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良莠不齊是什麽意思?

良莠不齊是什麽意思?

良莠不齊

好的叫“良”,壞的叫“莠”。例如稱好馬為“良馬”,(《詩經》:“良馬四之”),壞話叫“莠言”(《詩經》:“莠言自口”)等等。

莠,本是壹種野草的名稱,俗謂“狗尾草”,葉子與禾苗相似,常混雜在禾苗中生長,未吐穗時很難識別。《孟子》說:“惡莠,恐其亂苗也。”——討厭這種莠草,就是怕它冒充禾苗,弄得真假不辨,好壞難分。

形容好人壞人混在壹起,就叫“良莠不齊”。

還有壹種和莠同類的野草,叫做“稂(lang)”,俗稱狼尾草,也是混雜在禾苗中的“亂苗”之草。《詩經·小雅·大田》:“不稂不莠”。原意是:田裏沒有糧,沒有莠,壹色的禾苗長得多好,肯定豐收。可是後來,意思卻變了。人們都用“不稂不莠”來比喻沒出息、不成材的人(貶詞,意思是不象稂,不象莠,可也不是好苗,能不能長出糧食,令人懷疑。)例如《紅樓夢》第八十四回,賈政道:“……第壹要他自己學好才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倒耽誤了人家的女孩兒。”

明朝人田藝衡的《留青劄記》卷三十五有這樣的記載:“元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秀’為最高,‘郎’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說,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詞(貶詞),意即指不高不下,或所謂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種人。明朝薛近兗的《繡襦記》:“弄得來郎不郎、秀不秀,難道妳壹世無成?”

“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兩句的意思後來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上述《留青劄記》認為:“不郎不秀或不稂不莠,因字音和字形相近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