夠熟練地掌握這些字的平仄,那麽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觸類旁通,壹讀即知了。

1.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數字按次序分別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字的平仄分別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這十二字分別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語調來標註漢語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都是從古漢語的四聲演變發展而來,人們在斷定對聯平仄時,還習慣地以古漢語四聲作為標準。現在除了校正發音以外,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