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ya)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是壹部儒家經典,記載了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軻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這部書中有個故事十分有名:宋國有壹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壹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壹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壹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壹棵棵地拔,從早上壹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他回到家裏,十分疲勞,氣喘籲籲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壹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裏壹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軻借用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成語詞條: 守株待兔 (瀏覽數:28)
成語發音: shǒu zhū dài tù
成語釋疑: 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成語出處: 《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壹個農民,看見壹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成語示例: 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豈是~之輩。(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回)
(其中~代表本詞條:守株待兔)
成語故事: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