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中年級段理解詞語的幾種方法
廬陽區教體局楊立新 語文教學中理解詞語是重要的壹項教學內容,而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是語文教學中的關註點.不同年級段的目標要求又是不壹樣的.低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中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高年級段語文教學對於詞語教學的要求,是“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並能在不同的學段達到不同程度理解詞語和不同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師在研讀教材、確定教學點、選擇教學方法時切實要考慮的方面.小學語文中段教學中理解詞語有哪些方法呢?壹、表演、朗讀來理解詞語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小稻秧脫險記》,文中有很多四字詞語,如“團團圍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壹擁而上”,這些詞對於表現文章中的角色非常形象生動,理解了這些詞語便理解了文章中“雜草”的無理、霸道,同時對於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都具有“基礎和前奏”的作用.教師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些詞,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演壹演,當然演壹演的時候需要教師的指導或者先是師生合作.從表演時,說話的語氣、面部的表情、動作等方面來表現對於詞語的理解.在表演的同時,學生用上這些詞語,不知不覺中也積累了詞語.更甚的是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孩子在新奇、快樂、體驗中學習了語文.二、圖示、講解來理解詞語對於有些事物,由於時代的原因,學生無法從生活所見中提取,甚至在信息媒體中也不常見.最便捷的便是教師備課前做好準備.比如同樣是《小稻秧脫險記》中的“噴霧器大夫”,對於農村的孩子,噴霧器的感官認知也許有了儲備,而城市的孩子大部分沒有見過,因此教師在學習中就可以將課前準備的圖片直接用多媒體出示並講解噴霧器的作用,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生回到文中更好地理解文中情節和內容.再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孫中山破陋習》中,對於“纏足”的了解,如何讓學生明白在封建社會這種千年的習俗形成的做法,教師就可以將纏足後的小腳多媒體出示,並講述是用三、四米長的布條反復多層地將五個腳趾頭裹向腳底,痛疼無比,壹段時間後腳還會紅腫發炎、潰爛.這樣學生就很快明了纏足是如何的痛苦,纏足後的壹雙腳是什麽樣,從而明白纏足是怎樣的壹種迫害婦女的“陋習”.不僅明白了“纏足”壹詞,更是為理解下文打下了基礎.三、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體驗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理解透徹而牢固.因而在語文學習中,很多詞語就可以誘發孩子生活體驗來理解詞語,感受文章的情感和內涵.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小鷹學飛》壹文中,“小鷹只好鼓起勁,跟著老鷹拼命向上飛.飛呀,飛呀,大樹看不見了,大山也變得矮小了.小鷹急促地喘著氣,對老鷹說:‘現在……我總算……會飛吧?’”對於什麽是“急促”和“喘著氣”兩個詞語,雖然不是本課重點理解的詞語,但是大概意思理解後是讀懂文章,讀好小鷹說話的關鍵點.於是,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感受,“孩子們,妳們壹口氣爬山六樓的時候,是什麽樣的感覺?如果讓妳說話妳是怎麽說的?”這時候,對於“急促地喘著氣說”,孩子立刻頓悟,繼而繪聲繪色的朗讀課文.四、查字典、詞典來理解詞語習慣於字典、詞典的運用,來幫助閱讀理解是壹個人壹輩子受益的事情.而對於小學生來說,更是語文學習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中的重要壹項.在語文教學中,有的詞語理解,只需要把這個詞中關鍵壹個字的意思弄明白,整個詞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了.比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青蛙看海》壹文中,青蛙吸了口涼氣說:“我沒有壹雙像妳壹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麽上得去呢?”,理解“善跑”壹詞,教師就提供了兩項選擇給孩子“1、善良,品質好;2、擅長於,能做好”孩子很快就分辨出“善跑”這個詞中的善是“擅長,做得很好的意思”?“善跑”就是跑得很快的意思了.也許看起來二年級這樣的來選擇辨別有點早了,但是教師給予了孩子們善於使用工具書,明白了有的詞語把個別字的意思查清楚,就能理解整個詞的意思了.這不是壹種很好的引導和滲透嗎?五、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閱讀中,很多時候都是利用此方法來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當然這種能力仍然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指導學生理解,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九寨溝》壹文最後壹段詞語“異獸珍禽”,就可以讓學生聯系上文說說異獸珍禽的意思,金絲猴、羚羊、大熊貓都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奇異而稀少的動物,從而準確理解“異獸珍禽”的意思.如何能聯系上下文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需要在不斷地,日復壹日,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形成,更需要在精讀文章時,教師適時的點撥.比如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壹文時,對於第壹自然段中“饑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意思的理解,就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什麽是“饑餐渴飲、曉行夜宿”,因為第二自然段至後,有的段落就描寫了李時珍和弟子夜晚來臨是何如尋找住宿?是如何喝水、吃幹娘的,這個詞絕對不是字面上的“餓了吃飯,渴了喝水”,而是“饑餓時隨便的、就地取材的、湊合著尋找食物或用自帶的壹些幹糧充饑的”.教師永遠只是引路的人,當我們在課文學習中提供了壹些理解詞語的方法後,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引導孩子自覺地使用這些方法來理解詞語.也只有當孩子們在閱讀時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內化成自己的閱讀能力,那麽語文老師便是功德無量了.(張雪峰老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