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論是表面上同壹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悖論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發生,則推導出非A,非A發生則推導出A。
悖論是命題或推理中隱含的思維的不同層次、意義(內容)和表達方式(形式)、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事實和價值的混淆,是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的不對稱,是思維結構、邏輯結構的不對稱。
悖論根源於知性認識、知性邏輯(傳統邏輯)、矛盾邏輯的局限性。產生悖論的根本原因是把傳統邏輯形式化、把形式邏輯普適性絕對化,即把形式邏輯當做思維方式。
所有悖論都是因形式邏輯思維方式產生,形式邏輯思維方式發現不了、解釋不了、解決不了的邏輯錯誤。所謂解悖,就是運用對稱邏輯思維方式發現、糾正悖論中的邏輯錯誤。
擴展資料:
經典解悖:
1,理發師悖論
在薩維爾村,理發師掛出壹塊招牌:“我只給村裏所有那些不給自己理發的人理發。”有人問他:“妳給不給自己理發?”理發師頓時無言以對。
這是壹個矛盾推理:如果理發師不給自己理發,他就屬於招牌上的那壹類人。有言在先,他應該給自己理發。 反之,如果這個理發師給他自己理發,根據招牌所言,他只給村中不給自己理發的人理發,他不能給自己理發。
因此,無論這個理發師怎麽回答,都不能排除內在的矛盾。這個悖論是羅素在壹九〇二年提出來的,所以又叫“羅素悖論”。這是集合論悖論的通俗的、有故事情節的表述。顯然,這裏也存在著壹個不可排除的“自指”問題。
2,集合論悖論
“R是所有不包含自身的集合的集合。”
人們同樣會問:“R包含不包含R自身?”如果不包含,由R的定義,R應屬於R。如果R包含自身的話,R又不屬於R。
繼羅素的集合論悖論發現了數學基礎有問題以後,1931年歌德爾(Kurt Godel ,1906-1978,捷克人)提出了壹個“不完全定理”,打破了十九世紀末數學家“所有的數學體系都可以由邏輯推導出來”的理想。
這個定理指出:任何公設系統都不是完備的,其中必然存在著既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命題。例如,歐氏幾何中的“平行線公理”,對它的否定產生了幾種非歐幾何;羅素悖論也表明集合論公理體系不完備。
3,書目悖論
壹個圖書館編纂了壹本書名詞典,它列出且只列出這個圖書館裏所有不列出自己書名的書。那麽它列不列出自己的書名?
這個悖論與理發師悖論基本壹致。
4,蘇格拉底悖論
有“西方孔子”之稱的雅典人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前399)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曾經與普洛特哥拉斯、哥吉斯等著名詭辯家相對。
他建立 “定義”以對付詭辯派混淆的修辭,從而勘落了百家的雜說。但是他的道德觀念不為希臘人所容,竟在七十歲的時候被當作詭辯雜說的代表。
在普洛特哥拉斯被驅逐、書被焚十二年以後,蘇格拉底也被處以死刑,但是他的學說得到了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繼承。
蘇格拉底有壹句名言:“我只知道壹件事,那就是什麽都不知道。”
這是壹個悖論,我們無法從這句話中推論出蘇格拉底是否對這件事本身也不知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