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間歇熱簡介

間歇熱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定義 4 間歇熱熱型圖 5 間歇熱的常見病因 6 影響體溫熱型的因素 7 關於體溫熱型 8 參考資料 1 拼音

jiān xiē rè

2 英文參考

aus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intermittent fever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pyretotyposis [朗道漢英字典]

malarial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定義

間歇熱(intermittent fever)為體溫熱型的壹種,又稱稱為消耗熱,是指患者體溫突然或逐漸升高至39℃或以上,數天後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數天後又逐漸上升,反復發作[1]。

目前對間歇熱的概念還存在爭議[1]。有規定為體溫突然升高可伴有惡寒、戰栗,數小時後降至正常以下,伴有大汗,歷經1天至數天體溫再升,如此反復[1]。另壹種規定每日均有中高熱和無熱的差別,而日間溫度差較弛張熱更大,體溫的下降多由高熱突然降至正常以下[1]。後者應認為可取,因前者易與反復發熱熱型相混淆,不應采納[1]。呈弛張熱型的疾病多可呈間歇熱型[1]。膽道感染、膽管炎所表現的典型間歇熱,被稱為肝膽病性間歇熱(charcot fever)[1]。瘧疾亦呈典型間歇型發熱[1]。成人Still病典型病例為間歇熱型,體溫突升驟降,日溫差較大,有時可達5℃[1]。

4 間歇熱熱型圖

間歇熱

5 間歇熱的常見病因

在經典型原因不明發熱的病因中,間歇熱見於間日瘧、三日瘧和膽汁性肝硬化等[1]。

6 影響體溫熱型的因素

患者體溫曲線由特征性改變變成非特征性不規則改變的原因,多為起病後給予的治療或藥物幹擾了發熱過程[1]。有些藥物和治療手段可影響其發熱過程,從而改變其體溫曲線。影響體溫曲線的藥物和治療手段主要有兩大類[1]:

壹類是治“本”,即對原發疾病有壹定的作用,改變了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如抗生素類、手術治療、化學療法、放射治療等,屬於治療或幹預有效的範疇。[1]

另壹類是治“標”,即影響體溫的調節。如糖皮質激素類、氯丙嗪、異丙嗪、解熱鎮痛藥物、壹些中藥制劑和低溫治療等。[1]

這兩種影響可以獨立存在,也可同時存在,需註意鑒別[1]。

7 關於體溫熱型

體溫熱型是指發熱病人體溫曲線的形狀[1]。在臨體床活動中,醫護人員在獲得患者的體溫數據後,還常常按照壹定的時間間隔將這些數據繪制成患者24小時的體溫曲線[1]。由於各種發熱性疾病可表現為不同的熱型,在病程發展的不同階段熱型還可以改變,且這些表現與改變往往具有某種規律性,因而了解患者的熱型,將對醫護人員判斷疾病的性質,把握疾病的演變及轉歸有很大的幫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