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而復失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壹得而復失使人們產生巨大心理落差,讓人們破防,釀成慘劇。從丹尼爾教授的損失規避效應來看,當人們面臨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人們往往會認為損失更令他們難以忍受,損失帶來的負效應是收益正效應的2倍以上,負效應引發極大心理落差感。稟賦效應指出:壹個人壹旦擁有某個東西,其對該所屬物的評價遠高於擁有前。異曲同工的還有“損失厭惡”理論,定量下損失效用降低遠大於收益效益增加,且人們會出現“弊害”心理畏懼損失。金融危機下,失業;破產倒閉,負債累累的人們。輕則傾家蕩產失去生活來源,重則妻離子散自尋了斷。因地震火災,失去至親的人們終身抱憾。正是巨大的心理落差把人們擊垮釀成慘劇多麽可悲。產生巨大心理落差或遭受災難巨大打擊後人們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患者在很長時間內會反復發作,終身患病率高達10%,治愈可能僅有3%。巨大的心理落差讓人受挫,被動的失去讓壹切的努力付之東流,這無疑是悲傷的。極大的挫折很容易讓人們誌向磨滅,難以鼓起對生活的勇氣。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壹個人失去了誌向,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多麽可悲!
第二,曾經擁有會升華所屬的價值。從人生價值層面來看,擁有後的失去不僅僅是其本身價值,還有與之***處附加的其它所付出的壹切。追求的美好始終是壹類事物,而歸屬感與***處使我們的失去具有唯壹性,難以彌補替代。曾經擁有是心上的烙印,失去後吾心破碎殘缺。是十年生死兩茫茫,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的悲切;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淒涼。比起失去我願我們從未相愛,我更願妳在人間平安喜樂,至少妳還在。近日,舉牌跪地求幫助的老奶奶堅持十年尋找被拐賣孫子,這是壹個家庭的執念,因為失去高齡老人在晚年不得不承受悲痛,多麽可悲!從來都不是求之不得讓人可悲,真正讓人感到不得而可悲的是心中的私欲。求而不得的“得”為人們的理想與夙願。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愛蓮說》有雲: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真正對於蓮的喜愛不是摘下它得到它,當妳遠觀時蓮的香遠溢清早已沁人心脾。妳還要去因為沒有摘到蓮而感到可悲嗎?在我們因為不得而煩惱時,請問問自己這個東西真的屬於我嗎?不妨回頭看看,在追尋的路上已是遍地生花,已有所得。不必讓好高騖遠的無限遐想擾亂心弦,腳踏實地穩住別浪,終有所得。
其實我並不希望得而復失與從未得到進行比較,因為究其深層原因每個人的經歷與價值判斷不同本身就不具有壹絕高下的條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面對得失的智慧之舉,更有東坡的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壹種必要的豁達,也是壹種較為難得的平和心態。也可以當做面對挫折與困境的自我勉勵,強大的內心不是實現目標決定性因素,但壹定是至關重要的。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希望在日後能夠磨練出更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