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和無極有什麽不同?
混沌:解釋:1.我國傳說中指宇宙形成前模糊壹團的景象。;2.形容糊裏糊塗、無知無識的樣子。 混沌</B>壹般與第壹代神中的某個神相對應,也有的與第二、第三代神中的某個神對應。前者的混沌是“原始混沌”;後者的混沌是“日常混沌”和“終極混沌”。在古代,較突出的是前者;在近、現代,特別是近現代科學中,較突出的是後者。熱力學講到了終極混沌;非線性動力學講到了日常混沌。 釋義 也寫作渾沌,古人想象中天地未開辟以前宇宙模糊壹團的狀態。對應於英文詞chaos。 道教稱為“元氣狀態”《淮南子?6?1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為物,謂之太壹”。王充《論衡?6?1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壹。’”後用以形容模糊隱約的樣子:在這渾沌的燈火裏,滲入壹派清輝,卻真是奇跡。也形容幼稚糊塗:跟那種渾沌無知的人,真是有理也說不清。 《現代漢語詞典》裏的解釋: 1)我國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壹團的景象。 2)形容無知無識的樣子。這個解釋沒有包括國外的用法,也沒有概括全現代漢語中混沌的用法。 3)糊裏糊塗、無知無識的樣子。 混沌生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無極: 1、無邊際,無窮盡。《莊子·逍遙遊》:“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也。”《荀子·修身》:“將以窮無窮、逐~~與?其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 2、古代哲學範疇。指派生萬物的本體。以其無味、無臭、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故曰無極。《老子·第二十八章》:“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 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無極,本來是老子用以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這是第壹次出現無極的概念。全段意思是說:雖知道潔白,卻安守於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能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復到不可窮盡的真道。所以無極的原義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窮盡的。以後道門人士,都是在這壹意義上使用無極的概念,但在不同場合引伸的側重點稍有不同。莊子在《逍遙遊》中說“無極之外,復無極也。”意思是世界無邊無際,無窮之外,還是無窮。無極便是無窮。漢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認為復歸無極就是長生久視。依道門觀念,與道相合,才能長生久視,因此將無極解釋成道,或者解釋成長生久視,是壹致的。道是無限的。天地開辟之前,它已經存在了無限的時間,而且會永恒地存在下去,空間上它也是無限的,不局限於任何壹個具體的區域。因此用無極的範疇稱道。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無極壹詞,常與太極對舉,指比天地未辟、但卻是天地直接起始的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終極的階段,這壹階段,就是道。因此,無極是太極的根源。修道者都追求與道合壹,道門術語稱與道合真,在具體機制上便是返回到元初的終極的狀態,這就叫做復歸無極。 對朱陸太極之辨,蕺山實有誤會。朱陸是在辨《太極圖說》壹書中“無極而太極”壹語中的“無極”這二字有無必要,兩人的實質思想在這壹辯論中並無根本不同,所以黃宗羲斷之曰:“朱陸往復幾近萬言,亦可謂無余蘊矣。然所爭只在字義先後之間,究竟無以大相異也。”理學史專家陳榮捷也說:“太極之辨,於思想並無發明。”而蕺山誤認為朱子主張太極本體之上還有壹個無極之體。他說:“太極本無極是直截語。如後人參解乃曰:太極本於無極耳。信如此,豈不加壹重障礙?宜象山之龂龂而訟也。”顯然,蕺山認為朱子是主張“太極本於無極”的。? 在確定了蕺山對朱子有這種看法後,以上這段話的本義即可得厘清。“在朱子以為太極之上必有無極,既不足以得大易之旨。而陸子以為太極之上決不當有無極,亦豈足以得濂溪之旨?”這段話中二次出現“無極”,且都是就太極之上應該有沒有“無極”而言,語境完全相同。在同壹語境中,說有“無極”也不是,說無“無極”也不是,則兩“無極”的含義必定不同。“朱子以為太極之上必有無極”中的“無極”是指無極之體,義即:朱子認為太極之體之上還有壹個“無極”之體,太極本於“無極”。而“陸子以為太極之上決不當有無極”中的“無極”是指“無極”這兩個字,義即:陸子認為《太極圖說》中“太極”二字之上不當有“無極”二字。 至此可以肯定:蕺山認為“太極”之上應該有“無極”二字,《太極圖說》中“無極而太極”不存在文本問題。那麽“無極”二字作何解?將其解作另壹實體自然是蕺山要反對的。將其解作“太極”的說明語,表明太極是無形之理如何?對此蕺山也反對。他說:“今曰理本無形,故謂之無極,無乃轉落註腳?”“無乃轉落註腳”,將其解為“豈不轉落註腳”也好,解作“‘無’字便成為註腳”也好,都表明蕺山反對把“無極而太極”解為“無形有理”。那麽,只有把“無極”解為“太極不存在”了。蕺山正是此意!因為他說“此‘無’字是實落語,非玄妙語”,意即:“無”字是實實在在的否定詞。《系辭》明說“易有太極”,而蕺山認為“無極而太極”是否定太極,所以稱其為“夫子以後破荒語”。 《蕺山氣論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