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需要文言文

需要文言文

1. 我需要文言文

自相矛盾①?

人有鬻矛與盾者②,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③。”俄而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

註釋?

①選自《韓非子·難勢》。②鬻:讀yù育。賣。③陷:作動詞, 刺透,穿透。④應:應聲。下文的“應”指回答。?

譯文?

有個人,又賣矛又賣盾。他吹噓自己的盾堅固,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 穿不透它。”壹會兒,又吹噓自己的矛道:“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麽堅固的東西也能刺穿。 ”?

人們聽了他的話,覺得好笑,便接口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結果會怎麽樣呢? ”?

這個人被問得張口結舌,壹句話也答不上來。?

題旨事物是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不能絕對化

25矛與盾

1.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①賣 ②矛 ③譽

④曰 ⑤陷

句意:

2.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①吾 ②陷

句意

3、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①以 ②子 ③何如

句意:

4、其人弗能應也。

應 句意

2. 需要文言文“勸學”的全篇古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

靖恭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

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 ,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壹,火就燥也。 平地若壹,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召禍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 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 :“屍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壹兮。其儀壹兮,心如結兮。”

故君子 結於壹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沈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 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

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

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 ,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 ,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蠕而動,壹可 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 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 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壹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簡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 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 誌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 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 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飧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 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苦者,勿告也。告苦者,勿問也。

說苦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 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 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

詩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壹,不足謂善射。千裏跬步不至,不足謂善禦。

倫類不通,仁義不壹, 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壹之也。

壹出焉,壹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紂盜跖也。

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 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 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

能定能應,夫是謂之成 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3. 我需要妳 用文言文翻譯

在文言文中,“幫”和“助”是同義詞,而且“助”的本義就是“幫助”。像這類同義詞連用的短語,在中古文言文中逐步演化成了詞匯,所以“幫助”短語,後來又成為了文言文的復音實詞,猶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給以物質上、精神上的支援。例如:宋 宗澤《乞回鑾疏》之十四:“凡勤王人,例遭斥逐,未嘗有所犒賞,未嘗有所幫助。”

另及:

原文“我需要妳的幫助”是壹句表認定的主謂句,主語由代詞“我”充當;謂語則由述賓短語“需要妳的幫助”充當,其中:定中短語“妳的幫助”充當謂詞“需要”的賓語。由此可見,原文的文言文可作如下轉換:

我,轉換成自稱代詞“吾”;需要,轉換成動詞“需”,因為文言文“需”原本就有“需要”的義項;定中短語“妳的幫助”,可以轉換成“爾助之”,也就是“妳幫助我”之意。

所以“我需要妳的幫助”的文言文大意是:吾需爾助之也。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4. 需要兩篇短篇文言文

1、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

(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壹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

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

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

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

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壹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

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妳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壹間屋子的事情。”

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壹室,而庭宇蕪歲。

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壹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壹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壹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誌,不修細節。

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

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壯士誌哉!”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幹,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誌向是什麽?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裏的巨浪。”(宗炳說:“就算妳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

)有壹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

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

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原文: 宗愨字元幹,南陽涅陽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誌。

愨曰:“願乘長風破萬裏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

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範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誌向,曾與劉琨壹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

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

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壹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壹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壹直沒有北伐的誌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壹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壹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原文: 範陽祖逖,少有大誌,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

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

5. 讀文言文需要方法作文

學好文言文,對於我們中學生學好語文是壹個重要的難關,甚至到高中,文言文更是語文中的主要內容,學好文言文,沒有方法是不行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方法,那麽文言文對於我們就像撿起路邊的石頭壹樣輕而易舉。

讀壹篇文言文,不弄懂它的意思是不行的。首先,我們需要借助工具書來查找不懂的詞,每壹個文言文的意思我們需要記住,最好準備壹本筆記本,把不懂的詞的意思依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有壹本自己的“詞典”了。

不僅在課文中學到的要記,而且我們看書時不經意碰到的也要記。但我們在本子上記錄並不是壹個長久之計,最重要的,還是要把它牢牢的記在腦子裏,這樣隨時都可以“翻閱”。

這種方法是學好文言文最基礎的,也是最有效的。如果認真的同學,不僅會領悟文言文的意思,甚至會寫文言文了。

其實,文言文並不難學,它就像學習壹篇現代文,只是需要把它轉換成現代文,只要領悟它的意思,我們也就基本學會了。背文言文的文章,是同學們最苦惱的壹件事,它不像背現代文那麽容易,壹般來說背文言文是很嚼舌的,但只要我們掌握方法,它就不那麽難了。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每句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最後通讀文言文的大意,知道課文的中心思想,那麽背起來也就不那麽難了。只要我們把這些方法學會並去實踐,我相信,文言文不會再是我們的攔路虎了。

6. “需要”用文言文怎麽表示

欲(yù)

欲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想要得到;需要。

在文言文中,“幫”和“助”是同義詞,而且“助”的本義就是“幫助”.像這類同義詞連用的短語,在

中古文言文中逐步演化成了詞匯,所以“幫助”短語,後來又成為了文言文的復音實詞,猶替人出力、出

主意或給以物質上、精神。

擴充資料: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壹說法。

其特征是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壹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參考資料:

360問答

7. 需要古代的經典文言文句子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湛奧》)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蔔居》)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20.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33.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36.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3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子·權修》)4O.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誰北則為枳。(《晏子春秋》)4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4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醜))4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孫醜))46.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孟子·告於下》)4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48.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4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魚我所欲也》)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茍子·勸學))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

(《茍子·勸學》)52.千裏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喻老》)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呂氏春秋·盡數))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55.壹張壹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下》)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5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5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間訓》)60.失之毫厘,謬以千裏。(《史記·太史公自序》)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62.智者千慮,必有壹失;愚者千慮,必有壹得。(《史記淮陰侯列傳》)63.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史記》)64.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記》)6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史記·項羽本記》)66.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67.不鳴則已,壹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6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班固《漢書》)7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班固《漢書·東方朔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