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淺談歐根·維斯特1948年對語言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論述 維斯特

淺談歐根·維斯特1948年對語言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論述 維斯特

摘 要:介紹歐根·維斯特在1948年發表於奧地利公開學術出版物上的壹些學術思想,以期為人們深入了解奧地利維也納術語學派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提供壹個視角,也為進壹步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術語學理論和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語言,符號,關系,語言技術,信息技術,相互作用

 中圖分類號:H006;N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78(2012)04-0017-06

 收稿日期:2012-06-07

 作者簡介:邱碧華(1968—),女,福建龍巖人,現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編輯。2003年底到2005年初,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學習,主要研究術語學等。通信方式:qiubh@cnctst.gov.cn。引 言 歐根·維斯特是奧地利維也納術語學派的創始人,壹生辛勤耕耘,在術語學領域中著述較多[1]。1931年他的《技術當中的國際語言標準》(die Internationale Sprachnormung in der Technik)壹書的出版,推動了全世界的術語活動,並在1936年促成了壹場世界範圍的研究術語基本原則的合作,這場合作不僅催生了術語學,還推動了術語學奧地利維也納學派、捷克布拉格學派、蘇聯學派的產生。

 20世紀60年代末,普通術語學作為壹門獨立學科初步形成[2]。1972年,維斯特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應用語言學第三屆國際會議上,提出“普通術語學是壹門跨語言學、邏輯學、本體論、信息科學和各門具體科學的邊緣學科”這壹觀點,從1972年到1974年,他在維也納大學的語言科學學院(原語言學系)講授《普通術語學和術語詞典編纂學導論》這門課程。普通術語學是跨學科的,它立足於多門學科的研究成果之上,又為壹切學科所需求。針對具體學科所存在的特殊的術語學理論,普通術語學是用同壹種語言描述了幾門或者所有專業學科的術語學基本原則和方法[3]。

 國際術語情報中心(Infoterm)和德國科隆高等技術學校的學者看到,在術語學早期發展階段,維斯特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幾乎不為人所知,而實際上維斯特壹些早期帶有術語學啟蒙色彩的學術思想,在他的思想發展道路上起到了裏程碑作用。基於這種認識,國際術語情報中心和德國科隆高等技術學校的學者們不辭勞苦,搜集維斯特在術語學領域中的全部著作並進行了選編,以饗讀者。

 選編的內容很多,本文僅就維斯特在1948年在“語言技術與信息技術”這壹話題下所形成的壹些認識,向讀者做些淺顯介紹,以期與讀者們***勉。

 二 歷史背景 1948年,維也納電信技術學院的締造者、常年擔任奧地利專業標準委員會主席的佩提士(Pertitsch)教授認識到:“全部的信息技術構成了壹種統壹,它與人類語言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相互影響關系。”他覺得這種相互影響關系的載體就是“術語”,並壹再主張技術語言必須在有意識的規劃下得到統壹調節並能加以教授,必須要滿足國際間相互理解的需要。“信息技術應該被語言技術充實起來。”[4]

 維斯特受到這種觀點的啟發,對語言技術和信息技術問題進行了關註,他對語言學上的壹些基本問題進行了思考,接納了索緒爾的語言學思想,並用幾個例子對語言技術的工作領域做了壹些解釋和介紹。

 三 關於語言、語言與符號關系等

 基本問題的論述 維斯特在語言學上深受索緒爾語言學思想的影響,他認為:作為語言系統的語言和作為言語的語言之間是有區別的。語言系統是概念和概念符號之間對應關系的全部。它是通過持續不斷的語言創造,通過對概念和對為這些概念設計的符號進行選擇才產生出來的。概念和符號這兩者是人們從對外部世界無止境的多種多樣的印象中挑選出來的。我們首先選擇符號要素,並借助於對這種符號要素的組合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符號。這些符號要素是否可以說出,或者是否可以借助於壹種儀器產生語音,或者它們是否是可書寫的字母,或者是在壹個確定位置中的標誌,這些對於語言本質來說,只居次要地位。

 語言的應用存在於觀念(Vorstellung)和符號的相互對應關系中,也就是它不僅在發出者(說話者)這裏存在,也在接受者(聽眾)那裏存在。但是,這些觀念更多的是與概念系列,而很少與單個概念相對應,並且,這些對應關系是暫時的。我們在人類語言器官的活動中會看不到語言的本質,而在記錄著壹個民族的世界記憶的“內部語言”(innere Sprache)中我們則可以看到語言的本質。維斯特強調,語言符號的生產要考慮到它與語言的關系。

 在維斯特看來,語言符號的物理屬性對於語言的本質而言無關緊要。語言的本質始終是符號要素與符號的組合,以及這種組合與概念的永久或者暫時對應。 符號的物理屬性是指符號是可視的(視覺),還是可聽的(聽覺),是可感覺的(觸覺),還是自然生成的,或者是人造的。

 發出聲音的語言大多使用自然生成的可聽的符號、使用口語表達的語詞。這些語詞也可以通過人工途徑得以操縱(比如使用喇叭筒)、被加強(使用擴音器)或者重新給生產出來(使用留聲機)。還有壹些聽覺符號系統可以逐漸發展成人們廣泛應用的口頭語言。比如加納利群島上現已完全歐洲化的居民過去所使用的哨聲語言(自然聽覺符號)、非洲的鼓聲語言(人工聽覺符號)。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西部非洲戰場上使用的鼓聲語言,被證明遠比在所有其他戰場上使用的電話具有使用優勢。

 在可視符號中也有自然的(手勢、面部表情)和人造的(煙霧符號、火焰符號和燈光符號)符號。觸覺符號是盲人實現相互理解的唯壹手段。壹種具有儲存能力的觸覺符號就是盲文。可發聲語言的意義遠遠蓋過其余類型的語言。這不僅是因為大多數的其他語言類型是可發聲語言的轉型,也是因為可發聲語言的符號可以隨意、快速地產生和傳輸。因此,對於發聲語言來說,符號不是主要的,而只是處於次要地位,因為這些符號沒有自己的實物含義,它們表示的只是詞匯語言符號的意義,在必要情況下,它們是借助莫爾斯電碼輾轉表示詞匯語言符號的意義的。甚至哨聲語言和鼓聲語言也只是日常語言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