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 楚人愛(寵愛)其子,雖愛(吝惜)錢財,於其子之求而無不應。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風獨愛(喜愛)菊,眾人愛(愛慕)其高潔,稱之。約其茶亭見之,愛(隱藏)而不見。
2.安 戰國間,諸侯欲覓安(安全)閑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寢,常與鄰國相安(安撫),以為無患。時有寇盜相侵,而能安(安穩)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養),於是去險要之遠地安(安置)軍,敗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裏)在哉? 3.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動)謗,既黜,其思憂且幽。被(披散)發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澤畔。
雖大雪被(覆蓋)衣,身被(遭受)十余創,尤不為苦也。 4.倍 蘇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離)節義。
鄉情於遊子過百倍(原數基礎上增加的相等數)。十年間,每逢佳節,猶倍(更加)思親。
5.本 柳宗元本(本來)求宦達,而謫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後人將其所述輯成多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即今日所見本(版本),以本(推究)其當日心境。
6.鄙 晉之鄙(邊疆)有二人,臨秦地則曰:“鄙賤之人,當其求諒。”居久,則鄙(輕視)秦人曰:“秦人亦不過如此,皆如蠻夷之鄙〔淺陋無知)人。
7.兵 陳涉初起之時,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國之謀士,而能削木為兵(兵器),以疲憊之兵(軍隊),遂滅秦。得天下後,其幼時之友觸其顏面,左右欲兵(傷害)其友,勿勸。
8.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擔心)之,求扁鵲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內臟,遂死。後人以為此事非大臣之過也,乃桓公之病〔缺點)。
今人常以此相詬病(責備)。 9.察 郡守察〔觀察)李密孝德之事,告於帝,左右以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為李密品之察察(潔凈的樣子),乃眾人之範,於是令其郡守察(推舉)孝廉,足見帝之察(明智)。
10.朝 鄒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於朝(朝廷)諫齊王。齊王納其諫。
其後,齊國日盛,弱國來朝(朝見),經數年之久。鄒忌聞名天下,為歷朝(朝代)謀臣所景仰。
11.曾 愚公自曾( )祖起居於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 )齊議移山.於是率妻子移山,幾度春秋,山不加少。
愚公之鄰人智叟望山上曾()雲,笑之。愚公笑曰:“何曾( )不若孩兒?世代移山,終有竟日。”
12.乘 陶淵明手握《左傳》 ,乘( )彼桅垣,閱至“公與之乘( )' ,感慨古代帝王雖善因利乘( )便,終而亡,頓生歸家之心,壹路冒風乘( )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 )化以歸盡。 13.誠 藺相如攜和氏璧至秦,足見趙國之誠( ),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誠( )無意,乃遣從者懷璧於趙,後秦誠()如此。 14.除 荊軻以義聞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
荊軻始不願,太子以誠待,三顧其舍,親除( )其東屋之除〔 )塵,引荊軻之車,荊軻感之應允,與太子歸。太子除()其官職,令其刺秦王。
荊軻曰:“除( )吾死,不然事定成!” 15.辭 屈原德高,作《楚辭( )》,其辭( )美,子蘭欲以叛國之辭( )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辭( ),何懼之有?”後為楚王所逐,辭( )親戚,見放楚之汨羅。
16.從 樊噲從( )軍,從( )劉邦征伐。後項羽設宴於鴻門,欲殺劉邦,張良見勢急,至軍門見樊噲,樊噲從( )良計,斥項王。
項王不識此人,問所從()來,欲殺之,樊噲不顧。項王感其勇猛,命其從( )良坐。
17.殆 歸有光家遭火,勢急殆( ),物件殆( )盡,唯余項脊軒。歸有光以為殆( )有神助,後重修之。
18.當 李斯為秦相,當( )政。當( )是時,敵虎視秦,李斯令將當( )關隘,敵臨,守將退之,按律當( )死。
李斯念其功,以功當()澤,於其當( )死之際活之,後令其當( )出使之職,守將涕落曰:“此事,名我固當( )。吾定效力,不負君望!” 19.道 蘇洵欲往京城,道( )泰山間行.遇隱士行於道( ),憩於茶亭,論秦國與六國之事,隱士舉兵家之道( ),以為六國用兵之道()不及秦國,蘇洵不以為然。
二者言辭激烈,未能休也。人道( )此事:孰聞道( )多也? 20.得 臨川人張奇遊學得( )壹書,乃安石所著。
曰:“吾得( )珍寶事之”,後讀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 ), 以為安石所言得( )之。(二) 11.曾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現代的親屬)祖起居於太行、王屋山下。
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經)齊議移山.於是率妻子移山,幾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鄰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層”)雲,笑之。
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兒?世代移山,終有竟日。” 12.乘 陶淵明手握《左傳》 ,乘(登)彼桅垣,閱至“公與之乘(乘坐)' ,感慨古代帝王雖善因利乘(憑借)便,終而亡,頓生歸家之心,壹路冒風乘(冒著)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順應)化以歸盡。
13.誠 藺相如攜和氏璧至秦,足見趙國之誠(誠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誠(確實)無意,乃遣從者懷璧於趙,後秦誠(果真)如此。
14.除 荊軻以義聞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荊軻始不願,太子以誠待,三顧其舍。
2. 高中語文120個古文實詞高中120個文言實詞匯總(百度限字數,先發這些)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實詞為120個。
實詞的義項比較多,記憶起來比較困難。推導大都從詞的本義或古代最常見的意義出發,其它的義項則說明它與本義的關系,這樣實詞的義項就形成了壹個網絡,很方便記憶,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失為學習實詞的好方法。
(推導提示 成語助記■) 壹、愛 “愛”在古代常有“吝嗇,舍不得”的意義,“舍不得”自然就會“喜歡”並加 以“愛護”嘍。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 ■愛莫能助 愛屋及烏 節用愛民 愛不釋手 愛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後又用於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安撫、安慰”等義。
■居安思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既來之,則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無恙 安土重遷 安居樂業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義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蓋”在身上取暖的嗎?由“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穿”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被堅執銳 澤被後世 被發左衽 被褐懷珠 被甲枕戈 扇枕溫被 四、倍 “加倍”是後起常用義, “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可 引申為“違背”,這壹義項意義與“背”同。
■事半功倍 鄉利倍義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為“基礎、本原”之 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為“本 來、原來”之義。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難移 變本加厲 英雄本色 無本之木 六、鄙 “鄙”原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後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齷齪 貴遠鄙近 七、兵 “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當然跟兵器武器有關。
由“戰爭、軍事”義引申出“侵略”“戰略,戰術”等義。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 兵強馬壯 兵出無名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兵臨城下 兵戎相見 哀兵必勝 按兵不動 厲兵秣馬 八、病 “病”原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困苦”並為之“擔心、憂慮”。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貧病交攻 無病 *** 同病相憐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義為“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 ■察言觀色 明察秋毫 習焉不察 靜觀默察 十、朝 “朝”本義為“早晨”,讀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其使動義即為“使朝見”。
■朝三暮四 改朝換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毀 朝聞夕死 朝歌夜弦 朝發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爭朝夕 班師回朝 枵腹終朝 十壹、曾 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後借為“增”義。虛化為“曾經”(念céng)。
■似曾相識 曾經滄海 曾幾何時 曾母投杼 曾參殺人 十二、乘 “乘”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壹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乘車”必先“登”車,故有此義;上了車,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借”。做名詞時指“兵車”,後又作量詞以計算車馬,壹“乘”計有壹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
■乘人之危 乘堅策肥 乘龍快婿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衣輕乘肥 因利乘便 有機可乘 十三、誠 “誠”本義是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壹步虛化為副詞“實在,的確”“果真”等義。 ■誠惶誠恐 開誠布公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心悅誠服 十四、除 “除”本義為“臺階”。
又特指“宮殿上的臺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臺階”下進行的嗎?“臺階”要經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除舊布新 斬草除根 興利除弊 清宮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辭 “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壹是“口供”,壹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為壹般的“話、言辭”。既是“話”,壹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壹種則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為“壹種文體”(如“楚辭”) ■不辭而別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辭不達意 辭微旨遠 卑辭厚幣 壹辭莫贊 假人辭色 大放厥辭 萬死不辭 壹面之辭 義不容辭 以文害辭 溢美之辭 十六、從 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
“追趕”正是緊緊“跟隨”敵人的形象。“隨從”乃是較親密之人,引申出“次於最親的人”也是順理成章。
■從壁上觀 從長計議 從善如流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壹而終 過從甚密 合從連橫 三從四德 力不從心 棄筆從戎 何去何從 擇善而從 十七、殆 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的意義有著因果關系,它們之間是壹種因果引申。後又虛化為表猜測的副詞。
■百戰不殆 殆無孑遺 車殆馬煩 知止不殆 殆無虛日 十八、當 當”原義是“面對、對著”。“阻擋”當然要“面對。
3. 120個文言實詞都哪些愛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誠 除 辭 從 殆 當 道 得 度 非 復 負 蓋 故 固 顧 坐
國 過 何 恨 胡 患 戎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間 見 解 就 舉 絕 堪 克 類 憐 彌 莫 乃 內 期 奇 遷 請 窮 去 勸 卻 貽 如 若 善 少 涉 勝 識 使 是 適 書 孰 屬 數 率 說 私 素 湯 涕 徒 亡 王 望 微 悉 相 謝 信 興 行 幸 修 徐 許 陽 要 宜 遺 貽 易 陰 右 再 造 知 致 質 治 諸 賊 族 卒 走 左
4. 10個文言實詞的例子常見文言實詞例析蓋1、車蓋,蓋子 日初出大如車蓋2、遮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3、超過,勝過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4、大概,大約,大致,表示推測推斷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1、舊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2、所以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3、特意 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4、故意 故久立與其客語5、緣故 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6、仍舊,依舊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7、舊交情 君安與項伯有故8、本來,原來 此物故非西產9、衰老 暮去朝來顏色故顧1、回頭看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2、拜訪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3、反而 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4、看 成顧蟋蟀籠虛5、但,只是 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6、顧慮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7、顧念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愛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壹牛(愛惜,吝惜)4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安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2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
(安全)3然後得壹夕安寢(安逸)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5離山十裏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裏)7衣食所安(養生)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被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3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散開)5壹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被子)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倍1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壹倍,加倍)3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4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幹)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3此之謂失其本心(本來,原來)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後等)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壹貧,其壹富(邊界地方)2鄙賤之人,不知將周zhōu (象形。
甲骨文字形,在“田”裏加四點,郭沫若認為“周象田中有種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
小篆析為會意,從用口。段玉裁認為,善用口則周密。
本義:周密;周到而沒有疏漏)同本義 [careful;meticulous;well-considered]周,密也。——《說文》忠信為周。
——《國語·魯語》自周有終。——《禮記·緇衣》。
註:“忠信曰周。”人不可不周。
——《管子·人主》。註:“謂謹密也。”
其藏之也周。——《左傳·昭公四年》輔周則國必強。
——《孫子·謀政》責己也重以周。——唐·韓愈《原毀》又如:周悉(周密);計劃不周;周謀(周密的謀劃);周嚴(周密嚴謹);周謹(周密謹慎);周慮(周密考慮)稠密;緊密 [close]橐之而約則周也。
——《周禮·考工記·函人》具車徒以受地必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註:“密也。”盟所以周信也。
——《左傳·襄公十二年》。註:“固也。”
又如:周置(密布);周雲(密雲,濃雲);周閉(嚴密隱蔽內情)親密,親切,熟悉而情深 [intimate]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韓非子·說難》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論語·堯曰》又如:周篤(親密深厚);周厚(親密深厚);周親(至親);周黨(至親好友)周到,處處留意和體貼;周全;全面 [thoughtful;considerate;perfect]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韓愈《原毀》又如:周致(周到嚴格);周細(周詳);周悉(周到詳盡);周委(周詳委曲)完備 [plete]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
——韓愈《原毀》又如:周置(周全;辦理);周庇(周全;庇護);周足(完備;充足);周普(完備;普遍);周方(周全方便)遍及;普遍 [all;whole]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柳宗元《封建論》周身之帛縷。
——唐·杜牧《阿房宮賦》又如:周身溫暖;周謁(遍訪);周覽(遍覽;巡視);周顧(環視);周觀(縱觀;遍覽)誠,忠信 [honest]公不周乎伐鄭也。——《谷梁傳·成公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