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明清吳語詞典的前言

明清吳語詞典的前言

中國蘇州大學和日本北陸大學的合作研究項目《明清吳語詞典》今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了。

本詞典所謂的“吳語”是習慣說法,和漢語方言學上所稱的吳方言用不同,是指以蘇南地區為中心,包括鄰近地區(上海和浙北)的方言。其分布區域相當於吳語太湖片(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等《中國語言地圖集》,侯精壹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吳語部分)。詞典以歷史上的北部吳語詞匯為對象,廣泛收羅明清時代以至民國初年書面文獻中出現的吳語地區的方言口語詞語。盡可能較全面地反映出明代到清末的吳語詞匯的面貌,努力整理出詞匯發展變化的脈絡。

明、清兩代是吳語的近代時期,因為在已知的文獻中,只有到明代,才出現了跟現代吳語有明顯血緣關系、語言面貌相近的材料。要追溯吳語的過去、探究其現在,必須從這壹時期的材料出發。就整個漢語來說,對近幾百年來的詞匯的研究是個薄弱點,而方言詞匯的歷史研究,就更少了。我們希望這部詞典能為學界提供壹個區域方言的比較完備的歷史詞庫。當然,我們也希望這本詞典能作為進壹步研究吳語詞匯發展歷史的出發點。

詞典以明清時代吳語地區作者的作品為主要對象。所謂吳語文獻,是指大部或部分用吳語(蘇州話的很多)寫作的作品,包括:(1)民歌、歌謠;(2)戲劇,尤其是明清傳奇;(3)彈詞;(4)小說(包括“吳語小說”和基本用官話寫作的小說,如“三言二拍”、《型世言》等);(5)地方誌;(6)字書、韻書;(7)筆記等文獻;(8)方言聖經;(9)外國人編寫的詞典和教科書。從現有文獻的整體數量來說,我們搜羅的還只是其中的壹部分,肯定還有很多的遺漏,如清末民初在上海、蘇州等地出版的大量報刊雜誌上的資料就沒能收羅進來(參見《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史料索引集》,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詞典盡量羅列明清時期文獻中的吳語詞語,不管現代說不說,都收錄。如:

咦要我支持拜節個茶湯茶水,咦要我照管個男兒大細個點心。(山歌9卷)

吳俗呼家人為鼻頭。(笑府3卷)

(扯生走)(醜)慢點,還有說話商量來。(副)商量買北寺塔?阿是妳打勿爽利來?走走! (翡翠園9出)

混堂裏討盡子臭厭,賭場裏吃盡子醬瓜。(翡翠園8出)

吳語受人冷淡,輒雲“吃糟茄”、“吃醬瓜”。(墨憨齋定本傳奇·西樓楚江情12折)

我好好能搭倷說,倷啥格吃仔生人腦子實梗,對仔我生碰碰介! (九尾狐33回)

其中很多詞語現在還說,如“咦(又)、男兒大細(孩子、子女)、來(語氣助詞)、商量買北寺塔(諷刺無結果的、長篇大論的商量)、阿是(是……嗎)、好好能、搭(介詞,和)、倷(妳)、啥格(什麽)、吃生人腦子(比喻口氣生硬)、實梗(這樣)、對仔(對、對著)、生碰碰([口氣]生硬)”等。但“吃糟茄、吃醬瓜、鼻頭”等今已不用,而原著則明確說是吳語詞。這些詞語都收入了本詞典,這既體現了歷史的真實情況,又為讀者理解方言的古詞義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詞典還適當收錄了壹部分明清時期吳地作家作品中很常見的白話詞語,以方便近代漢語詞匯的研究。

方言詞的書面形式很不確定,同音異形詞很多。我們根據語義和詞源,對同壹詞語的各種不同寫法加以整理,采用符合詞源學原則而又比較合理的寫法作為主要詞目,其他形體都集中在這壹項下,綜合其各種用例給予確切的釋義。希望這能為方言研究者、民間文學作品記錄者提供方言用字的依據。

語言的使用本身就是壹種社會行為,有些已經消失的社會現象和事物,能借助於詞語保存下來。詞典收錄了有關詞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把明清時代吳地的社會、歷史、民俗的史料加以整理,並制成索引,為學界提供檢索之便。同時,也是閱讀理解明清時期北部吳語區作家的作品提供更詳細更可靠的工具書。

本詞典利用計算機進行編纂。從500多種文獻中摘錄例句5萬多條,並全文錄入重要的文獻約近40種,構成了本書的基本數據庫,***計得19萬條記錄,約合950萬字。各位編者根據以上資料進行編寫。編寫稿匯總後,由主編根據體例加以整理修改,主要工作是調整體例,核實例句,斟酌釋義,還補充和改寫了大量的詞條。最終收入詞典的條目約17000條,總篇幅達到228萬字。

在日本著名漢學家宮田壹郎教授的積極倡導下,蘇州大學和北陸大學於1992年結成了友好關系。作為兩校的第壹個合作研究項目,就是編纂壹部關於近代蘇州方言的詞典,最後根據實際情況定名為《明清吳語詞典》。詞典編纂過程中,有多位著名的吳語研究者(如翁壽元、錢乃榮、張家茂、劉丹青、汪平、李小凡、陶寰等各位)參加具體的編寫工作,還有研究漢語方言和近代漢語的專家應邀擔任審稿委員。這些都為提高詞典的質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編寫這樣壹部詞典,是很有意義的工作,也是壹項艱巨的勞動,雖然我們花費了大量精力和時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還會有種種缺點和問題,希望學界朋友給予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