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俗語
1.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壹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壹輩子。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壹俗語轉音成雞、成狗了。
2.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壹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裨將”說成了“皮匠”。
3.有眼不識金鑲玉
原是“有眼不識荊山玉”。荊,指古代楚國;“荊山玉”,是玉匠在荊山發現的玉。
4.不到黃河心不死
原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項羽自刎的地方。烏江訛變成黃河,真是讓人無從解釋了。
5.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不過這個還能理解,因為四川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6.狗屁不通
這個成語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時,狗要借助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個特點。“屁”是汙濁的象征,對於文理不通的東西,以屁來喻,也將就吧!
7.王八蛋
這是民間的壹句罵人話。實際上,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後來卻被訛傳成“王八蛋”。
8.無毒不丈夫
原句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而“無毒不丈夫”,與古人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蕩蕩、胸懷寬廣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稱為男人。國人以訛傳訛的功力真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9.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由於我們對“上”“下”的認識不全,常將它們誤解。其實“上”“下”還有尊卑之意,原意應為不會因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罰;也不會因為是平民,就將他們排除在文明社會之外。
10.無奸不商
原是“無尖不商”,是說古時候開糧行、賣谷米是用升或鬥量的,商人賣谷米每次都把升和鬥堆得尖尖的,盡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所以叫無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沒壹個好人了。
被誤讀誤解詞語
“豐碑”古時不是碑
碑本來指的是沒有文字的豎石或樁,其主要作用有三:壹是立於宮廟前以觀日影、辨時刻。《儀禮·聘禮》曾說:“上當碑南陳”,鄭玄的註釋就是:“宮必有碑,所以識日影,引陰陽也”。二是豎於宮廟大門內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圓孔,施轤轆以繩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時往往用大木來引棺入墓,這大木的特定稱呼就是“豐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漢代以後才改用石頭。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用豐碑來牽引自己的棺材。《周禮》有雲:“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所謂“公室視豐碑”,就是公室成員死後,要用以大木立於墓壙的四周,上設轆轤,用以下棺於壙。該規格本來為天子之制,後來諸侯也僭用之。
豐碑在當時,就是壹種特殊的葬禮規格。後人沿襲了此種習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學著用起了“豐碑”,他們在自己親人的墳前立起了石頭。只是他們忘了原來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記了碑最原始的功能。所以,後來有人開始在光禿禿的石頭上刻字記錄父輩的功績,這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墓碑。從某種意義上說,武則天的無字碑倒是歪打正著,有點符合古禮的要求。
“五毒”原來是良藥
“五毒俱全”,這是壹個所有中國人都會用的詞。壹個人如果稱得上“五毒俱全”,那麽此人就堪稱“死有余辜”。 但是,“五毒”到底是什麽,卻壹直存在很大爭議,堪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吃、喝、嫖、賭、抽”,有人認為是“坑、蒙、拐、騙、偷”,有人認為是“蛇、蠍、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義上的“五毒”卻和這些沒有任何關系。
真正意義上的“五毒”是指五種主治外傷的五種藥性猛烈之藥。《周禮·天官》說:“療傷,以五毒攻之。”這裏的“五毒”就是石膽、丹砂、雄黃、礐石、慈石。在這五種藥材中,石膽主金創、諸邪毒氣,丹砂主身體五臟百病,雄黃主鼠瘺,慈石主周痹風濕。壹般認為,所謂的“五毒”並不是每種藥材都有劇毒,譬如丹砂、慈石並無太大毒性,但是五種藥材通過加工之後合成,其藥性就極其酷烈。具體的作法是:將這五種藥材放置在坩堝之中,連續加熱三天三夜,之後產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藥。此藥塗抹患處,據說有相當的療效。很顯然,“五毒”之名雖然張牙舞爪,面目猙獰,但卻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說是五毒,卻可以毒攻毒,最後卻成了五味良藥。
“衣冠禽獸”本來是褒義
“衣冠禽獸”壹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定是:文官壹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鷴,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
武官壹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文武官員壹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所以,當時“衣冠禽獸”壹語是贊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於是,“衣冠禽獸”壹語開始有了貶義。
“三長兩短”捆棺材
“三長兩短”常用來指意外的災禍或者危險的事情,那麽它又是源於什麽呢?
在鄉下人們是很忌諱說“三長兩短”的。通常認為,三長兩短指的是未蓋上蓋兒的棺材,因為用來裝死屍的棺材正好由三塊長木板、兩塊短木板構成壹個匣子。所以在人們看來,這個詞有些不吉利的意思。
“三長兩短”特指棺材的說法猛壹聽不無道理,但仔細推敲壹下就覺得這種解釋有些不妥當了。如果指的是棺材,那麽應該是有棺材蓋的;人死後棺材豈能不蓋上蓋兒?不蓋之棺焉能下葬?可是,如果有了棺材蓋,那就不應當是“三長兩短”,而是四長兩短了?可見,這種解釋有些牽強。
那麽,“三長兩短”究竟指的是什麽呢?
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古時棺木不用釘子,人們是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壹起的。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到後來,人們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皮條也隨之消失。但是,這個詞語卻壹直流傳下來,在生活中經常使用。
不過,值得壹提的是,隨著火葬的推行,棺材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如果連棺材都絕跡的話,那麽把“三長兩短”指作棺材的說法也會像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的皮條壹樣消失。那個時候,恐怕知道“三長兩短”來歷的人會更少了。
“三教九流”話職業
在形容各色人等時,人們往往會用“三教九流”來概括。那麽,“三教九流”的說法究竟從何而來?“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壹般都被人理解為古代職業的名稱,並被認為這是泛指舊時下層社會闖蕩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貶義。
但其實,“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順序的先後,始於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史·周高祖紀》:“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誌》。這九個學派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後來,“九流”被用來代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在“九流”中,又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
事實上,“三教”和“九流”的名稱,在最初並不含有貶義,只不過是對不同人群的概稱而已。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和“異端”並列後,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後人就用“三教九流”來泛指社會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各行各業各式人物,從此含有貶義了。
“未亡人”限制性別
單純從字面上看,所謂“未亡人”就是沒有死的人,因此,所有活在世界上的人都可以稱為“未亡人”。但事情又沒有如此簡單,“未亡人”有它的特殊含義,並有自己獨特的要求,只有符合條件才能被稱為“未亡人”。那麽,“未亡人”需要什麽樣的資格呢?
《辭源》和《現代漢語詞典》以及許多辭書,都把“未亡人”解作“舊時寡婦的自稱”。在實際的語言實踐中,“未亡人”也用來泛指寡婦。因此,“未亡人”既可以是他稱也可以是自稱,但有壹點則是約定俗成的,從來未曾改變,那就是,未亡人必須是女性,所以,未亡人壹定是遺孀。如果是壹個男人死了妻子,不論這個男人多麽悲痛欲絕,他都是沒有資格成為未亡人的。“未亡人”只能是寡婦,不能是鰥夫,這就是未亡人的資格。
在壹首名為《愛情未亡人》的歌中,伍佰唱道:“愛情未亡人,四方我都在逃亡。愛情未亡人,停下來不可回頭。愛情未亡人,迷失就是我方向。”歌唱得如何暫且不去管,但是壹個大男人自稱“未亡人”不僅讓人感到別扭,而且自稱愛情的未亡人也不太妥當。
無獨有偶,《東方體育日報》在報道漢諾威球隊主教練蘭尼克即將下課的消息時,用的是這樣的標題:“漢諾威為主帥‘辦好後事’,蘭尼克成‘未亡人’。”面對這樣的標題,真讓人有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附庸”也可有“風雅”
“附庸”原本指的是方圓不足五十裏的小國。也許稱“小國”已經有些誇張了,因為“庸”的本義就是“小城”的意思。因為太小,這樣的小城沒有資格直屬於天子,而只能附屬於別的諸侯國。因此,“附庸”準確的意思就是,“附”屬於其他諸侯國的“庸”。
根據古代禮制,天子的領地要超過千裏,公、侯的領地方百裏,伯的領地方七十裏,子、男的領地方五十裏。方五十裏的領地就顯得實在有些不入流了,這樣的小地方不可能有任何政治地位,因此也就沒有資格參加天子的朝會,附屬於別的諸侯國就是它的宿命。
但是,小地方就不能有小地方的“風”、小地方的“雅”了嗎?
“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風”本來是指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詩經》之《風》就收錄了從周南、召南、邶、、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附庸”之地雖小,但小地方有小地方的風土方物,小地方有小地方的人情民俗,因此,小地方也壹定有小地方的“風”。時代的強音讓“周南”、“召南”那些大地方的人去演繹吧,小地方只抒發小地方的情感。因此,“附庸”之“風”也有其存在的價值。
“雅”即所謂正聲雅樂。難道小地方就不能正經八百地來回陽春白雪,小地方就不能在閑暇無事時練練美聲?誰能說“附庸”不能“雅”?
因此,“附庸風雅”本來是個十分中性的詞,無非是“附庸”之地的“風”和“雅”而已。但這個詞後來卻變成了壹個貶義詞,到今天更是發展到了極端,壹般辭典對這個詞的解釋就是“缺乏文化修養的人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文人,參加有關文化活動”。這是“以大為美”的審美觀發展到極端的產物,這是對“大”盲目崇拜的產物,“美”和“文化”就這樣被整齊劃壹了,其中折射出的心理十分復雜,耐人尋味。
“雞丁”前面冠“宮保”
生活中有壹些事情讓人覺得很有意思,比如去飯店吃飯,大家喜歡點壹道“宮保雞丁”的菜。可拿過來菜單時,常常會發現菜單上寫成了“宮爆雞丁”。吃飯的人也許會想:“莫不是改了口味了?變成爆炒的了?”如果了解了“宮保雞丁”的來歷,就會明白這是壹種誤解:“宮爆雞丁”原本應該是“宮保雞丁”。
“雞丁”前面之所以加個“宮保”,是因為發明人的緣故。這壹道菜的發明者丁寶楨,是清朝壹位很有名的官員,他是鹹豐三年進士,光緒二年任四川總督。據傳,丁寶楨對烹飪頗有研究,喜歡吃雞和花生米,尤其喜歡吃辣。丁寶楨在四川總督任上時,自己創制了壹種以雞丁、紅辣椒、花生米為主要原料的美味佳肴。這道美味本來只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後來越傳越廣,盡人皆知。
很多人知道是丁寶楨發明了這道菜,但是知道為什麽被冠以“宮保”的人就不多了。 .
明清兩代各級官員都有“虛銜”。鹹豐皇帝以後,這些個虛銜多用太保、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少保來命名,所以又有了壹個別稱———宮保。丁寶楨資歷深、官位高,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於光緒十壹年死在任上。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朝廷加封他為“太子太保”。因為丁寶楨的“太子太保”是“宮保”之壹,他發明的菜也由此得名“宮保雞丁”。
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何為“宮保”,就把“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或“宮煲雞丁”。
靈柩不是棺材
按照以前的規矩,人死後要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屬方覺心安,也就是常說的“入土為安”。喪葬的禮儀中很重要的壹項就是要為死者準備壹副好棺材。如今,民政部門進行殯葬改革,要求屍體必須火化。而在某些地方,死者被火化之後,其骨灰還可以裝進棺材裏,然後實行土葬。
近日看到壹則社會新聞,說是壹個做生意的人,賺錢之後就回老家,打算為祖輩換上好的“靈柩”,重新安葬祖輩。看罷,不禁啞然:按照這位生意人的想法,本來是想給祖輩換換棺木;只不過,記者不曉得“棺木”和“靈柩”兩詞意義的區別,所以就犯錯了。
從漢語詞典上來看,“棺材”和“靈柩”兩詞最根本的區別是,前者只是“為裝殮死人用的東西,壹般用木材制成”;而後者是“死者已經入殮的棺材”。簡單來說,“棺木”裏面沒有裝人屍體,而“靈柩”有了死者屍體。可見“棺材”和“靈柩”兩詞並不是壹個意思,千萬不可亂用。如果有人作古,親人可以為他去買副“棺材”;如果是說去買壹副“靈柩”,等於說買來壹個有屍體的棺木,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荒唐的事情,估計無人會做這種蠢事。
詩詞
貧賤夫妻百事哀
誤解:生活貧賤的夫妻,事事不稱心。
元稹悼亡詩《遣悲懷》有三首,都為名篇。其壹:"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貧困生活固然有諸多不順心,然而,從詩中所說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可以看出詩人重在敘衷腸而不是說道理。夫妻死別人所不免,但回想當年貧賤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謂壹事壹悲淒,百事皆哀感了。
橫眉冷對千夫指
誤解:橫眉冷對敵人的指責與攻擊。
魯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灑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壹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此詩作於1932年10月。領導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高度評價"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壹聯,認為"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1931年2月4日,魯迅《致李秉中》裏說:"今幸無事,可釋遠念。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是說流言猛於虎。而當時魯迅景況窘迫,"運交華蓋""、破帽遮顏",似乎,"千夫"應該理解為"敵人"。
其實這裏的"千夫"應該理解為"群眾"。《漢書.王嘉傳》:"裏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裏的"千人"就是"群眾"的意思。另外,從詞性方面來說,"千夫指"對"孺子牛",才能使對聯顯得工整,這是壹首七律,魯迅應該不會犯這個小錯誤。橫眉怒對那些喪盡天良、千夫所指的人----這是魯迅壹生的真實寫照----尤適用於現在的反腐。
朱門酒肉臭
杜甫詩"朱門酒肉臭"的"臭"壹般人都理解為"腐爛發臭",其實這個"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發出香味的意思,這兩句的含義是:達官貴族的家中酒和肉發出誘人的香氣,而路邊還有凍死的骨頭。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壹)被人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極具跳躍性,因此,很多讀者未能領會作者獨具的匠心。著名的詩評家沈德潛認為"詩中互文",即詞句可翻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這種解釋很有見地,但僅僅停留於詞語的表層意思。事實上,"明月"和"關"是描寫邊塞生活的樂府詩裏常見的詞語,在這兩個詞語前加上"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頓使詩歌顯得新鮮奇妙。這樣落筆於千年以前、萬裏以外,壹種雄渾蒼茫的意境油然而現;而且"人未還"的"人"所指也不僅僅指當時的人們了,而是指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八陣圖》詩的下聯"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出句寫八卦石陣與諸葛亮英名不會被江水所淘盡沖走,必將永留人間,壹語雙關。對句突接"遺恨",不知是說諸葛亮之憾恨,還是詩人之憾恨,"失吞吳",不知是指諸葛亮生前沒有把吳國吞掉,還是指諸葛亮沒有能阻止劉備進攻東吳,打破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方針。其實按當時的歷史狀況,"遺恨失吞吳"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諸葛亮沒有能阻止劉備進攻東吳,以至於打破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方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臥榻的意思,而作"井欄"解。
《辭海》裏明確註釋,床是"井上圍欄"。李白此詩作於唐開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處"稱為故鄉。詩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邊上,舉頭遙望,頓生思鄉之情。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了當時八位著名的詩人,其中壹段專門寫李白的醉態。據說,唐玄宗想召見詩仙,李白仍然保持壹副很牛氣的高人派頭。所謂"不上船",並非不登龍舟,而是敞開衣襟,連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裏明確記載:"衣領曰船","或言衣襟為船"。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落霞",不是雲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飛蛾"。
要了解這句話的意義,當時當地的風物不可不曉。對此,宋代吳曾說:"落霞非雲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壹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當七八月間,皆紛紛墮於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以配鶩耳。"由此看來,"霞"不是雲霞,而是壹種飛蛾。另外,"落霞"之"落"並不是"飄落"的意思,"落"在句中與"孤"相對,意思當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義。而最近從日本的藏本來看,孤鶩的"鶩"是"霧",是由於讀音相同而被誤寫的。
依據日藏唐本,壹些專家認為,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中,可能是"孤霧"而不是"孤鶩"。因為,落霞、秋水、長天等都是自然景觀,冒出來動物"孤鶩"壹詞,不那麽對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華》本以來,兩宋、明、清,歷代官、坊諸本均作"孤鶩",惟見此日藏唐本作"孤霧"。霧、鶩音近,正偽難分。日藏古本寫於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閣詩序》面世不足32年,應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壹個方位名詞——屋西北角。
杜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其中"屋漏"二字歷來被解釋為屋子漏雨。"屋漏"其實是壹個名詞,它是屋內西北角的特定名稱。《辭源》修訂本"屋漏"條的第壹個義項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設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開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稱屋漏。"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所謂"紅酥手"可作紅潤的手指,還可解釋為壹種點心。
陸遊著名的詞作《釵頭鳳》,寫給表妹唐婉。詞中以"紅酥"形容紅梅蓓蕾之色,是個令人陶醉的字眼兒。陸遊用"紅酥"來形容膚色,便寓有愛憐之意。另有壹說是點心,"紅酥手、黃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飲品糕點。
明日黃花:現用來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許多人都誤作“昨日黃花”。其實是不知道這句成語的出處。語出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壹百籌。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此成語便來自詩的最後壹句。是說重陽節過後,菊花即將枯萎,便再沒有什麽好玩賞的了,挽留朋友,把酒看花。並不是已成了“昨日黃花”,沒什麽可看的了。
七月流火:在編輯過程中,常常遇到作者用“七月流火”來形容酷暑炎熱,而實際上“七月流火”並不是指炎熱,恰恰是天氣轉涼的意思。“七月流火”語出《詩經·豳風·七月》的開頭兩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天氣漸漸涼了,該縫制寒衣了。“七月”指夏歷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即心宿。“大火星”是壹顆著名的紅巨星,能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夏歷的五月黃昏,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夏歷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這時暑氣漸退而秋天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做“七月流火”。
相濡以沫: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現在常用來歌頌美好堅貞的愛情。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大宗師》,原文為:“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原意是:“泉水幹涸了,兩條魚為了生存,彼此用嘴裏的濕氣來滋潤對方,延長生命。與其在死亡邊緣這樣掙紮,還不如回到大海裏兩相忘懷。”可見莊子並不贊成相濡以沫。且不說“相濡以沫”的結局會如何,至少人們現在的用法只截取了古人話語的前半句,而忽略了古人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龍馬精神 ,準確地說是被現代人誤讀。龍馬精神是啥意思呢?簡單而言,就是說像龍馬壹樣有精神,精力充沛。何謂龍馬?有說是古代傳說中形狀像馬的龍。《禮記·禮運》說:“河出馬圖。”孔穎達註:“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筆者大膽揣測,這可能是河馬,古代中原氣候濕潤,有個把河馬也不奇怪。也有說是駿馬,李白《白馬篇》詩雲:“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還有壹說出自《周易》,乾卦為龍,坤卦為馬,龍馬其實指代乾坤。 葉公好龍,此成語從根上就被誤讀了。成語出自西漢劉向的《新序》,講述葉公愛龍成癖,被天上真龍知道後,便下降到葉公家裏,葉公壹看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用以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含貶義。這是壹個具有神話色彩的故事,壹看就知是編的。葉公名沈諸梁,字子高,楚國公族,是春秋末期楚國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由於被楚昭王封在葉邑為尹,史稱葉公。葉公很有作為,而且不迷戀權位,主動讓賢。孔子聽說葉公事跡後特意趕到葉,和葉公切磋,孔子主張“為親者隱”,葉公則主張“大義滅親”,這就是史上有名的葉公論政。這樣壹位出色的政治人物,又豈會表裏不壹?有學者考證,這很可能是葉公政敵對其的汙蔑,也可能是漢代儒家獨尊後,對楚地文化的排斥。這壹汙蔑,壹排斥不當緊,卻使葉公好龍成了千古成語“冤案”。呵呵。
萬人空巷 有壹年,壹位教育界知名人士講解高考語文題中這樣壹道判斷題:“這部精彩的電視劇播出時,幾乎是萬人空巷,人們在家裏守著熒屏,街上顯得靜悄悄的。”相當多的考生幾乎不假思索,就作出了肯定判斷,結果統統為此丟了三分。寶貴的三分,對某些考生來說,也許因此上不成大學! 關於“萬人空巷”成語的最早例證,壹般都引自蘇東坡的詩:“天臺桂子為誰香,倦聽空階夜點涼。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從蘇東坡詩來看,“萬人空巷”指的是為了看錢塘大潮,當時的杭州城內各個裏巷內的人,全部都走空的盛況,即“傾城而出”的意思。學生們把這樣壹個形容詞理解為人人都在家裏呆著,南轅北轍,無疑應該扣分,但這能怪萬千學子嗎? 對於“萬人空巷”,還可以看壹下詞典的解釋。《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釋作“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裏出來了。”多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而《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解釋為,“指眾多的人都出來了,致使小巷都空了”;《辭海》則釋作“很多人聚集在壹起,致使街巷都空了”。上述詞典,都把“巷”釋作“街巷”或“街道”。其實這是誤解,“巷”字,其古義應為“住宅”的意思。古謂裏中道為巷,亦謂所居之宅為巷。在現代漢語中,“巷”只指“較窄的街道”,實際上又因成語“萬人空巷”保留了“巷”的“住宅”古義,偏偏這壹古義不僅不被權威辭典所揭示反而壹直誤解為今義。這歧中有歧,恰恰是造成“萬人空巷”使用混亂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