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文言文中“夫”和“是”有哪幾種解釋?

文言文中“夫”和“是”有哪幾種解釋?

1.成年男子 (讀fū),例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丈夫(讀fū) ,例如“今夫又死焉” (《捕蛇者說》)

3.這、那(讀fú) ,例如“予觀夫巴陵勝狀” (《嶽陽樓記》)

4.句首發語詞,壹般表示將發議論 (讀fú) ,例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5、語氣助詞,壹般用在句尾,沒有實在意義,例如“悲夫”(《燭之武退秦師》)

在文言文教學中,文言詞語“是”的出現很常見,其用法主要有虛詞、實詞兩大類,代詞、助詞、動詞、形容詞四小類用法:

(1)作指示代詞,與“此”同義,“這、這樣、如此”之意。

(2)作助詞,壹般用於倒裝句中,使賓語前置,起強調作用,無實義;

(3)作動詞,與現代漢語中判斷動詞“是”相同;

(4)作形容詞,與“非”相對,“正確、對”之意,此義項有時活用為意動詞,“認為……正確、對”之意。下面逐壹闡述。

壹 、虛詞類:

1、作指示代詞,與“此”同義,“這、這樣、如此”之意。這是文言詞語“是”在古代書面語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壹種用法,且這種用法壹 直保持到現在。請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壹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故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與“此何故也”義同,“是”即“此”,作該句主語。

(2)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是”,指示代詞,復指“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作主語。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是”復指上句“非我也,歲也”這種說法,作主語。

(4)是時,上未立太子。(《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5)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蘭亭集序》)

(6)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是”作指示代詞,常與其他壹 些詞合用,構成固定的習慣用語。如“是以”、“是故”、“於是”等等。

(7)太伯不從,是以不嗣。(同上句)

(8)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7)(8)兩句中,“是以”“是故”均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捕蛇者說》)

(10)民之有口,猶士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國語·邵公諫弭謗》)

(11)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同上)

(12)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候。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賈誼《過秦論》)

“於是”的用法有二:“於”“是”各為壹詞,(9)中的“於是”表示“在(捕蛇)這件事上”,(10)中的“於是”表示“由此”“從此”之意;(11)(12)中的“於是”相當於現代漢語中表示承接的詞。

2、作助詞,用於動賓倒裝結構中,起強調作用,無實義。這種用法還殘存在現代漢語的幾個詞語中,如“惟利是圖”“惟命是從”等。

(13)《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冊第69頁註:全句的意思是“擊退戎、狄,制禦荊、舒”,;是,助詞。可見這是個倒裝句,可“是”的用法,講得不夠清楚。再查萬光治和徐安懷主編、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冊第81頁,註:戎狄必須打擊,荊舒也應該嚴懲;是,助詞,使賓語提前,加以強調。前者用主動語態譯句,後者用被動語態譯句,因而語序不同;把二者對“是”的註釋結合起來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14)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將伐顓臾》)“無乃……與”是古漢語中壹種表示推測語氣的固定格式,可譯為“恐怕……吧”。“爾是過”即“過爾”,責備妳們;是,助詞,使賓語提前,加以強調。

(15)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宮之奇諫假道》)“將虢是滅”即“將滅虢”的倒裝。宮之奇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同上)

(16)諸君若有意,惟余馬首是瞻可也。(《馮婉貞》)“惟德是依”“惟德是輔”“惟余馬首是瞻”分別是“惟依德”“惟輔德”“惟瞻余馬首”的倒裝,意思分別是“依據於有德者”“只是輔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馬頭所向(聽我的指揮)就行了”。“是”的這種用法,與“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孔子雲: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以上兩句中的“之”,用於肯定反問句中,將動詞賓語提前,有否定和加強語氣的作用;“是”則基本用於肯定陳述句中。

二、實詞類:

1、“是”作判斷動詞。

在古漢語中,常用“為”“乃”“則”等詞語和判斷句式來表示判斷,用“是”表示判斷則出現較晚,且主要見於壹些民間文學作品及口語中。如:

(17)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18)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同上)

(19)我是新鬼。(幹寶《搜神記》)

(20)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論語》)這裏敘述了壹個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路場面。從人物對話看,當時人們的日常交往中表示判斷已是“為”“是”並用。

2、作形容詞用,表示“正確、對”之意;有時會出現壹 些活用現象,作意動詞,表示“認為……正確”之意。

(21)理之所存,各是①其所是②,各非①其所非②。世無孔子,誰能定是③非③之真?(錢大昕《弈喻》)“是①、非①”作動詞用,意思分別是“肯定、贊成”“否定、反對”;“是②、非②”則是意動詞,與前面的“所”構成所字結構,意思分別是“認為……正確”“認為……錯誤”;“是③、非③”作形容詞用,分別是“正確”“錯誤”之意。

(22)於是上問朝臣:“兩人孰是①?”禦史大夫韓安國曰:“……魏其言是②也。……丞相言亦是③。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④魏其。內史鄭當時是⑤魏其,後不敢堅對。余皆莫敢對。(《史記·魏戎武安侯列傳》)

前三處“是”,都作“正確、對”解;後兩處,主爵都尉汲黯、內史鄭當時兩人都“認為魏其的話正確、有理”。

以上分析了“是”在古漢語中的幾種用法。在閱讀過程中,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壹般都能作出正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