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行業、部門,不同職業的人所需要的用字量是不同的;在學校教育的不同階段,也需要規定不同量的識字標準。因此,漢字的字量標準就不能只有壹個,而應該有不同的層次和類別。就壹般用字來講,首先應該區分出常用字和通用字。
常用字就是經常使用的,閱讀壹般報刊書籍必須掌握的字。但“經常使用”只是壹個模糊概念,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不同的需要,“常用字”概念的內涵也時有變化,即使是同樣的內涵,其所收字與收字數量也會不同。
通用字的範圍比常用字大,它是指壹個時期的出版印刷、辭書編纂和漢字信息處理所需要使用的漢字。現代漢語通用字則是指現代所需要使用的漢字,它不包括很生僻的、專門用於古漢語的用字,也不包括專業用字。根據對歷代文字資料的統計,從商代到現代,壹般使用的漢字數量沒有顯著的變化,可能壹直在五六千左右。近年來制訂的具有通用字表性質的漢字標準,基本上維持了這壹數目。如《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收字6196個,國家標準《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收字6763個。根據近年來實際應用的情況,國家語委在1988年研制成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字7000個《漢語大字典》 公元1986年——1990年(中華人民***和國)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54,678字按200部首排列。部首按筆畫多少為序排列,每部之字亦按筆畫多少為序排列。同筆畫的部首和每部之內同筆畫的字,均按橫豎撇點折筆順排列。正文外有補遺和附錄11種。《字匯》 公元1615年(明) 梅膺祚 33,179字按214部首排列,首創部首按筆畫多少順序排列法。同部首的字頭,按筆畫多少順序排列。
《正字通》 公元1671年(明) 張自烈 33,549字 編排方式基本與《字匯》同。
《康熙字典》 公元1716年(清) 張玉書 47,035字沿用《字匯》、《正字通》214部首排列法。正文外有補遺和備考。加上古文字字頭***49030字,其中重收字頭81個。
《中華大字典》 公元1915年(中華民國) 陸費逵等 48,000多字 沿用《康熙字典》部首,但順序有所調整。《說文解字》 公元100年(東漢) 許 慎 9,353 加上重文1163字,***計收字頭10516,字頭為小篆,按540部首排列,是我國第壹部字典。
《字林》 (晉) 呂 忱 12,824 按《說文解字》540部首排列,已佚。
《玉篇》 公元543年(南朝梁) 顧野王 22,726字 按542部首排列,是我國現存的第壹部楷書字典。
《龍龕手鑒》 公元997年(遼) 行 均 26,430字部首按平上去入四聲順序排列,***242部,其中平聲97部,上聲60部,去聲26部,入聲59部。收錄俗字較多。
《廣韻》 公元1011年(宋) 陳彭年等 26,194字按206韻平上去入四聲順序排列,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每韻再分小韻,***9300多小韻。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晉宋以後,文字又日漸增繁。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梁顧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歐陽博存等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的《大漢和辭典》,收字49964個。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
隨著時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數越來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收字數為54678個。1994年冷玉龍等的《中華字海》,收字數更是驚人,多達85000字。
如果學習和使用漢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萬個漢字的音形義的話,那漢字將是世界上沒人能夠也沒人願意學習和使用的文字了。幸好《中華字海》壹類字書裏收錄的漢字絕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歷史上存在過而今天的書面語裏已經廢置不用的字。
有人統計過十三經(《易經》、《尚書》、《左傳》、《公羊傳》、《論語》、《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數為589283個字,其中不相同的單字數為6544個字。因此,實際上人們在日常使用的漢字不過六七千而已。
我和上面那位找壹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