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
昆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昆山壹帶,又稱“昆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諸種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壹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家梁辰魚專為昆山腔編寫了《浣紗記》壹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昆曲壹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致完美,成為壹個具有全國影的劇種。至乾隆時期,昆曲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向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眾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壹息的境地。解放後,昆曲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昆曲劇院。昆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壹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明代中葉,昆曲向北方流傳,經許多藝人的努力,將昆曲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壹帶的昆曲,則被稱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戲較多,表現風棚U健豪放;南昆則註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昆曲在中國戲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京劇和湘劇、川劇等地方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