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文和大篆
毛公鼎上的銘文是“金文”,金文是大篆的壹類。 大篆,《中國書法大辭典》釋曰:“漢字古代書體之壹。其名始見於漢代著作,與小篆對稱。廣義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各種書體,包括甲骨文、鐘鼎文、籀文和六國文字等;狹義專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下略)”《漢語大詞典》釋曰:“大篆,漢字書體的壹種。相傳周宣王時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書。秦時稱為大篆,與小篆相區別。”這壹解釋其實是指大篆的狹義。《中國書論辭典·書體論》謂大篆“上承西周金文,是春秋到戰國之際通行的字體。現存資料甚少,只有石鼓文和《說文解字》中收錄的225字。其形體結構基本保持金文的特點,但筆畫較金文方正,線條均勻柔婉,形體繁叠重復。又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亦稱大篆。”這裏,把大篆和金文區別開來,又采《中國書法大辭典》的廣義之說。 金文,《中國書法大辭典》釋曰:“殷、周銅器上的銘文的統稱,舊稱‘鐘鼎文’、‘吉金文’、‘款識文’。屬大篆系統,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書形體,是研究古代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下略)”《漢語大詞典》“金文”壹詞第三義項釋曰:“古代銅器上所鑄、刻的文字。通常專指殷、周、秦、漢銅器上的文字。亦稱‘鐘鼎文’。(下略)”《中國書論辭典》謂:“殷代銅器上的文字較少,西周銅器上的文字較多。經歷年發掘,***出土銅器萬件以上,有銘文的約4000余件。單字約4000個,已考釋出來的約2000個。金文大都文簡字少,有的僅壹兩字,最長為“毛公鼎”,***三十二行計四百九十壹字。其內容多是當時統治者祭祀、賜命、征戰、契約的記錄。字形結構與甲骨文大致相同。殷商時期的金文更接近甲骨文,只是筆畫寬粗,肥筆圓畫較多,有的字采用填實的方法。故總的風格是古拙、粗獷、圓勁。” 可見,金文也稱“鐘鼎文”,屬大篆系統,但不能稱其為大篆。因為它只是大篆所包含的諸書體中的壹種。大篆和金文這兩個概念是種屬關系,大篆為種概念,金文為屬概念,二者是包含被包含的關系。因此,把金文稱為大篆是犯了混淆概念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