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雜談
古代的百科全書有過各種奇特的書名,如“樂園”、“錦簇書”、“萬花集”和“珠璣”之類。嚴肅認真的學者愛用“寶鑒”之類的書名。“鑒”就是鏡子,人們立身處世、治學著述均可借鑒,倒也貼切。
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性質的書稱為類書。類書最正統的書名是“皇覽”、“禦覽”、“大典”之類,直到19世紀末才有“百科全書”壹詞由西方傳入,那是經日本轉口的,又與中國傳統書名“全書”壹詞相結合。
人們壹提到百科全書,立刻就會聯想到壹個“大”字:大百科全書。我想,最初可能是受“大英百科全書”這個舊譯名的影響。這個“大”字,其實說的不是書的部頭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初版時才3卷,而且是小開本。《蘇聯大百科全書》稱“大”,是為了與《蘇聯小百科全書》(11卷)相區別。《中國大百科全書》當初定名時,原也有要區別大、小百科全書的考慮,但它的第壹版達74卷,也堪稱“大”了。
百科全書在書名上冠以“小”字而稱“小百科”,可能有三種含義:開本很小的袖珍本百科全書;開本不太小的單卷本案頭百科全書;為小讀者編的部頭不壹定很小的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最長的書名
如果英國人也要找壹位自己的“百科全書之父”,那就非伊弗雷姆·錢伯斯莫屬。錢伯斯百科全書在英國先後出了7版,自1728年的第1版到1752年的第7版,前後持續了24年,而且在意大利出了9卷本的意大利文版。它還差壹點在法國出了法文版。法國雄心勃勃的出版家布雷頓在1745年就已取得出版錢伯斯百科全書法文版的版權,而且在法國報端發布了消息,甚至連法文版的書名都公布了。如果說,英國的錢伯斯百科全書的書名長得出奇,那麽布雷頓擬就的法文版書名就長得不可卒讀了。書名長,是當時西方出版界的壹種時尚,可能因為那時廣告業還不甚發達,出版家必須賦予書名以廣告的效應,恨不得把書的內容及其誘人處都塞進書名裏。錢伯斯百科全書的法文版如果實現,那麽世界百科全書出版史就會保有壹個書名之最的記錄。這個書名大致如下:
“百科全書,或包含神學、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和技術名詞術語和事物解說,並對各種器物、制品品類和性狀加以描述,以及對各種天然和人工產物的作用的說明,對神學、哲學、數學、醫學、考古學等諸學科體系、學派、觀點,並介紹古今學術名著、史籍、詞典、報刊、回憶錄等之綜合詞典”(這個書名實在太累贅蹩腳,這裏可能譯得不十分準確)。
法國讀者始終未見到這部書名冗長的百科全書,那是因為布雷頓與錢伯斯百科全書訂的出版協議被取消了,而且他請的主編狄德羅也不甘心於拿來主義,於是才有了現代百科全書奠基之作的狄德羅的法國《百科全書》。
造假案
《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4版(1929~1977)曾遭遇過壹次權威性方面的尷尬。那是考古學界壹次學術作假醜聞暴露帶來的。1953年,人類學家和史前考古學家經過持續40年的學術爭論,終於取得***識,辟爾唐人顱骨和顎骨化石是人工偽造的。辟爾唐人是怎麽回事呢?原來,英國東南部薩塞克斯郡有個業余地質學家叫道森。他於1912年在那個郡的辟爾唐地方壹處礫石層發現遠古直立人顱骨和顎骨碎片化石,其生存時代大約在300多萬年前。這壹發現轟動了科學界,成為人類學和考古學上的重大事件。辟爾唐人還被以發現者之名命名為“道森氏曙人”。道森因此而大大出名,他甚至還想借此成果躋身於英國皇家學會。到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經過反復仔細研究,發現這些史前人類化石竟然是偽造的。辟爾唐人不過是4~5萬年前人的顱骨碎片,經過人工巧妙加工偽造而成。碎片是用化學方法染了色的,而顎骨和牙竟是猩猩的,被人工打磨,冒充人牙磨損的形狀。有人故意把這些古人類贗品埋入地下礫石層中。道森把他“發現”的東西送到大英博物館,,竟還騙過了大英博物館古生物學家伍德沃德的眼。後來人們發現,參與這壹學術造假案的還有法國古生物學家夏爾丹。他曾陪同道森去發掘辟爾唐人,並作為這壹“非凡發現”的見證人。
這壹“重大科學發現”自然被寫進了《不列顛百科全書》,而造偽案被揭露後編輯部十分被動,手忙腳亂,除了“辟爾唐人”的條目要作反面改寫外,還要通過全書索引檢查與此相關的條目,如“人類學”、“考古學”、“人類”等,也都要作適當的修訂。《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4版暫停再版制(大約每10年再版壹次)而始創連續修訂制(每年修訂10%的條目),可能與此番尷尬不無關系。
“羊毛”的定義
百科全書條目的釋文壹般從定義開始,先要下個定義,再說別的。但“壹般”不是“壹定”,不看需要與否,壹定要求每個條目都有個定義,這使那些見詞明義和顧名思義的條目的撰稿人大感困惑。我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時碰到壹個典型的例子:“羊毛”條目怎麽下定義?這篇稿件寫得很好,但因開章缺個定義而通不過,怎麽辦?於是大家冥思苦索創造出壹個來:“生長在羊體表面上的纖維狀覆蓋物。”按照邏輯定義的規則,這夠科學了。只是,這壹來把個無人不曉的簡單事物給弄復雜了,而且有點可笑。
在壹次編輯業務學習會上,我講了這個例子。壹位青年編輯建議,既然“羊毛”是無人不曉的簡單事物,百科全書就不應收入這個條目。不對了!這是把百科全書同語文詞典的性質弄混淆了。作為語言中的詞,“羊毛”確實無須釋義,所以以詞為對象的《辭海》就未收這個詞目,否則便須釋義為“羊的毛”了,可是,“羊毛”作為知識主題,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人類馴養羊和利用羊毛的歷史、羊毛的類型和品種、羊毛的資源分布、羊毛纖維的結構(有表皮層、皮質層、髓質層等)與性能、羊毛的質量評定,等等。這就是詞典中詞目與百科全書中條目的區別所在。前者以詞立目,為詞釋義;後者以知識主題設條,介紹這個主題的全面知識。
“愛情”和“原子彈”
百科全書不是語文詞典,也不是生活指南。百科全書是知識工具書,它的條目應該是具有百科內容的知識主題。查百科全書查不到壹般語詞的釋義,也查不到無百科知識內容的詞語。
在百科全書編纂史上有這樣壹個洋例子,頗能說明百科全書的這種性質。壹二百年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以前譯作《大英百科全書》)在最初幾版,曾收有“愛情”的條目,並且用了5-6頁的篇幅來“解說”愛情。關於愛情,人們心中自然都有說不盡的甜蜜感情,但壹般都不在公眾場合絮絮不休,只有在小說、戲劇、詩歌等文藝作品裏,關於愛情的描寫才蔚為大觀。可是,百科全書對於愛情能說些什麽呢?早期 《不列顛百科全書》的這個條目頗重感情,真還有說的,講到戀愛的人們如何柔情脈脈,花前月下;情人之間怎樣情意綿綿,傾訴衷腸;表達愛意的情書應該怎樣書寫,等等。但是,第14版以後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可能感到這樣的內容不大像百科知識,於是便撤掉了“愛情”條目。時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在書中新增“原子彈”條目,而且占了相當原來“愛情”條目的篇幅。
這壹百科意識的深化,未能立即為人們所理解。有壹位讀者甚至為此大為憤慨,致書編輯部表示抗議,指責編輯部藐視人類最美好的感情,而熱衷於宣揚殺人武器。總編輯約斯特回答得幽默:“對於愛情,讀百科全書不如去親身體驗;而對於原子彈,則以讀讀書本為好。”
影響過名人的書
《大英百科全書》影響過許多名人誌士,這方面有著不少逸聞趣事。
美國億萬富翁、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9歲前即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將其認為最佳的工具書。據蓋茨個人透露,他不喜歡交際,情願看書;他所謂的娛樂就是啃《大英百科全書》,有時啃得如醉如癡。他喜歡邊啃邊思考,遇到不理解的內容,就問父母親或向其他人請教,從不輕易放過。1973年,蓋茨考進哈佛大學之前,他已多次通讀了這套百科全書。蓋茨在1995年出版的揭示微軟成功秘密的《未來之路》壹書中屢次提到《大英百科全書》。而沒有念完大學的蓋茨視其為壹生的知識伴侶和智慧的指路明燈;他甚至宣稱“是《大英百科全書》令我獲得了壹切有用的知識”。由此可見這套百科全書對蓋茨影響之大。
美國著名編輯及作家艾爾·雅各布斯自2002年起花費壹年多時間讀完整套多達33000頁的《大英百科全書》來度過其中年危機,並將這段經歷寫成了壹本書《無所不知者:壹個想成為世界上最聰明之人的謙恭探索》。這本書副書名很長,似乎也有點自負,但卻也顯示《大英百科全書》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否則怎會是能夠知道壹切,又能成為世界上最聰明之人呢?有趣的是,《紐約時報》有壹篇書評稱“《無所不知者》太棒了,因為它比《大英百科全書》要短,而且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如果它從書架上掉下來砸到妳頭上的話,妳不會受傷。”讀完《大英百科全書》後,雅各布斯曾參加過不少類似“百萬大富翁”(Millionaire Tycoon)和“門薩”(Mensa)智力測驗的活動,都有不錯的成績。最近幾年,他還出版了《像聖經壹樣生活》、《小白鼠日記:我的生活就是壹場實驗》等多本暢銷書。他在接受英國《書商》雜誌采訪時說:“《大英百科全書》給了我知識和智慧。”
王雲五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出版家,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他小學徒出身,受正式學校教育不過五年;他沒有文憑,其學問全是通過自學獲得。20歲時,王雲五用按揭的方式買了壹套第10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他每日閱讀兩三個小時,孜孜不倦;三年後付清書款時,他已經把全書通讀壹遍了;他可謂“博覽群書,無師自通”。正是這套百科全書為王雲五日後從事出版及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著名學者胡適在日記中寫道:“王雲五是壹個完全自學成功的人才,讀書最多、最博。”胡還贊揚他是“有腳的百科全書”。由於王雲五學問廣博,他到臺灣後成為那裏的首批博士生導師,在臺享有“博士之父”的稱號。而王自己也在82歲那年獲得了生平第壹個方帽子,即韓國建國大學贈予的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他在致授儀式上說:“是《大英百科全書》讓我受益壹生。”
著名作家錢鐘書年輕時即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並視之為資料寶典和知識源泉,後來這套百科全書的中文簡明版在中國出版,他對此給予了相當關註和支持。錢鐘書有著過目不忘的超凡本領;著名畫家黃永玉也有過多次相關經歷。上世紀80年代,錢鐘書雖年事已高,但仍幫了黃永玉壹個大忙:黃向他求教關於“鳳凰涅槃”的文字根據;錢叫他去查第3卷的中文簡明版《大英百科全書》,黃依言果然馬上找到,解決了問題。錢鐘書的博聞強識,令人嘆服;而《大英百科全書》的資料翔實程度由此可見壹斑。由於錢鐘書學識淵博,生前被大家比作“壹本活著的百科全書”。
著名學者周海中1983年在中山大學圖書館看到壹套1979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這讓他如魚得水,廢寢忘食;教學工作之余他就“泡”在圖書館瀏覽這套百科全書,從中吸取知識養分,拓寬學術視野。該書為他後來從事多學科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壹天上午,周海中在圖書館全神貫註地查閱有關天文學方面的詞條,關門的提示鈴響沒聽見,那天中午被鎖在裏面;後來他幽默地說:“多讀了兩個半小時的書,還省了壹頓午餐。讀百科全書值得!”在周的眼中,《大英百科全書》就是“知識的寶庫,解惑的良師”。
著名媒體主持人、時事評論家何亮亮,是當今華人公認的國際問題專家。1986年,當中文簡明版《大英百科全書》(全套***10卷)首次在中國出版時,何亮亮便掏幹腰包購買了壹套,從此愛不釋手,把讀百科全書當成人生壹大樂事。1988年初,何亮亮前往香港謀生,隨身的物品除了壹紙海關通行證,另外就是那套他認為對自己相當重要的百科全書。可以說,正是《大英百科全書》帶何走上成功之路。
坐不下來的讀者
1978年,中國決定編纂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為了對各國百科全書進行調研。我幾乎整日坐在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的工具書閱覽室裏,除翻看各國的百科全書外,我還特別留心觀察前來查閱百科全書的讀者。只要有人翻閱百科全書,便走過去,站在讀者身後,看看他查些什麽,看看他怎樣使用百科全書,有時還做點義務性的咨詢工作。雖然閱覽室很寬敞,桌椅舒適,窗明幾凈,有良好的閱覽條件,但我發現查百科全書的人多半是坐不下來的、匆匆忙忙的讀者。他們立在書架前,左臂上托著打開的百科全書,右手還匆忙地記下什麽。這就是許多工具書讀者的閱讀方式。他們查百科全書不是來從容地欣賞文學描寫,而多是為了弄清壹個概念的定義,壹個事實的究竟,或是核對人、事、地、物的資料,急於快速地獲得需要的知識和資料。百科全書的編撰者從這種閱讀方式和需要中不是可以得到某種啟示嗎?壹定要把百科全書條目寫得精煉到極限的程度,把壹切“水分”擠凈,把釋文寫得條理分明、眉目清晰,讓坐不下來的讀者最大限度地節省查閱時間。那些徒然浪費別人時間的空話、套話、眾所周知的大實話,以至“穿靴戴帽”,都不應見容於百科全書編撰者的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