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夷狄的詩詞夷狄的詩詞是什麽

夷狄的詩詞夷狄的詩詞是什麽

夷狄的詩詞有:《水龍吟·古來夷狄難馴》《夷狄之孝十首·西羌東吾》。

夷狄的詩詞有:《夷狄之孝十首·休屠王子金日_》《夷狄之孝十首·東夷大連少連》。註音是:壹_ㄉ壹_。結構是:夷(獨體結構)狄(左右結構)。拼音是:yídí。

夷狄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1.古稱四境未開化的民族。《論語·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漢書·蕭望之傳》:“聖王之制,施德行禮,先京師而後諸夏,先諸夏而後夷狄。”宋王安石《河北民》詩:“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魯迅《墳·論“他媽的!”》:“唐以後,自誇族望的風氣漸漸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2.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國語·鄭語》:“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唐韓愈《毛穎傳》:“其子孫甚多,散處中國夷狄,皆冒管城。”唐聶夷中《行路難》詩:“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3.視為夷狄。《公羊傳·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稱人?夷狄之也。”《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論》:“以五代之君而視十國,夷狄之則未可也。”

二、引證解釋

⒈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引《論語·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漢書·蕭望之傳》:“聖王之制,施德行禮,先京師而後諸夏,先諸夏而後夷狄。”宋王安石《河北民》詩:“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魯迅《墳·論“他媽的!”》:“唐以後,自誇族望的風氣漸漸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⒉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引《國語·鄭語》:“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唐韓愈《毛穎傳》:“其子孫甚多,散處中國夷狄,皆冒管城。”唐聶夷中《行路難》詩:“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⒊視為夷狄。引《公羊傳·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稱人?夷狄之也。”《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論》:“以五代之君而視十國,夷狄之則未可也。”

三、國語詞典

古稱四境未開化的民族。詞語翻譯英語non-HantribesintheeastandnorthofancientChina,barbarians德語Barbar(S)_

四、網絡解釋

夷狄夷狄是壹個漢語詞語,讀音是yídí,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論語·八佾》有記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關於夷狄的近義詞

蠻夷

關於夷狄的詩句

夷狄近全銷莫把亂華罪夷狄憂不在夷狄

關於夷狄的成語

婁公容狄等夷之誌滿目蒼夷

關於夷狄的詞語

滿目蒼夷出夷入險處之夷然詈夷為跖等夷之誌鄙夷不屑尊王攘夷河_海夷婁公容狄芟夷大難

關於夷狄的造句

1、天下之安,猶泰山而四維之也,夷狄之地,何足以為壹日之閑,而煩汗馬之勞乎!《詩》雲‘王猶允塞,徐方既來。

2、本文認為蒙元統治者“華夷有別”與“內華夏、外夷狄”的偏見比較淡薄,對邊疆少數民族較少歧視。

3、現在如果請夷狄國前來幫忙,自然是遠水不解近渴,但是,如果飛鴿傳書,讓他們在北邊動手,圍魏救趙,也不失為壹個好辦法

4、春秋季世,王綱界紐,周邊文化相對落後的部族乘機進攻中原,有些諸侯國被蠻風陋俗所化,完全失卻中原先進文明的資格,故只配把它當夷狄看待。

5、內窮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蕭然,財力耗矣!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夷狄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