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今商丘)有壹個養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壹大群獼猴,他能理解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也能夠了解那個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欲望。但是不久,家裏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獼猴們吃橡粟的數量,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妳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眾多獼猴壹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壹會兒,他又說:“我給妳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後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朝三暮四 漢語註音zhāo sān mù sì
英文拼寫To blow hot and cold; to play fast and loose; to chop and change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結構並列式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反復無常的人理解。
成語釋義1.(古意)指聰明人善於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
2.(今意)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或者用來比喻花心,想得太多。
近義詞反復無常、朝令夕改、變化多端、朝秦暮楚。
反義詞墨守成規、壹塵不變、以壹貫之、從壹而終。
出處莊周《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發源地宋國(今商丘)。
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騙術,其實橡子的總數沒有變,只是分配方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怒為喜。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壹性。最後不免像猴子壹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誡人們要註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蒙騙。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壹種。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後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後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壹會兒倒向秦國,壹會兒倒向楚國。就象十年前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復無常了。
揭示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壹種。後來“朝三暮四”作為壹個成語,比喻人的行為反復無常。 看問題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該看到其本質。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