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成語典故介紹

成語典故介紹

 按圖索驥的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壹眼就能看出壹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壹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裏馬的特征,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裏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裏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壹只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妳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壹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井底之蛙的典故

 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壹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壹日,壹只淺井的青蛙見到壹只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遊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占壹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妳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裏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壹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麽大的壹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按圖索驥的故事

 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壹眼就能看出壹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壹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裏馬的特征,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裏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裏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壹只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妳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壹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買櫝還珠的故事

 買櫝還珠

 典故

 壹個楚國人,他有壹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壹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麽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壹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壹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裏,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壹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裏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裏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壹顆珍珠忘放在盒子裏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壹邊欣賞著木盒子,壹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裏。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舍;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揠苗助長的典故和故事

 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壹個農夫,嫌自已田裏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壹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壹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麽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壹點。

 忽然,他靈機壹動,毫不猶豫的卷起褲管就往水田裏跳,開始把每壹棵秧苗拉高壹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妳壹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壹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裏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裏去看,究竟是怎麽回事。兒子聽到家裏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裏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壹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壹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壹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壹事無成。

 高山流水的典故

 高山流水的意思,高山流水是什麽意思?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誰?高山流水的典故出自何處?

 1、成語人物簡介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註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註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

 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壹個戴鬥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鐘子期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兩人就成了至交。鐘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2、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壹般。壹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壹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妳已經學了。”

 壹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壹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壹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壹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妳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箏曲《高山流水》,就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