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用國語學國語文言文

用國語學國語文言文

1. 古代壹來是用普通話來講文言文的

漢族的本來名字是華夏民族。

華夏這個名字有很深奧的意思。簡單說,華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禮儀之盛。

雅言,就是夏言。我國古人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壹,於是出現了“雅言”。

《辭海·雅言》條說:“雅言,古時稱‘***同語’,同‘方言’對稱。”孔穎達在《正文》中說:“雅言,正言也。”

“雅言”就是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 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語言為基礎,周朝的國都豐鎬(今西安西北)地區的語言為當時的全國雅言。

孔子在魯國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來講學的。《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壹部解釋詞義的書,是中國古代的詞典。《爾雅》也是儒家的經典之壹,列入十三經之中。

其中“爾”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壹時代官方規定的規範語言。“爾雅”就是使語言接近於官方規定的語言。

《爾雅》是後代考證古代詞語的壹部著作。它的作者歷來說法不壹。

有的認為是孔子門人所作,有的認為是周公所作,經後人增益而成。後人大都認為是秦漢時人所作,經過代代相傳,各有增益,在西漢時被整理加工而成。

關西秦聲,在古代之所以稱作雅言並做國語使用,除了王朝壹統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語調發音還有高雅、文雅、風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脫俗之義,娓娓道來圓潤清麗,美妙悅耳,理應成為國家正音,人人學範,學說秦聲雅言成為附庸風雅之風尚。《詩譜》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論語駢枝·釋雅言》曰:“夫子誦詩、讀書、執禮必正言其音。”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諸侯國雅語推廣人員進行語言文字教範和語音訓練,統壹通用文字和發音標準,以“達其誌,通其欲。”

中原雅言的歷史達壹千五百多年。周以後,各朝隨著國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隨之修正,歷代正統漢族王朝,都不遺餘力的推廣雅言。

雅言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最高峰,達到了壹字壹音,唐詩宋詞作品大量湧現,各周邊國家皆爭相學習中原雅言。

2. 我們平時所說的國語,白話(文言文)普通話還有漢語

根據張朋朋教授的觀點,語和文是不同的概念。文是中國的文字,具有傳承性,除了人造的簡體字是壹種不甚光彩的“飛躍”之外,中國的正體字(很多人叫繁體字)是傳承的。而妳所說的這幾個都是語音的內容。

白話最早被發現在唐朝的史料當中,也就是說唐代的人已經開始用白話文進行交流了,而且比起明清白話,他們更接近於民國白話。作為普通話的語音體系在任何壹個朝代都存在,被稱為“官話”。這裏有壹點要註意,某些人(並非學者,而是某些自稱對外漢語教師的人)居然說都城在哪裏,哪裏的音就是官話,實際上是大錯特錯。漢語的發展可以大致分為幾個階段,而現在研究的古代漢語基本上是指中古漢語。他們的傳承者,很多學者認為是客家話,其實更多學著證明,應該是中古漢語的雅音。雅音和現在的讀音實際上非常相似,如果想要驗證這壹點,可以去查平水韻。這是古代韻文所用的韻書。除了其中的入聲現在不存在了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和現代漢語普通話(Mandaren)的韻是相同的。

而中古漢語的普通話也是有傳承的,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官話”作為朝堂上通用的語言,官員都需要懂得。而明之前所有的改朝換代其實都是貴族或官僚的起義。所以他們應該都懂得官話,才會造成官話的傳承。所以大漢天子在朝堂上用陜西話作指示的情景,實際上並不存在。

3. 文言文《國語楚語》

原文:鬥且廷見令尹子常,子常與之語,問蓄貨聚馬。

歸以語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見令尹,令尹問蓄聚積實,如餓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貨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馬不害民之財用。國馬足以行軍,公馬足以稱賦,不是過也。公貨足以賓獻,家貨足以***用,不是過也。夫貨馬郵則闕於民,民多闕則有離叛之心,將何以封矣?

“昔鬥子文三舍令尹,無壹日之積,恤民之故也。成王聞子文之朝不及夕也,於是乎每朝設脯壹束,糗壹筐,以羞子文;至於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祿,必逃,王止而後復。人謂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對曰:‘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莊王之世,滅若敖氏,唯子文之後在,至於今處鄖,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後也,而相楚君無令名於四方。民之贏餒,日已甚矣。四境盈壘,道相望,盜賊伺目,民無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於民多矣。子常其能賢於成,靈乎?成不禮於穆,願食熊蹯,不獲而死。靈不顧於民,壹國棄之如遺跡焉。子常為政,而無禮不顧甚於成,靈,其獨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舉之戰,子常奔鄭,昭王奔隨。

翻譯:

鬥且在朝廷上拜見子常,子常和他談話,問鬥且怎樣才能聚斂財物、名馬而致富。

(鬥且)回家對他的弟弟說:“楚國大概要滅亡了!如果不是這樣,令尹大概要不免於難了!我拜見令尹,令尹問如何聚斂財物,就像饑餓的豺狼壹樣;恐怕是壹定要滅亡了。

“古時候(君臣)積蓄財寶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飯,聚斂馬匹也不損害百姓的財用。國家征收的馬匹滿足行軍所用就夠了,公卿征收的馬匹足夠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過限度。公卿的財物足夠饋贈進獻就行了,大夫家裏的財物足夠供給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過限度。財物和馬匹超過了限度,百姓那裏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會產生反叛之心,那麽將憑什麽來立國呢?

“過去鬥子文三次辭去令尹的職務,家裏連壹天用來生活的積蓄都沒有,這是體恤百姓的緣故。成王聽說鬥子文幾乎吃了上頓就沒有下頓,因此每逢朝見時就預備壹束幹肉,壹筐幹糧,用來送給子文。直到現在還成為國君對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當增加子文的俸祿時,子文壹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給他增祿,他才返回朝廷任職。有人對子文說:‘人活著就是求個富貴,但妳卻逃避它,為什麽呢?’他回答說:‘當政的人是庇護百姓的,百姓的財物空了,而我卻得到了富貴,這是使百姓勞苦來增加我自己的財富,那麽我離死亡也就不遠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貴。’所以楚莊王在位的時候,滅了若敖氏家族,只有子文的後代存活了下來,直到現在還居住在鄖地,做著楚國的良臣。

“現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後代,輔佐楚君,在外卻沒有好的名聲。百姓疲弱饑餓,壹天比壹天厲害。四方邊境上布滿了堡壘,路上餓死的人隨處可見,盜賊伺機作亂,百姓無所依靠。子常對這些都不去救濟,卻聚斂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子常難道能比成王、靈王更賢明嗎?成王因為對穆王無禮,臨死時想吃熊掌都沒有得到。靈王不顧念百姓的死活,壹國的百姓都背棄了他,就像行人遺棄腳印壹樣。子常執政,他的無禮、對百姓的不顧念比成王、靈王還厲害。他獨自壹人憑什麽力量來對付這種敗亡的局面呢!”

過了壹年,就發生了柏舉之戰,子常跑到鄭國,昭王跑到隨國

4. 學中文的需要背很多古文吧

正確來說,背古文不是目的,也不是途徑。

正確的途徑是——抄古文!明代張溥書齋號為“七錄齋”,好文章必抄七遍,始得神髓。不否認有那種天才過目不忘,但壹般人單靠死記硬背是學不透中文的。

我大學時曾手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壹遍,總***六冊書,抄了十幾個白報本,很多人嘲諷這種做法,但我認為真的是有效果的。增強文學功底和基礎如同蓋房,今天壘壹塊磚,明天抹兩下水泥,根本無濟於事。

只有踏踏實實壹步壹個腳印,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妳的文學素養和自身品位。“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改變氣質,只要妳肯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