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的例子或不知足常樂的例子,最好是大家都熟悉的
知足常樂 拼音:zhī z chng l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禍莫 詞目:知足常樂 拼音:zhī zú cháng lè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本意:知識足夠了,就會經常(長久)地快樂。 淺意:知道滿足,就會快樂。 很多人把知足常樂僅僅理解為,知道滿足總是快樂的。把快樂定義在所得到和滿足的欲望上,片面的定義了知足常樂的含義,比較消極和安於現狀,這樣的滿足所帶來的快樂其實是不能夠長久的。 在道德經中老子告訴我們只有擁有充足的知識和無比的智慧,把快樂建立在對事物通透的認識和理解上,看透事物發展的規律,明白無窮欲望帶來的後果,及時終止自己的欲望而免遭損失和災難,只有這樣才會獲得長久的平安富足和快樂(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而不是把快樂定義在所得到和所滿足的欲望上。 墨子曰:知止,則日進無疆。隋朝中文子王通:大智知止,小智唯謀。孔子《大學》:知止而後有定 。魏·王弼: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而已。便是其印證。 即使在現代漢語中,知道也是在知識的範疇之內。知識的解釋已經包含了知道,它本身就是知識的壹部分。知道的本意就是指知識,是壹種認知水平! 知足常樂的例子 話說張果老成仙自以後,每日家在民間尋訪度化。壹天,他走到壹個村口,看見壹對年老的夫婦在擺攤賣水。於是他就走上前去,借買水的時候跟老夫妻搭話。 張果老就告訴他們說,在妳們村旁的山頂上有壹塊形狀非常像猴兒的石頭。石頭旁邊有三個泉眼。現在三個泉眼都被灰塵堵上了。妳們明天去山上把灰塵都清理出來,泉眼就會自動流出有酒味的水來。又給他們壹個葫蘆,說就把這個葫蘆裝滿就可以了。 第二天天還沒亮,老夫妻兩個就爬上山去。找到了張果老說的那塊石頭,打掃凈了泉眼,看見果然有水流出來。舀壹點嘗嘗果然是酒味。老夫妻兩個大喜,裝了壹葫蘆就回去賣了,恰好能賣壹天。 他們兩個就這樣天天上山裝酒回來賣。日子過得漸漸好起來。 不知不覺壹年過去了。張果老又來到這個地方。 張果老聽後,搖頭嘆息,念出壹絕: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當酒賣,還嫌沒有糟,飄飄然去了。 從此以後,山上的泉眼就枯涸了,再也沒有水酒湧出來了。 聽老公講完這個故事後,忍不住想笑。笑的是像順口溜壹樣的詩,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當酒賣,還嫌沒有糟。這麽通俗,有種滑稽的味道。但是居然十分有力量,直通每個人的內心最深處。 這個故事像極了普希金的《漁夫與金魚的故事》。《漁夫與金魚的故事》也不是普希金的原創,而是在民間故事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不得不驚奇於二者的相似。可見,人們都用積極進取來互相激勵,又用知足常樂來自我反省和相互勸慰。這壹對互相矛盾的範疇是永恒存在的。只是不同民族的人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而不同階層的人又是用不同的方式來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