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語境在分析詞義時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語境在分析詞義時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語境對詞義的決定作用,是中的壹種普遍現象,語境決定了義位,也就是說語境不同,詞義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語境的概念,源於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他認為語言不是壹套完備的體系,語言的意義不可能完全由它自身而要由語境來決定。語境可分狹義和廣義兩類,狹義語境指話語產生的當時及其前後的各種事件,可稱為“情景語境”,包括書面語的上下文或口語的前言後語所形成的語境,又稱小語境;廣義語境則包括話語產生的整個背景,可稱為“文化語境”,除包括狹義語境外,還包括與人的言語表達行為有關的時間、地點、人物身份、氣氛、背景等,因而又稱為大語境。倫敦學派的創始人約翰·魯伯特·弗斯吸收了馬林諾夫斯基的語境概念,並主張語境有兩種:壹種語境來自語言內部,即壹個結構和壹個系統內各個成份之間的組合關系;另壹種語境來自語言外部,即語言是不可能和語境分開的。西方語言學家對語境理論的闡述對於我們今天對語境與詞義的理解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詞義除了組合表現出來的意義外是由環境補充、確定的。因此,詞義的運用、理解與交際的環境,說聽雙方的職業身份、心情、生活經歷等等都有密切的關系。壹個句子究竟說的是什麽意思,往往需要參與交際的人自己去補充。而交際的語言環境則可以使詞語具有比較確切的意義。具體的說,語境就是客觀因素和使用語言的人的主觀因素所構成的使用語言的環境。語境的功能有兩個:其壹是解釋功能,其二是過濾功能。語境不僅幫助我們推究詞義,還幫助我們防止不合規範的語言現象的出現。因此,在我們學習和工作中,研究語境對詞義的影響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來***同探討壹下:

(壹)社會語境決定詞義

(1)社會環境

在不同時代,所處社會環境不同,語言環境也肯定有所不同。學習時壹定要註意到這種不同,才能更好解詞義,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例如:

小說《六十年的變遷》裏季交恕問方維夏:“妳知道這個消息嗎?”方:“什麽消息?”季:“蔣介石開刀了啦!”方:“什麽病開刀?”季:“妳還睡覺!殺人!”顯然方沒聯系到1927年社會革命形勢的變化,就不明白“開刀”兩字究竟指什麽,要別人做進壹步的解釋。

(2)語用社會環境

詞的“組合意義”的研究就是在語用社會環境影響下詞義的若幹變異意義,即交位變體,是受整個社會語言內部因素影響的結果,主要是壹個義位受近鄰或遠鄰的義位“語義溢出”作用而獲得的新義。例如:

A.這小東西,真可愛!

B.這是些什麽東西!

同樣的“東西”,但由於說話人的語氣,聲調不同,而使兩者的基本義和附加義有所不同。“東西”《現代詞典》中有這樣的義項:具體或抽象的事物。但在第壹句話中的“東西”,特指說話者喜愛的小動物或小孩子,使基本義縮小,並且具有了喜愛的情感附加義。第二句話中“東西”指讓說話者厭惡的事物,具有了厭惡的情感附加義。

(二)上下文語境決定詞義

(1)詞語言義的變體——言語義

語言義是指作為語言的壹個詞匯單位,或語言的詞匯系統中的壹個成員。也就是詞的基義或概念義。“言語義”是指進入特定語境或言語片斷的詞,實際上指什麽,現代語義學稱為組合義,也就是義位處在言語組合中的變體。有的語言學家稱這種義位變體為詞的“涵義”而不是“意義”。詞典上所列的義項,都是詞的語言義,而不可能,也不必要把詞在不同語境中的言語義即義位變體都列上。例如:

A.場景:手術室門外,焦急地守候著正在進行子宮肌瘤摘除手術的病人家屬,門開了,醫生出來。

病人家屬問:“切了嗎?”

醫生答:“切了。”

根據上下場景提示,這“切了”的壹問壹答是指“肌瘤切除”。

B.場景:壹年後,這位醫生來到壹群老太太中鍛煉。

大夥問:“切了嗎?”

醫生答:“切了。大家都壹樣,到了退休年齡誰還能例外?”根據上下場景提示,這裏的“切了”是指辦理離退休手續只能按年齡“壹刀切”。

C.場景:鍛煉完,醫生回家。見女兒在看書,記起出門時要她把排骨切好。

醫生問:“切了嗎?”

女兒答:“早就切好啦。”

根據上下場景提示,這裏的“切了”是指切排骨。

看,“切”“了”“嗎”這三個語詞符號本來是從交際場景中抽象出來的,在詞典裏都有全民***同理解的確定詞義即語言義,其組詞成句的方式也是符合高度抽象的漢語語法規律的。但經組成“切了嗎?”“切了”這兩個非主謂句進入不同交際場景後,無論是充當疑問句或陳述句,其話語含義並不壹樣,卻又能順利地進行思想交流。在醫院和家裏的對話,話語含義和字面意義壹致,但“切”的具體對象不同,這是交際場景使抽象的語義具體化;而在鍛煉時的對話,明顯含有超越字面意義的寓義了。這是交際場景賦予話語的寓義。“切”這個詞在辭典中過去沒有,今後也不會增加“退休”這個義項。這就是語言義的變體——言語義。

(2)篇張語境的延伸——具體語境

很多的話都要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才能了解它的確切的意思,同樣的話,兩個人處境不同,可能會作截然相反的理解。例如:

《智取威虎山》劇中:坐山雕拿到楊子榮獻上的聯絡圖狂喜,楊子榮壓著怒火,對行將覆滅的眾匪說:“聯絡圖壹到手,牡丹江壹帶就是我們的了。”這裏的“我們”在這種語境中,具有“包容”和“排除”兩個相反的義項。匪徒聽了這話認為“我們”壹詞包括他們在內,可是楊子榮說的“我們”壹詞則排除匪徒之外,這語言中的奧妙,觀眾壹聽就明白。幽默,含蓄的語言,會使觀眾心情松緩舒適,但如果不是這個語境,而是楊子榮面對戰友說這話,“我們”就只能有壹種義項。

(3)語義範圍的改變——組合義

在交際過程中,上下文語境隨時給詞義以強烈的影響,增加或減少,改變詞義所表示的範圍,以適應交際的廣泛需要,例如:

“菜”,孤立起來看,“菜”的詞義是“蔬菜,可做副食用的植物。”壹旦進入上下文語境,義位間,義位內部的變化都有可能。“買菜”“吃菜”兩個義位的組合,使“菜”的義位擴大為泛指包括“蛋品、肉類、蔬菜”在內的副食品,由此可見“菜”的義位由於組合發生了廣化。“摘菜”“泡菜”“漬菜”通過義位的組合,使“菜”的義位不同程度縮小,限於白菜,蘿蔔等。“摘菜”有兩個意思:壹是摘好可做菜的植物果實或葉子。二是去掉黃爛的葉子。這實際上也從另壹角度限制了“菜”的範圍,由此可見,這三個組合使“菜”義位發生了狹化。

(三)情景語境決定詞義

(1)隱含語義

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言語活動總是在壹定的情景中進行的。同樣的詞語組合,在不同的情景中表達的意義可能很不壹樣,如“我等妳半天了。”這樣壹個詞語組合,出自不同人之口,表達的意義就很不壹樣。如是戀人之間說這樣壹句話,則往往含有壹種撒嬌意思,如是壹般關系的兩人見面時說這樣壹句話,則可能是壹般陳述和埋怨,而如果是公安人員對犯罪分子說,則帶有壹種震懾罪犯的作用。又如在開著車窗的汽車上,甲對坐在車窗邊的乙說:“今天真冷。”這句話單從字面上理解,可能只是陳述壹種自然現象,但如結合具體情景來理解,甲說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可能是讓乙把車窗關上。再如,周末孩子對父母親說:“明天星期天。”孩子說這話的時候並不是陳述壹個事實,而可能是要提醒父母親別忘了帶他去玩或者作別的事情。

(2)情景語義

唐代朱慶餘和張籍的兩首對答詩可以很好說明這個問題。朱慶餘的詩《閨意獻張水部》是:“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張籍的答詩《酬朱慶餘》是:“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沈吟。齊紈未足時人貴,壹曲菱歌敵萬金。”這兩首詩光從字面上看,全是關於閨秀裝扮、姿色的對答,但實際上是壹方在應舉前借獻詩向主考官請教,另壹方給予滿意答復的壹場有趣對答。這兩首詩對答得珠聯璧合,委婉含蓄之中對答雙方對詩句的言外之意都心領神會。由此可見,情景語境往往使詞語產生言外之意,讀者往往要結合壹定的語境去理解話語的真正含義,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彼此更好地交流思想感情的效果。

由於情景語境常常能使言語產生言外之意,因此,在人們的日常言語交際活動中,交際者有時為了追求某種特殊表達效果,往往保留壹些言語空白,如婉轉的告誡、含蓄的情感表達、辛辣的諷刺等把壹部分言外之意留給聽者自己去補充、理解。

(3)臨時語義

詞義在特殊情景語境作用下,往往會發生多種轉變,最常見的是使詞語意義向相反方向轉變產生臨時語義,而這其中又以詞語感情色彩的轉變為最常見。如孫犁《荷花澱》中寫水生妻子等人去尋丈夫不著歸來時的心情:“幾個女人有點失望,也有些失望,各人在心裏罵著自己的狠心賊。”在這裏“狠心賊”成了幾個女人對自己丈夫的昵稱。再如“冤家”這個詞,本指具有深仇大恨的人,但在我國許多古典戲文中卻往往成為婦女對親愛的男子的昵稱。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語言中的反語等大都是利用詞語的詞義轉變形成的。

情景語境使語義發生轉變,並不總是向反義方向轉變,在有些語境中,語義也會發生其它轉變,使詞語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臨時意義。如“天外有天,人上有人”這個俗語,這裏的“天”和“人”都不再是原有的意義,不是實指某處的天空和某個具體的人物,而是增加了壹層新義:“天”指更高的境界,“人”指更有能力的人物。

(四)個人語境決定詞義

我們不能忽略個人語境的影響,也就是說在具體的文章中,說話人本身的處境以及他的性格氣質學識水平思維習慣對詞義的影響。同樣是“我去上課”,教師說是去講課,學生說是去聽課。同理,大夫說“我去看病”,與病人說“我去看病”意思是不壹樣的。同樣的話語由於人的地位、處境的不同可能會做出截然相反的理解。

歡樂聚會上,有人驚呼:“火”!這時,成人的是驟然驚恐。因為他們直接或間接地經歷過火災,產生了對“失火”時許多可怕的心理聯想,然而在同壹時間,同壹環境中,壹個未見過、聽過或經歷過“火災”的人,對“火”的語義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牛”這個詞,所指意義對壹般人可能是相同的,但聯想意義則不同。中國人聯想到的是勤勞,印度人聯想到的是神聖,歐美人聯想到的是肉和奶的奉獻者。漢語的“醋”常使人聯想起“嫉妒”的內涵,與其對應的詞“vinegar”卻與“不愉快的,尖酸的,壞脾氣”聯系在壹起。這都是由於人們的思維習慣不同而造成的。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詞義和語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語境對詞義有著多方面的影響,詞義在語境之中會發生不同的變化。語境以直接或間接,顯現或隱藏等多樣方式影響著語言的活動,制約著詞義的顯現。研究詞義在語境中的變化有利於詞匯語義學中進壹步研究語言運用的課題,從而也有利於選擇恰當、準確的詞語,提高交際的水平。

希望能幫到妳,滿意望采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