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的詞語解釋是:1.亦作"聲問"。2.音信。3.名聲。結構是:聲(上下結構)聞(半包圍結構)。註音是:ㄕㄥㄨㄣ_。拼音是:shēngwén。
聲聞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引證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⒈亦作“聲問”。音信。引《國語·越語上》:“寡君句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天王。”《呂氏春秋·贊能》:“孫叔敖、沈尹莖相與友,叔敖遊於郢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漢書·蘇武傳》:“前發匈奴時,胡婦適產壹子通國,有聲問來,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北史·儒林傳下·劉炫》:“炫與妻子,相去百裏,聲聞斷_。”宋沈括《夢溪筆談·謬誤》:“丁晉公之逐,士大夫遠嫌,莫敢與之通聲問。”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壹節:“唐北庭節度使李元忠、安西四鎮留後郭昕率將士守境,與朝廷聲問中斷。”⒉亦作“聲問”。名聲。參見“聲聞過情”。引《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韓非子·內儲說上》:“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三國誌·蜀誌·許靖傳》“南陽宋仲子於荊州與蜀郡太守王商書”裴松之註引晉陳壽《益州耆舊傳》:“商字文表,廣漢人,以才學稱,聲問著於州裏。”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_論師_少好學,有才辯,聲聞遐被,法俗歸心。”宋沈遼《真覺開堂》:“自諸祖述作已達者,皆著聲問。”清曹寅《題雲辨上人小照》詩:“行識自來矜色相,聲聞何惜證飛仙。”⒊梵文意譯。佛家稱聞佛之言教,證四諦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羅漢。引《大乘義章》卷十七:“觀察四_而得道者,悉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敦煌變文集·維摩經押座文》:“五百聲聞皆被_,住相法空分取證。”
二、國語詞典
佛教謂從他人開示、教授佛法,進而修行悟道者。
三、網絡解釋
聲聞聲聞,梵語s/ra^vaka,巴利語sa^vaka。音譯舍羅婆迦。又意譯作弟子。為二乘之壹,三乘之壹。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
關於聲聞的詩詞
《夜聞捷音·圓覺聲聞夜》《將自田盤歸與藏公坐倒影潭話聲聞事久之乃別》《邀月·遠樂數聲聞玉簫》
關於聲聞的詩句
步虛壹聲聞不聞聲聲聞杜宇聲聲聞杜宇
關於聲聞的成語
寡見鮮聞詬如不聞博聞強識聞聲相思博物洽聞聞所不聞聞所未聞聲聞九臯聲聞遐邇博聞強誌
關於聲聞的詞語
聲聞遐邇聲聞九臯博物洽聞詬如不聞聲聞過情博聞強誌聞聲相思寡見鮮聞博聞強識聲聞過實
關於聲聞的造句
1、外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是指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所行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法,泛指顯教。
2、編輯不但要有壹雙慧眼,同時他們還根據市場調查、往昔經驗去策劃選題,與作家溝通,最終推出壹位位聲聞遐邇的大作家,自己也成為了眾人敬仰的名編。
3、摩訶薩眾、獨覺、聲聞並余能贊佛、法、僧者,常得親近恭敬供養。
4、因此阿羅漢又叫做愚法聲聞,得證有余依涅盤,還要努力前進,加行用功,來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從空出假,才能稱為大阿羅漢,得證無余依涅盤。
5、持經觀音,即聲聞觀音,聲聞是聞佛音教導而開悟,以其大願,引導眾生開大智慧。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聲聞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