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寒武紀地質簡史

寒武紀地質簡史

地質歷史在距今5.43億年時,進入顯生宙古生代的第壹個紀——寒武紀,以出現大量較高級的動物為主要特征。而寒武紀動物群又以具有堅硬外殼的,門類眾多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大量出現為其特征,是生物史上的壹次大發展時期,其中三葉蟲最為常見,是劃分寒武系的重要依據。

什麽是三葉蟲呢?三葉蟲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三葉蟲綱,主要生存於古生代,古生代末期滅絕。個體壹般長數厘米,最大的長可達70cm,小型的長僅數毫米。背部覆以幾丁質背殼,我們今天看到的絕大多數是背殼化石。三葉蟲無論是縱向和橫向都可以分成三部分,縱向由兩條背溝將身體分為壹軸二肋,三葉蟲名字由此而得。橫向可分為頭、胸、尾三部分,胸部多節且脆弱,不易保存,所以我們看到的化石多為頭和尾。三葉蟲種類繁多,演化較快,是早古生代地層的重要標準化石(圖8-1)。

圖8-1 三葉蟲背殼構造(引自《地質詞典》,1979)

寒武紀的寒武二字又是從何而來呢?從漢語含義中找不到答案。古生代開始壹段的地層首先在英國的威爾士研究,英國人習慣於把威爾士稱為Cam-bria。因此英國地質學家塞奇威克於1835年首先使用Cambrian作為紀名。日人依其音譯為“寒武”,中國沿用稱為寒武紀。

1.早寒武世

早寒武世為寒武紀海域的形成時期。華北區在寒武紀初期(相當於我國南方的梅樹村期、筇竹寺期和滄浪鋪前期)仍是剝蝕區。嵩山壹帶也已被夷為平地。滄浪鋪中期(辛集早期),海水開始由東南和西南兩個方面向華北古陸推進。當海水進到靈寶、葉縣、確山、固始壹帶時,沈積了壹套黑色頁巖和砂質頁巖,即辛集組①段。當海水推進到臨汝、魯山壹帶時,沈積了壹套含磷巖系即辛集組②段(圖8-2)。海水從兩側繞過熊耳古島會合後繼續北侵,淹沒嵩山地區。由於古陸長期遭受剝蝕,堆積有大量的碎屑物,這時的海水也並不深。海灘的障壁作用,形成了障壁灘的沈積,主要是砂礫巖、含礫砂巖、石英砂巖、粘土巖、泥質白雲巖。礫石分選差,磨圓度高,上部石英砂巖呈紫紅色,泥質白雲巖見石鹽假晶和泥裂,為濱海沙灘及潮坪沈積。

辛集晚期,海水已進至太行山南麓焦作、開封壹線。嵩山地區形成以潮間帶為主的碳酸鹽潮坪,潮坪內水體溫暖潔凈,潮間藻席開始形成並大面積發育,從而形成了廣泛分布的豹皮灰巖層。

圖8-2 河南省早寒武世辛集早期古地理圖

圖8-3 饅頭組灰巖中的潮汐層(引自河南區調隊,1989)

早寒武世饅頭期,河南省除熊耳古島外,全部成為海域,為華北海的壹部分。這時的華北海很淺。碳酸鹽潮坪繼續發育,潮坪沈積物為泥灰巖、泥質白雲巖、泥質條帶灰巖夾頁巖。潮汐層理(圖8-3)極為發育,雨痕、泥裂、鳥眼、石鹽假晶等暴露構造普遍,反映了該地當時為水位多變暴露頻繁的潮間帶上部環境。化石較少,有少量三葉蟲。饅頭末期,潮坪內藻類再次繁衍,形成饅頭組頂部的核形石灰巖和疊層石灰巖。

2.中寒武世

毛莊期華北海基本上繼承了早寒武世晚期的潮坪環境,但海域繼續擴大。嵩山地區接受了由北方來的碎屑,沈積了泥質粉砂質巖層。疊層石已經消失,三葉蟲空前發育,毛莊期的潮坪環境十分安靜。

莊期時,淺而開闊的陸表海淹沒前期的潮坪,碳酸鹽臺地在清潔、溫暖的海域裏大面積生成。臺地上的攪動淺水區發育碳酸鹽沙灘,沈積了鮞粒灰巖、生物屑灰巖。低窪部位發育了靜水碳酸鹽泥,沈積物為泥灰巖或泥質條帶灰巖。生物更加繁盛,除大量三葉蟲外,尚有腕足、腹足、軟舌螺、藻等門類的生物。當然,徐莊期的華北海並非壹直風平浪靜,徐莊中期也曾經歷過數次大風暴,強大的風暴潮流襲擊臺地上的沈積物,在米村蔓菁峪、王村佛洞等處,留下了風暴形成的礫屑灰巖。

至張夏早期,華北海達到了頂峰。隨後華北地臺南緣開始擡升。位於嵩山西南的熊耳古島這時也向東北方面擴大。受南部上升的影響,嵩山附近海水變淺,使剛剛形成的碳酸鹽沈積物暴露於海面,在大氣淡水的作用下發生白雲石化作用,從而形成張夏組上段的白雲巖層。

3.晚寒武世

晚寒武世為全面海退時期,海域面積不斷縮小,海水變淺。由於華北地臺南緣平緩擡升和熊耳古島的不斷擴大,使晚寒武世的華北海逐漸向東北方向退縮。

崮山期熊耳古島的北界大致在洛寧、魯山、確山壹線,嵩山壹帶的水下碳酸鹽臺地變成了潮坪。沈積物主要為泥灰巖、泥質白雲巖,潮汐層理發育,常見厘米級、毫米級的紋層,充分顯示潮間帶水位變化頻繁的特征。白雲巖化強烈,生物漸漸稀少,僅見少量三葉蟲和腕足類。

長山期海水繼續北退,熊耳古島北界可能在三門峽、汝陽、舞陽、確山壹線。嵩山地區仍是潮坪環境,沈積的白雲巖偶含燧石。生物稀少。

鳳山期熊耳古島進壹步擴大,嵩山成為淺而閉塞的潟湖,嵩山這時正處在海岸附近(圖8-4)。南坡已經沒有鳳山組沈積、而嵩山之北仍有鳳山組存在。沈積物中富含矽質,白雲巖化強烈,生物稀少。至鳳山末期,海水全部退出嵩山地區。

圖8-4 河南省晚寒武世鳳山期古地理圖

寒武紀由海進而後海退,嵩山地區由陸地變成海洋,最後又成了陸地。不過這時的嵩山地勢已大不相同,海侵前總的地勢是北高南低,現在卻成了南高北低,嵩山地區已改換門庭,成為熊耳古陸的壹部分了。

華北地臺南沿這次地殼上升是加裏東運動早期的影響,僅僅表現為造陸運動形式,未發生巖漿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