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閭山的學術研究

閭山的學術研究

醫巫閭山與上古傳說中的顓頊大帝以及瑪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2013年,唐偉先生在雅昌藝術網撰寫《論瑪瑙與玉的關系》壹文,詳細論述了醫巫閭山即《爾雅》中記載的“醫無閭”,是黃帝之孫顓頊大帝葬身處,而周天子祭祀南方火帝的“赤璋”,即是《爾雅》中提及的“醫無閭之珣玗琪”,也就是紅瑪瑙。

我國最早的壹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之“釋地”篇中,曾經記有“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東晉郭璞對“醫無閭”、“珣玗琪”註釋稱“醫無閭,山名,在今遼東。珣玗琪,玉屬。”

章鴻釗《石雅》指出:瑪瑙“奉天錦州產者,俗稱錦州石。《爾雅·釋地》雲‘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後漢書·東夷傳》雲‘扶余挹婁出赤玉’殆皆指此。”章鴻釗認為《爾雅》中的“珣玗琪”、《後漢書》中的“赤玉”都指的是“瑪瑙”。

欒秉璈在《古玉定名探析》壹文中,根據章鴻釗的觀點,並經過他的查實,得出結論認為:東晉郭璞所說“遼東”不是近代的遼東,而是戰國到三國魏、晉及十六國、南北朝(北齊)時期的“遼東郡”。那時遼東郡轄地主要在今遼西,包括東晉郭璞註解的醫無閭山,也就是現今從錦州到阜新的醫無閭山。醫無閭山,在遼寧省中部,大淩河以東,位於火山巖地區,以產“錦州石”(瑪瑙)聞名。由此,“醫無閭之珣玗琪”與赤玉、錦州石或瑪瑙有關,而同岫巖閃石玉沒有關系。

欒秉璈強調“珣玗琪”同岫巖閃石玉沒有關系,是因為部分學者將古代遼東,當成了現在的遼東地區,所以才會誤認為“珣玗琪”是指岫巖玉。

《爾雅》是第壹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學者考證其成書時間不會早於戰國,不會晚於西漢初年。瑪瑙以“珣玗琪”的文字,出現在《爾雅》這樣早的壹部古籍中,而“醫無閭”(《淮南子·墬形訓》稱“醫毋閭”)據欒秉璈以及多位專家學者考證,即現在錦州境內的醫巫閭山,距阜新市34.8公裏,眾所周知,阜新是中國主要的瑪瑙產地、加工地、瑪瑙制品集散地,瑪瑙資源儲量豐富,占全國儲量的50%以上。學者考證稱,7600年前的查海遺址中出土了用瑪瑙打制的刮削器,遼墓中出土的瑪瑙酒杯、瑪瑙圍棋、項鏈等,質地上乘,造型優美,工藝精湛,令當今藝人驚嘆。到了清代,阜新地區瑪瑙業發展已具備壹定規模,阜新瑪瑙已成為宮廷貢品。現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七家子鄉寶珠營子村就是因乾隆皇帝六十大壽時當地王爺進獻佛光瑪瑙朝珠而受封得名的。據《清實錄》中“宮廷瑣事”載:阜新瑪瑙行業“開挖窯洞十六,窯工千人,南部設有商邑。”相傳清代宮廷擺設的雕件及所用的瑪瑙飾物大多數取材於阜新,甚至加工於阜新。

阜新瑪瑙質地優良,不僅色澤豐富,紋理瑰麗,正是像《爾雅》中所稱“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

“珣玗琪”是什麽意思?《說文·玉部》解釋稱:“醫無閭之珣玗琪,《周書》所謂夷玉也。” 段玉裁註:“珣玗琪合三字為玉名……蓋醫無閭 、珣玗琪皆東夷語。”《書·顧命》則記載玉有“大玉、夷玉”,孔穎達疏引漢鄭玄之語解釋道:“大玉,華山之球也;夷玉,東方之珣玗琪也。”這裏的“東夷”、“東方”,都是相對周而言。

由此我們可知,瑪瑙古稱“夷玉”、“珣玗琪”。

醫巫閭山是當時出入阜新的必經之地,所以被當成了“珣玗琪”的產地。

《山海經》中的《大荒北經》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海外北經》說:“務隅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海內東經》也說:“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學者艾蔭範根據古語音學判斷,認為“附禺”、“務禺”、“鮒魚”都是“無慮”的音轉,推斷顓頊大帝所葬之地就是現在的醫巫閭山。在漢代稱作“無慮”,今北鎮市附近,漢代時稱“無慮縣”,即是由醫巫閭山得名。持相同觀點的學者還有馮立民、王哲等。

《爾雅》之“醫無閭”、《淮南子》之“醫毋閭”,與“附禺”、“務禺”、“鮒魚”壹樣,均系“無慮”轉音,又與“珣玗琪”壹樣“皆東夷語”,這種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是周代時占據阜新地區的東胡人和山戎人的語言。

《山海經》中描寫顓頊葬地“附禺之山”,有多處提到了美玉,顓頊的“顓”本義為“圓頭胖腦”,而“頊”字從“玉”從“頁”,“玉”指“玉勝”,即玉制的發飾品,“頁”指人頭,合起來表示“頭戴玉飾品者”。

因此唐偉認為“顓頊”這個名字,本身構成壹種佐證,而瑪瑙便是《爾雅》所說的“珣玗琪”,從另壹側面對艾蔭範、馮立民、王哲等學者“顓頊大帝葬於醫巫閭山”的學術推論,構成了強有力的支撐。由此可知黃帝之孫顓頊大帝是壹位頭戴玉飾品的圓臉君主,東夷在其管轄範圍內,他所戴的頭飾,材質即是阜新瑪瑙,即東夷當地語稱“珣玗琪”,

“珣玗琪”真正的產地就是今天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至此我們有了壹條非常清晰而符合邏輯的思路:阜新瑪瑙在顓頊時代即被開采出來,成為顓頊古族歷代君主頭上的玉飾品,到了周代,阜新瑪瑙進入周王朝管轄地區,成為備受周天子及貴族們喜愛的“夷玉”,被記錄進《周書》,紅色的“珣玗琪”即今天阜蒙縣老河土鄉甄家窩蔔村的紅瑪瑙,被稱為“瓊”、“赤玉”,成為周天子祭祀天地禮儀活動中,獻給南方神明的“赤璋”,被記錄進《周禮》,而孔子壹生尊崇周代禮儀,所以才會對《周書》和《周禮》中記載過的玉極其推崇,才會以瑪瑙的種種特征,來表達出君子美德,才有了他關於玉之“十壹德”的重要講話。

除了阜蒙縣老河土鄉甄家窩蔔村的紅瑪瑙,梅力板村前山的綠瑪瑙以及水膽瑪瑙都是阜新瑪瑙中的珍貴品種(有學者認為“玉液瓊漿”是指水膽瑪瑙中的天然水),這些被東胡人和山戎人稱為“珣玗琪”、周人稱為“夷玉”的阜新瑪瑙,在漢代時仍然被收錄到《淮南子·墬形訓》中:“東方之美者有醫毋閭之珣玗琪焉。”

到明朝時,劉基即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在其詩作《歌行·二鬼》中還寫道:“手摘桂樹子,撒入大海中,散與蚌蛤為珠璣,或落巖谷間,化作珣玗琪。”這首詩歌說的是桂樹子入海化為珍珠,落入山間則化為“珣玗琪”,而中國民間壹直將天然珍珠與瑪瑙相提並論,有人分析稱古人之所以經常將珍珠與堅硬耐磨很難加工成型的瑪瑙作為珍稀之物相提並論,是由於在許多時候大而圓的天然珍珠產量有限,難以得到的緣故。

劉基的詩詞,進壹步明確了“珣玗琪”就是瑪瑙的古稱。

劉基詩詞中為何珍珠與瑪瑙都是桂樹子化生而成,唐偉認為這與月亮及其象征物月桂有關,古人因珍珠、瑪瑙都是閃光的寶物,欣賞它們的同時,想到天上的月光,進而想到了月中的桂樹,

除桂樹,蟾蜍也是月亮的壹個象征物,有趣的是,在阜新查海遺址中,有壹只陶器上畫有蟾蜍形象,艾蔭範先生認為此蟾蜍的形體,“同商代銅器上‘大’組合文 字(郭沫若讀為‘天’)神似”,分析認為就是商奄的“奄”字.表示以蛙為圖騰的人群.即***工族及其後人。

西漢《淮南子》載:“昔者***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淮南子》記載的這段故事,就是中國非常有名的“怒觸不周山”神話,其背景是***工與顓頊帝之間的戰爭。

史載,顓頊帝本姓姬,號為高陽氏,“東北方部落之宗神”,許多舊籍上都說他 “以水德王天下”,“死為北方水德之帝”,列為五帝之壹,是軒轅黃帝的孫子,昌意之子,其母女樞因感“瑤光”而生。瑤光即瓊瑤美玉之光,可知古人記載下的顓頊帝,天生就與瑪瑙有著不解情緣。

顓頊帝二十歲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在位期間創制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建立統治機構,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針對巫術盛行之風,下令民間禁絕巫教;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後人推戴他為“歷宗”。顓頊做為華夏文明的主要奠基者之壹,對東北亞、美洲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響,從他執政的特點來看,是壹位把各項制度設列清晰的智慧型領導,正是孔子“十壹德”中“縝密以栗,智也”的典型人物。

顓頊文明在上古天文、歷法上有高度造詣,它對水利、農業也有大貢獻,它的壹個分支族系在中原建立了中國的第壹個王朝—— 夏,而且上古許多民族都是它的分支。歷代史學典籍和學者壹直把顓頊文明的起源定位於山西、四川、河南、安徽和浙江。艾蔭範先生從文化人類學角度,以考古、神話、民俗、語言、文字諸學科互相參證,提出這壹文明起源於遼西,它的考古學背景應是紅山文化及前紅山文化,並與阜新查海遺址淵源甚深。

顓頊治下的北方古族群對華夏文明極有貢獻,並且創造了玉文化和龍文化,阜新市查海遺址已發現了長達19.7米的石堆龍,據測定距今7000至8000年。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在詳細考察查海出土文物後,認為此系“中華第壹龍”,阜新是“玉龍故鄉,文明發祥”,。艾蔭範先生認為阜新查海“玉龍文化”屬於顓頊古族的文化遺存,在“顓頊之墟”界域之內。屈原《離騷》中“帝高陽之苗裔”正說明了南方的楚人信奉的上帝顓頊遠處北方,這說明楚人原居北方,也是顓頊古族的成員,後來才前往南方的,而《晉書》中所記載的顓頊之墟的“墟”(故地、遺址的意思),其位置就在阜新、朝陽壹帶。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近年出土發現由大小七枚相疊組成的菱形瑪瑙套玦,最大的外徑7.4厘米,內徑5.3厘米,肉厚0.6厘米,最小的外徑4.4厘米,內徑2.6厘米,肉厚0.6厘米。玦,是開有缺口的環形玉器,最早發現於距今8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早期的查海——興隆窪文化遺址。早期的玉玦普遍像算珠壹樣渾圓。到距今約5000—5600年的紅文文化時期,玉玦發展成獸形玦,亦稱玉龍。筆者認為,菱形瑪瑙玦通體扁而薄,有棱角,器形單壹。無論發現於何地,器形基本壹致,甚至後來的骨玦也與瑪瑙玦相似,這說明菱形瑪瑙玦產生於當時最龐大的北方古族群,其首領自然是非有著“東北方部落之宗神”身份的顓頊不屬。

學者馮立民認為,黃帝壹系最初是從遼河流域起家的,後因氣候惡劣等原因,不斷南遷,才遷到了中原與南方地區,這種遷徙並非單方向的,有人南遷,也有人北返,4000多年前,顓頊曾統率大軍殺回故土遼寧,並將當地分布散亂的紅山人部落予以整合,顓頊還將自己的兒子分布於東北各地,形成了後來的東北夷,中華民族的血緣基因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初步形成的。

在阜新查海遺址中出土的瑪瑙制品中,有壹些是瑪瑙鏃,如此利器必定運用於上古時代的重大戰爭中,包括顓頊與***工兩位大首領之間發生的殊死搏殺。還有壹些瑪瑙刮削器,是制作木類弓箭的工具。

顓頊是黃帝之孫,***工的出身也非等閑,《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工。”說明***工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代,他是壹位水利方面的專家,水戰是其強項,而其勢力範圍迅速擴張,直逼顓頊故鄉,雙方因而進行了壹決生死的海域大戰。

唐偉推測,顓頊大帝曾經在錦州渤海灣徹底打敗了以蟾蜍為圖騰、善於水戰的***工族人,而他贏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用瑪瑙制作箭頭。

***工船隊進逼之際,受海風影響,顓頊用瑪瑙削刮器制作的竹木類弓箭,已經無法抵抗敵人大軍壓境,而瑪瑙鏃此刻開始大顯神威,***工被這種射程遠、殺傷力強的武器打得壹敗塗地,才會“怒觸不周山”。

所謂“不周山”,歷代學者考證很多,壹直沒有定論。唐偉認為,“不周”也是壹個“東夷語”,屬於阿爾泰語系,今蒙古語中有詞匯發音為“baidag”,這個古老的詞匯翻譯成漢語有“全部”的意思,滿族語言沿用了許多蒙古語匯,並在清代譯用為漢語,“baidag”就曾經演變成“博周”壹詞,語意上仍然承襲有“全部”之意,今譯為“猶遍及”,如清代魏源《皇朝經世文編》“敘”中稱“先王以之備蒙誦,知民務,集群慮,研幾微,究中極;精極蜎蠖不為奧,博周倫物不為末”, 魏源文章中的“博周”,即源於東夷古語音“baidag”,也就是《山海經》中的“不周”。

“怒觸不周山”是表現了***工被瑪瑙鏃打壞了進攻的戰船後,被迫在渤海灣內緊急尋求島地登陸,進行修整和躲藏,因為要防止顓頊大帝的追捕,所以開始東遊西靠,四下逃亡,附近海域內有數的幾座島嶼都有登陸,而顓頊大帝也必然派人全面搜索各島,所以會有“baidag”意思“全部”的東夷語匯出現,寫到《山海經》中就成了“不周”。

古籍記載***工還是被俘獲並流放,***工最後躲到了哪座島上被俘的,筆者認為就是現在的筆架山,筆架山雖然被人說成是因形似筆架而得名,但筆者實地看過,壹點也不像筆架。“筆架”發音接近“不周”,應該最初也來自“baidag”的音,後來受國內其它“筆架山”影響,才起了現在的名字,而且錦州這座筆架山落潮時,會出現海中“天橋”奇觀,***工率領殘兵退守於此時,正趕上落潮,顓頊大帝引兵直接就能抵達島上,可以順利將其抓獲。

並且這座筆架山“兩長壹短”的山峰外形,也如同被撞倒了壹段,與某些學者將“不周”解釋為“不周全”的觀點竟無矛盾,且與神話故事的情節也極度吻合。

錦州筆架山,應該就是上古傳說中的“不周山”。

瑪瑙鏃讓***工大敗虧輸,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顓頊因此對瑪瑙極有感情,所以才會居帝位時頭戴瑪瑙飾品,以至後人大都不稱他“高陽大帝”,而按外表形象親切地稱為“顓頊”——意即“圓頭胖臉、頭戴瑪瑙的英年領袖”。

顓頊大帝希望自己可以永久守護著那些為他贏得勝利和榮譽的寶貝瑪瑙,絕不允許外族人搶去壹星半點。死後他葬入醫巫閭山,當時那正是從錦州進入瑪瑙產地阜新的咽喉要地,即便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他仍然用靈魂守衛著他深愛的故土和那裏瑰麗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