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是“渴睡”還是“瞌睡”

是“渴睡”還是“瞌睡”

晚上,小胤說,媽媽妳給我講故事吧。我說,好。小胤拿來幼兒園用書,我給他講起來。講到壹個故事的時候,我楞住了。他問我:媽媽,怎麽了?

我說,這個地方是錯誤的吧?不是“渴睡”,而應該用“瞌睡”。

跟他講完,我也沒有細究,以為這件事情就此結束。可是哪曾想,第二天放學,他對我說:媽媽,我去問了李老師了,問這裏用“渴睡”對不對,李老師回答我,她也不知道。

我意識到,不搞清楚這個問題,有些說不過去了,仔細的查閱下資料。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壹文中有這樣壹句話:“樹縫裏也漏著壹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首先,從詞義看。《現代漢語詞典》、《新華詞典》均無“渴睡”詞條。《辭源》對“渴睡”的解釋是:“欲睡,思睡。今通用‘瞌睡’”;對“瞌睡”的解釋是:“困倦而思睡。”《漢語大詞典》對“渴睡”的解釋是:“瞌睡,想睡覺或困倦而進入睡眠半睡眠狀態。”對“瞌睡”的解釋是:“倦極思睡,打盹。”可見,“渴睡”和“瞌睡”雖形式各異,詞義卻相同,屬異形詞範疇。將“渴睡”釋為“渴望睡覺”雖可勉強講通,卻屬望文生義。

其次,從詞素和詞義的關系看,“渴”早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已收入:“渴,盡也,從水曷聲。”即“渴”的本義是“水幹涸”的意思。 “渴”的“迫切急切”之義乃在“口幹想喝水”的基礎上引申而生。“瞌”最早收於南朝梁陳時顧野王所編的《玉篇》,《說文解字》中不見收錄。《玉篇?目部》:“瞌,眼 。”宋代《集韻? 盇韻》:“瞌,欲睡貌。”明代崇禎末年張自烈編《正字通?目部》:“瞌,人勞倦合眼,坐瞬曰瞌瞬。” 《現代漢語詞典》“瞌”字下不釋義,僅收“瞌? ”、“瞌睡”、“瞌睡蟲”三個詞條。可見,“瞌”字產生較晚,較“渴”字詞義更單純,可以說它造字之始就是與“睡”相連的。故以“瞌睡”為更規範。

第三,從詞的歷史演變角度看,“渴睡”、“瞌睡”雖然在很長的壹個歷史時期是***存的,如:? “渴睡”:宋代蘇軾《王鞏清虛堂》詩:“吳興太守老且病,堆案滿前長渴睡。”《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王生酒意已醒,看看渴睡上來,伸伸腰,打個呵欠。”魯迅《社戲》:“大家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渇睡,不如及早睡的好。”

“瞌睡”:宋代朱敦儒《樵歌下?木蘭花慢》詞:“飯飽酒香,瞌睡之時知上床。”《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三杯兩盞,不覺吃得爛醉,只見孫押司在校椅上,朦朧著睡眼打瞌睡。”楊朔《海市》:“朱學安是個結實精幹的壯年人,眉毛漆黑,眼睛好像瞌睡無神,人卻像當地人說的,機靈的像海馬壹樣。”

但是,在演變過程中“瞌睡”漸漸占了上風壹舉取代了“渇睡”而成為規範詞形。《現代漢語詞典》、《新華詞典》只收“瞌睡”詞條而不收“渴睡”即是最好的證明。

綜上所述,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渴睡”是五四時期白話文初創,詞語尚缺乏規範釋然,我們現在寫文章應以“瞌睡”為規範,不要寫作“渴睡”。

所以,小胤的所學的幼兒用書,用“瞌睡”較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