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中對“呆若木雞”的解釋是:呆得像木頭做的雞壹樣,形容人因為恐懼或驚訝而發楞的樣子。例如“那個男孩呆若木雞地站著,嚇得連氣都不敢喘。”
然而,“呆若木雞”最初的含義和現在的用法沒有絲毫關系,而是壹個褒義詞。“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出自《莊子?達生篇》。原文是:
紀渻子為國君馴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故事講的是,因為周宣王愛好鬥雞,壹個叫紀子的人就專門為周宣王訓練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子是否訓練好了,紀子回答說還沒有,這只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麽底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子說還不行,因為它壹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子認為這只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了十天,紀子終於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壹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這只雞放進鬥雞場。別的雞壹看到這只“呆若木雞”的鬥雞,掉頭就逃。
“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鬥力,貌似木頭的鬥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他的鬥雞望風而逃。可見,雄心壯誌飛揚跋扈固然是壹種英雄豪情,然而,真正的勇者,是經歷多年的磨煉而修成的“呆氣”。 因此,這裏所說的“呆”,是去除了浮躁與妄動的深厚定力,目光凝聚,身體與心理都內蘊了真純的力量與氣魄,在面對困境之時也能出奇冷靜沈著。“呆”立不動,卻可以讓對手不戰自敗,這是壹種境界,壹種修為,壹種超強的震懾力,更是久煉成鋼的心靈的力量。當然“木雞”也不是“空城計”,而是真正積蓄了可以激戰的力量。只有凝聚力量而又心理素質過硬的人,最能立於不敗之地。可能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吧。
現實中有壹些人,是真正的老實人,他處變不驚,任何事情都能冷靜處之。甚至別人欺騙他、耍弄他,也毫不知覺,仍然笑臉相迎、心安理得。其實,這樣的人比那些聰明人活得要更好,更舒坦。聰明人戳穿了別人的謊言,自己生氣,對健康不利;吵架就更不值得了。不如“呆”壹些,壹笑了之,對人對己都有利,何樂而不為呢?進壹步說,明明看穿了別人的忽悠,卻仍當做渾然不覺,故做糊塗不加理會,自得其樂,也許這就是“呆若木雞”的最高境界吧。
生活當中真正要做到“呆”,並不那麽容易,不是簡單地養精蓄銳藏而不露,——有沒有表面“呆”而內裏強悍的底氣,能不能“呆”到表裏如壹善始善終,敢不敢“呆”到不顧忌別人笑妳呆罵妳傻?所以想要自我錘煉達到“木雞”境界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在成語詞典裏,對“呆若木雞”的解釋仍然是:呆得像木頭做的雞壹樣,形容人因為恐懼或驚訝而發楞的樣子。說明這個成語誤用已經趨向於“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