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茵陳葉子小,氣味小,艾葉葉片大,苦味較重。艾葉多皺縮,破碎,葉片展開後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綠色被稀疏的絨毛和腺點,下表面有密集的灰白色絲狀絨毛。茵陳,藥材多卷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株密被灰白色絨毛,綿軟如絨。質脆,易折斷。
艾葉:艾草,別名:蕭茅、冰臺、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艾蒿、蓬槁、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
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托葉或極小的假托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藥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
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幹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
茵陳:茵陳,中藥名。為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za Waldst.et Kit.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幹燥地上部分。
春季幼苗高6~250px時采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采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曬幹。春季采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花茵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