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她們,歷來評點不壹,或褒或貶,但不能否認,她們在敗壞社會倫理道德時又填補了傳統生活方式的不足。
媒婆文化
中國文化中“媒”字由來已久。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媒,謀也,謀合二姓也。’‘妁,酌也,斟酌二姓也。’”“媒灼”即謀合二姓以成婚。我國古代社會中媒人分為官媒和私媒,官媒主要是指為官府當差,以做媒為職業;私媒是指遊走於民間,有自己主要的職業,兼做媒人。古代社會,男女都可以充當媒人,但多數都是女人,這些女人大多年過半百,花容失色,靠做媒謀生,所以稱之為“媒婆”。
媒人自古以來在社會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最早的《詩經·衛風·氓》中“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正反映了壹個年輕女人拒絕心愛男子的理由即沒有找到合適的正當的媒人。《詩經·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日得止,曷又極止?”中“薪”代指婚姻之事,其中就說出了要是娶妻怎麽辦,沒有媒人是不能成全的。由此可以看出媒人的重要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以來便是封建社會不能撼動的準則,它來源於西周時期的壹種婚姻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社會,男女沒有愛情自由,父母和媒人全權包辦的婚姻,是幸或不幸就取決於運。
媒婆形象絕非明清小說中才出現,早在唐代小說中就出現了“媒婆”這壹形象。元稹《鶯鶯傳》中的丫鬟紅娘在張生與鶯鶯的愛情故事中扮演著媒婆的角色,雖著墨不多,但她的機靈、圓滑給人留下來深刻的印象。明代小說“三言”中描寫了眾多的媒婆形象,他們大多屬於私媒,在以賣珍珠、花粉賺錢的同時幫人做媒,而更多的媒婆還是人販子、接生婆。因此,他們又被稱為“牙婆”、“虔婆”。例如《賣油郎獨占花魁》(《醒世恒言·卷三》)中的虔婆劉四媽,《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喻世明言·卷壹》)中的牙婆薛婆,《陸五漢硬留合色鞋》(《醒世恒言》·卷十六)中的媒婆陸婆。與“三言”同時代的小說“二拍”或者《金瓶梅》、《水滸傳》中都出現了眾多的媒婆形象。如《姚滴珠避羞惹羞,鄭月娥將錯就錯》(《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中的王婆,《金瓶梅》中的王婆、薛婆、文嫂、馮媽媽。《水滸傳》中的王婆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在西門慶與潘金蓮的奸情中,王婆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壹人物也成為作品刻畫的經典人物形象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