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腦海裏有沒有那樣的壹個畫面。
電影裏壹個狙擊手瞄準逃跑的車輛,壹槍命中油箱,汽車爆炸。我們會有壹個思考,在電動車時代,如果同樣的場景重現,電池包會起火甚至爆炸嗎?
早些年,汽車廠商開始做試驗驗證自家電池的穩定性,比較有名的試驗就是“針刺試驗”。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埃安的彈匣電池都做了相應的試驗,在試驗的時候兩家都表現出了非常優秀的成績。但大家不了解的是:比亞迪的試驗使用的是比較穩定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而埃安則使用了活性更強的三元鋰電池。而在實際的使用當中,埃安可謂是十足的出色。前不久,埃安發布了彈匣電池兩周年的成績單,車型產品已售出近40萬輛,累計行駛超101億公裏,依然保持零自燃的優異表現,其安全性是消費者與市場有目***睹的。
我剛才說的這些,其實都是埃安彈匣電池1.0的成績,就在昨天剛剛發布的彈匣電池2.0給我們帶來了更多驚喜,保持著零自燃的埃安不滿足於現狀,為彈匣電池2.0推行了更加嚴苛的“槍擊試驗”。
妳知道壹顆子彈有多大威力嗎?它從槍口射出的時候,擁有1625焦耳的動能。妳猜用子彈去射擊我們車上的動力電池會怎樣?在昨天之前我都不敢去想,直到看完發布會心裏的石頭才落了地。原來真的有動力電池可以實現被子彈擊穿而不起火。不知道除了埃安,其他車企後面會不會跟風也來做相應的挑戰呢?
■?彈匣電池2.0:熱兵器時代的佼佼者
有人問,槍擊試驗和針刺試驗的區別在於哪裏?是否是噱頭?我個人覺得這還真不是壹個級別的試驗標準。拿歷史進程來舉例,針刺試驗相當於冷兵器時代的武器,而槍擊試驗則相當於是熱兵器時代的武器。如果妳用針和子彈分別去攻擊壹顆蘋果或者壹塊墻磚,那麽破壞效果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我拿針刺比作冷兵器並不是沒有道理,翻開詞典妳會發現:冷兵器需要人力面對面進行攻擊,而熱兵器則完全不需要面對面,即可將對手消滅。從殺傷力來說,子彈的動能也是針刺的若幹倍。針刺的殺傷力是壹個平面,而子彈的殺傷力是壹個球面,它會對目標物體進行全方位的傷害。
而昨天的發布會當中,彈匣電池2.0為何能抵擋得住子彈的攻擊呢?這就要從彈匣電池2.0的升級來說了。
首先,這款電池在電極界面引入了最具穩定性和耐熱性的納米陶瓷材料,這種超級隔熱層能夠大幅增加電極界面的韌性,在這種材料的加成下,就算電芯失控,溫升速率也會快速降低。這算是這款電池的第壹重保障。
其次,彈匣電池2.0在1.0的基礎上耦合高效相變材料。不僅能夠隔絕大部分的熱,還可以氣化吸熱,令整體隔熱性大幅提升。
最後呢,彈匣電池2.0在攻克雙沖壓鋁板釬焊和柔性冷卻界面等工藝難題之後,還掌握了在電芯頂部和底部同時冷卻的技術。通過這種雙層冷卻技術,電池組的傳熱路徑可縮短50%,散熱面積提升100%,冷卻效率提升80%。
我看到這兒的時候以為這款電池的主動防護配置已經夠牛了,但沒想到這款電池還有被動防護的配置,在布局如此精密,空間如此有限的電池組內部,設計師巧妙的存放了適量的滅火劑,也就是說,萬壹前面的防護都失效了,火真的燒起來了,那麽這款電池組的內部是有自己的“滅火隊”的,可以說做到了天衣無縫,我只會拍案叫絕。
從我上面的介紹也不難看出這次試驗的結論。在熱兵器的攻擊下,整包不冒煙、不著火、無熱蔓延,彈匣電池2.0可以說把剛才提到的產品突破壹壹在現實中實現,突破了整包多電芯+瞬時短路+爆裂性破壞的極端情況下熱失控防護難題。
我們常提到的刀片電池在技術上和彈匣電池有著明顯的區別。從結構上講,刀片電池是把電池包的形狀從小塊變成了細長的矩形,而彈匣電池的內部是若幹個獨立的小單元,相當於單人床和大通鋪的感覺,所以妳說誰更安全呢?住單人床舒服還是住大通鋪舒服呢?顯而易見吧~
■?埃安為什麽能打響電池革命的第壹槍?
其實早在2011年埃安就開始了電動化技術研究和應用。經歷十余年的積累,埃安壹直以來都堅持對系統級的電池安全技術路線,而不僅僅是依賴於電芯的本征安全。整合體系和設計之初的大局觀讓埃安的電池壹直在穩步發展。
從埃安的“科技朋友圈”來看,與上遊頭部材料端供應商贛鋒鋰業、寒銳鈷業等達成戰略合作,加速打通上遊原材料、研發、制造、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在內的能源生態產業鏈布局。建設自己的電池試制線、投資49.6億成立能源公司、投資109億成立因湃電池科技公司……堅持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最近壹段時間,埃安的大新聞莫過於AH8項目,從原來的與華為合作開發轉為埃安自主研發,我相信如果埃安沒有強大的技術儲備是不會輕易做這樣的決定的。
從種種事件表明,彈匣電池1.0的成功並不是偶然,銷量超40萬、“0”自燃,更不是運氣好。在強調安全為前提的情況下,埃安積累了海量的用戶數據及經驗,為彈匣電池的更新叠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次的槍擊試驗可以理解為目前動力電池破壞性試驗的天花板。從難度進程來看是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的進階,是靜態破壞到動態破壞的升級。要我說,除了拍電影,這樣的試驗場景在國內幾乎不會出現,埃安這次的試驗不僅驗證了彈匣電池2.0的穩定性,也給我們吃下了壹顆定心丸,同時也給友商們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幹了,妳不幹嗎?
友商如果想證明自己的電池足夠安全,是否也會做出相似或者同規格的試驗呢?這個我們目前還不能推測,只能說期待著其他廠商們為自己正名了。
除了在汽車領域的“卷”,埃安的彈匣電池2.0更有它自己的大智慧。能源轉型的道路上會涉及越來越多的高精尖領域,電池可以說是所有“新能源”不可或缺的根基,這次試驗讓彈匣電池2.0做到了軍工級的電池安全,未來或將賦能深潛、航空、航天、機器人等多個對“風險控制”要求極高的領域,往大了說,這次電池試驗的成功對未來的社會能源轉型也是有貢獻的。
■?結語
這次試驗的成功對埃安來說是壹個裏程碑式的符號,但同時也是新征程的開端。還有很多技術壁壘需要突破,也還有很多消費者的疑惑沒有壹壹解決。
正因為埃安壹直在做創新,才有了昨天的這個槍擊試驗。正文中我也提到了,從2011年開始,埃安壹直在累積技術、儲備人才,從壹系列的產品和零部件中我們也能看出,埃安壹直都在堅持自己科技創新的路線。而埃安也是國內極少數兼具先進電池獨立設計和生產制造能力的車企,這壹點值得我們點贊。
官方表示,這次的槍擊試驗只是壹系列試驗中的開端,未來還將進行三元鋰材料的整包槍擊試驗。安全是所有科技創新的底線,可以看到埃安所堅持的道路正是“以人為本”,只有保證了消費者的安全,科技創新才是有意義的。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電動邦,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