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壹日內的三餐,古代朝食稱饔,第二頓飯叫哺(bǔ,)食,又叫飧(Sūn,),請人用餐稱饗,晚飯稱飧. 現代人都習慣於壹日三餐,實際上秦漢以前人們壹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壹頓稱“朝食”或“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就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壹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漢代以後,壹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雲:“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壹日兩餐時,人們認為“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過饗食,便意味著壹日時間的流逝.而今天人們常用“壹日三餐”之詞來表示對時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時者的感慨.。
2. 請問古文中有句話是說中午吃了飯晚上就不吃了,是出自哪本書呢過午不食。
過午不食
過午不食叫做齋,持齋就是受持齋法而不違越。
釋氏要覽曰:“起世因本經雲:‘烏脯沙陀,隋言增長,受持齋法,增長善根故。’佛教以過中不食名齋。”
大日經曰:“愚童凡夫猶如羝羊,或時有壹想法生,所謂持齋。”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的第二為“愚童持齋心”。
關於持齋的功德,達摩祖師在其《破相論》中說:“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功。齋者齊也,所謂齊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殷勤覺察清凈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食有五種:壹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凈,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持齋。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凈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亦有破,雲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皆為諸惡,貪欲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處。”
3. 文言文中對於“吃飯”怎麽說文言文中對於“吃飯”是”用膳“。
註音:yòng shàn 釋義:古語,吃飯的意思。 出處:《孽海花》第二回:“二人用膳已畢,洗臉漱口,茶房回說,馬車已在門口伺候。”
釋義:二人用飲食完畢,洗幹凈臉漱口,茶房回說,馬車已在門口等候。 在中國,用膳這個詞語壹般是皇家貴族使用,比如皇帝常說:“剛用完膳”。
這裏以清朝為例。 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機構有內務府下屬的禦膳房、禦茶房、內餑餑房、酒醋房、菜庫等。
其中僅禦膳房就有正副尚膳、正副庖長以下370余人及太監數十人。宮中膳食有份例規定。
皇帝每日份例為:盤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豬油壹斤,羊兩只,雞五只,鴨三只,時令蔬菜十九斤,各種蘿蔔六十個,苤藍、幹閉甕菜各五個,蔥六斤。調料玉泉酒四兩、醬及清醬各三斤、醋二斤。
擴展資料:
(2) [make a living]∶維持生活。 靠打獵吃飯。
亦作“吃飯”。泛指生活或生存。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 蘇州 薛皆三 進士有句雲:‘人生只有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各人吃飯問題的背後,都有世界經濟現象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