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 zhào yì hàn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出處見“拔趙幟易漢幟”。
結構連動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戰勝對方
近義詞拔趙幟易漢幟
例句所以他們的組織專爭取同伍的人,埋頭苦幹,意欲將新軍中除滿人與官長外,全體運動成熟,壹舉而~。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
成語故事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00人,人持壹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沖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
拔趙幟立赤幟
bá zhào zhì lì chì zhì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出處見“拔趙幟易漢幟”。
結構連動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戰勝對方
近義詞拔趙幟易漢幟
例句惜偽古文罅漏太多,彌縫匪易,雖盛氣強詞,仍不能~也。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
成語故事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00人,人持壹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沖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
拔趙幟易漢幟
bá zhào zhì yì hàn zhì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出處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信(韓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進擊不能勝,欲回營,見營中盡是漢軍赤幟,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於是潰不成軍,終於
近義詞拔幟樹幟
例句妻與生用~計,笑而行之。 ◎清·薄松齡《聊齋誌異·人妖》
張王趙李
zhāng wáng zhào lǐ
解釋泛指壹些人。也指尋常之輩。
出處《梁書·範縝傳》:“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軀,李丙之性托趙丁之體。”
結構聯合式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泛指壹些人
近義詞張三李四
例句宋·朱弁《曲洧舊聞》:“俚俗有‘~’之語,猶言是何等人,無足掛齒之意。”
英譯anybody
張王李趙
zhāng wáng lǐ zhào
解釋四者皆最常見的姓,連用泛指壹般人。
出處《梁書·儒林傳·範縝》:“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軀,李丙之性,托趙丁之體。”
結構聯合式
用法作賓語、定語;泛指壹般人
近義詞張三李四
例句俚語有~之語,猶言是何等人,無足掛齒牙之意也。宣和間,張子能、王履道、李士美、趙聖從俱在政府,是時張王李趙之語,喧於朝野,聞者莫不笑之。 ◎宋·朱弁
英譯anybody
燕歌趙舞
yàn gē zhào wǔ
解釋①古燕趙人善歌舞,泛指美妙的歌舞。②用以形容文辭美妙。
出處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多用於比喻句
例句開元中,說與徐堅論近世文章,說曰:‘……凈朝隱如麗服靚妝,~,觀者忘疲,若類之《風》《雅》,則罪人矣。’ ◎《新唐書·文藝傳上·駱賓王》
秦箏趙瑟
解釋 秦國 的箏和 趙國 的瑟。泛指名貴的樂器。 南朝 宋 鮑照 《代白紵舞歌詞》之二:“雕屏匼匝組帷舒, 秦箏趙瑟挾笙竽。”
全璧歸趙
qu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同“完璧歸趙”。
出處南朝·梁·王僧孺《與何炯書》:“動壹議可以固邦興國,全璧歸趙,飛矢救燕。”
結構聯合式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物歸原主
近義詞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
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結構主謂式。
用法後比喻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壹般作謂語、賓語。
辨形璧;不能寫作“壁”。
近義詞物歸原主
反義詞支離破碎
辨析~和“物歸原主”都有把東西還給原主的意思。“物歸原主”口語性強;~則突出“完整無缺”地原物奉還;書面語言。
例句(1)這些書我看過之後壹定會~;請妳放心。
(2)我知道這本書是妳珍愛的東西;我壹定註意保護;不出壹個月;我壹定~。
英譯return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
成語故事楚國有壹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壹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壹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壹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壹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圍魏救趙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結構連動式。
用法用於軍事。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形魏;不能寫作“味”。
近義詞聲東擊西
反義詞圍城打援、聲東擊西
例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英譯save the Zhao by besieging the capital of the Wei
成語故事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裏?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壹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壹計。圍魏救趙這壹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原璧歸趙
yu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典故。指原物歸還,並無損失。
出處清·王浚卿《冷眼觀》第十八回:“[妳]敢是有甚麽方法,能把那位客人失去的四百番花邊,原璧歸趙麽?”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近義詞完璧歸趙、物歸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