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載:“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龍馬負圖出於孟津黃河古渡。伏羲在這裏降服龍馬,依其背負的圖紋畫出河圖八卦,創立了最早的文字符號,結束了混沌蒙昧,開啟了華夏文明,被奉為人文之祖,成為中華文明的最早源頭。龍馬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在祖先的世界觀裏,龍馬等同於純陽的乾,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達。《易經》有:“乾為馬。”它是天的象征,代表著健康、善良、遠大、生生不息……《周易?乾卦》對此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示 例:見那些大哥哥還在~地說話,她也聽不出味道,就打了兩個哈欠,悄悄溜了出來。(歐陽山《三家巷》九)
近義詞:精力充沛
用 法:偏正式;作賓語;用於助詞
應用 :“龍馬精神”四字現為河南孟津的城市精神
3 典故來源編輯本段
按《中國成語大詞典》解釋:龍馬,是指傳說中的駿馬。龍馬精神,就是像龍馬壹樣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
天水,是壹個奇特的地方,自古是絲綢之路重鎮。降水量豐沛,有“天河註水”的傳說。由於地理、氣候等原因,這裏的人健康白皙,漂亮美眉眾多。當地與民諺稱“張掖的大米蘭州的瓜,天水腳下的白娃娃”。伏羲廟的大殿中有壹匹形狀似龍似馬的雕像,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龍馬。傳說天水是伏羲故裏,有壹天,他正在卦臺山上凝思瞭望,忽見對面雲霧滾滾,有壹身著花斑,兩翼振動的龍馬翻騰而出。龍馬身上的花斑就是河圖,伏羲據此創制了八卦。
這只是個傳說,事實上,中國還有壹個地方也被稱為伏羲故裏,那就是河南省孟津縣。那裏有壹個龍馬負圖寺,寺裏也供奉著壹匹三米多高的龍馬。原來在中國古代,龍和馬的關系非常密切。龍首像馬,龍身的壹部分也取自馬體。古人認為,龍和馬是可以互變的。《周禮》上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山海經》裏講:“馬實龍精”。就是原來龍成了精就是馬,那馬要是成了精呢?《西遊記》中的白龍馬,原來是西海龍王的兒子,因為犯了死罪,變成壹匹白馬,被唐僧騎了好多年。
4 詞義辨析編輯本段
“龍馬”不是指駿馬,而是特指壹種傳說中似龍似馬的動物。“龍馬精神”的“精神”,在這裏不是做名詞,而是做形容詞,指“活躍,很有生氣”。“龍馬精神”是指像龍馬壹樣精神抖擻的樣子,說白了就是比壹般的精神還精神,有點亢奮。歐陽山的小說《三家巷》裏有壹個例句,用法很符合本義。“見那些大哥哥還在龍馬精神地說話,她也聽不出味道,就打了兩個哈欠,悄悄溜了出來。”
但是,現在很多人還是把“龍馬精神”當成壹個名詞使用,把“精神”理解成與“物質”相對立的那個“精神”。有壹位名叫“板磚學士”的網友,前些日子寫過壹篇論足球的帖子,標題是:“要有龍馬精神,先有賭馬精神”。這種用法也不能說錯誤,因為,壹來大家都這樣用,也算是約定俗成;二來,漢語不同於西方語言,本不拘於詞性,壹個詞的詞性要放到句中去考察。
5 象征意義編輯本段
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們認為,龍馬就是仁馬,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它身高八尺五寸,長長的頸項,顯得偉岸無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邊緣有壹圈彩色的鬢毛,引頸長嘯,發出動聽的和諧的聲音。這是多麽神采駿逸的形象,多麽瀟灑昂揚的身姿。祖先們在世界觀裏已經把龍馬等同於純陽的乾,它是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達的代名詞《易經》中幹脆說:“乾為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著君王、父親、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嚴、健康、善良、遠大、原始、生生不息……這就是孔夫子在《周易·乾卦》中總結的那句中國人代代流傳的最響亮的名言的由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的,這匹由我們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龍馬,雄壯無比,力大無窮,追月逐日,披星跨鬥,乘風禦雨,不舍晝夜。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戰天鬥地,征服自然的生動寫照嗎?不正是炎黃子孫克服困難,永遠前進的生動比喻嗎?不正是中國人民不畏艱險,樂觀向上的生命意義的反映嗎?
馬又是能力、聖賢、人才、有作為的象征。古人常常以“千裏馬”來比擬。千裏馬是日行千裏的優秀駿馬。相傳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常常騎著他巡遊天下。八駿的名稱:壹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壹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壹個叫奔菁,夜行萬裏;壹個叫超影,可以追著太陽飛奔;壹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壹個叫超光,壹個馬身十個影子;壹個叫騰霧,駕著雲霧而飛奔;壹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象大鵬壹樣展翅翺翔九萬裏。有的古書把“八駿”想象為八種毛色各異,分別有很好聽的名字: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其實,駿馬的神奇傳說都是在形容賢良的人才,切莫真的信為神話。周穆王的八駿其實比喻著他的人才集團,才華卓越,本領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在***同輔助周天子的天下大業。
6 背景知識編輯本段
更清楚無誤的以馬喻示人才的事跡,是著名的“千金買骨”的典故。戰國時期,各國的君王競相爭奪招攬人才,以求邦國的穩固長久。燕昭王也不例外,準備以廉恭虛心的姿態和優厚的報酬來招聘優秀人才。燕國有個叫郭隗的臣子,就向昭王講了壹則從前關於千裏馬的寓言:從前有個君王想花千金求壹匹千裏馬,三年過去了,壹直未能如願 。門人便主動請戰,表示可以弄到千裏良馬。國君派他去,三個月內就找到千裏馬的下落,但是馬已經死了。門人拿出五百金買下了馬的骨頭,回來交差。國君生氣地說:“我要的是活馬,妳怎麽花五百金的價錢去買回壹堆枯骨?”門人答道 :“是啊,今天我替大王花五百金買下千裏馬的骨頭,那壹匹活生生的千裏馬就不知多昂貴了。天下人由此知道大王這樣看重千裏馬,還愁別的千裏馬不紛紛而來嗎?”果然,不到壹年,千裏馬三番五次地跑來了。
郭隗講到這裏,話題猛然壹轉,聯系壹了目前:今天,大王要是真心求賢招才,那就先重用我郭隗吧。連我這樣不怎麽傑出的人才都受到了重視,那些比我強的真正賢才呢?千裏馬壹旦打算投奔誰,再遠也會自動來。
這則出自《戰國策》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求賢若渴的道理。正因為馬象征著人才,所以善相馬的人又被喻為善識才、善舉才者,象秦時期趙國的王良、秦國的伯樂、方九堙等都是相馬的專家。人才的埋沒或缺乏表現的沈悶局面就被叫作“萬馬齊喑”。清朝著名的文人龔自珍有壹首詩就說:“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衰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
補充資料:
《兩晉演義》 第六回‘納群娃羊車恣幸 繼外孫螟子亂宗’寫到:武帝亦樂不忘疲,今朝到東,明朝到西,好似花間蝴蝶,任意徘徊。只是粉黛萬余,惟望壹寵,就使龍馬精神,也不能處處顧及,有幾個僥幸承恩,大多數向隅嘆泣,於是狡黠的宮女,想出壹法,各用竹葉插戶,鹽汁灑地,引逗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