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找《莊子》裏關於“內守”和“坐忘”的篇章

找《莊子》裏關於“內守”和“坐忘”的篇章

坐忘:《莊子·大宗師》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莊子的理想天地就是強調“個體”的精神自由,而“坐忘”境界就是道家莊子追求的最終極樂。莊子的“坐忘”,不是宗教意義上的信仰和“禪定”,而純屬個體的主觀修養和主觀精神體驗。先來看看莊子是如何論述的。

在《莊子.大宗師》有壹段虛擬孔子與顏回的對話,來闡釋何為“坐忘”。這段文字記載,顏回對老師說:“回益也”,意思是告訴老師自己有了進步,孔子說:“何謂也?”顏回告訴老師:“回忘禮樂矣”,孔子說,很好,但做的不夠。過了幾天,顏回又說“回忘仁義矣”。孔子仍然說,很好,但還做的不夠。直到後來顏回說“回坐忘矣”,孔子聽了後,蹴然(非常驚奇)問曰:“何謂坐忘?”,因為在儒家的“詞典”裏根本沒有“坐忘”這個詞匯。顏回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為坐忘。”學生解釋的意思是給說,遺忘了自己的肢體,擺脫了自己的聰明,離棄本身,忘掉知識,與大道融為壹體,這就叫“坐忘”。顏回的回答,不僅受到老師的大加贊許,而且孔子還表示自己也要追隨其後。明眼人壹看就知道,這純屬壹篇寓言,“仁義”、“禮樂”,本來是儒家的根本思想,在這裏不僅被孔子的最得意的弟子所摒棄遺忘,更有甚者,連孔子都欣賞學生所說的“坐忘”。莊子就是通過這樣壹個虛構的故事,來否定儒家主張,同時也就宣揚了道家精神自由的“坐忘”境界。

莊子的“坐忘”境界,關鍵在於“離形去知”。所謂離形,與“墮肢體”同義,就是忘身。忘身,不是簡單的忘記人的身體存在,實際上是強調人要擺脫由生理上的無止境的欲望;所謂“去知”,與“黜聰明”同義,就是擺脫與忘記知識,實際上乃是強調要摒棄人世間那種種“大知”、“小知”;“大言”、“小言”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智慧”。所以,莊子所說的“離形去知”,就是告誡人們要從形骸、智巧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還原壹個自由、自主的真我。

有了壹個自主、自由的真我,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遙。說得具體壹些,按莊子的說法,就要“外天下”、“外物”、“外生”(見《大宗師》),所謂“外天下”,就是忘卻現實世界;“外物”,就是忘卻壹切存在;“外生”,就是忘卻自身。莊子認為只有逐步忘卻了這壹切現實的實在,人們才能獲得光明,如同“晨曦微啟,由黑暗驟睹光明”,這莊子把它成為“朝徹”。也只有如此,方能“見獨”,所謂“見獨”,即見到絕對的“道”,實際上,就是在想象中,在直覺的把握中,達到與“道”融為壹體,與“天地精神往來”。也只有如此,方可算做達到“坐忘”的理想境界。

要想達到這種境界,莊子還認為,必須具有壹個先決條件條件,那就是必須修養自己,能夠讓內心總處在壹種虛靜狀態,否則無法摒棄外界的幹擾與各種誘惑。這種虛靜狀態,莊子把它稱為“心齋”。《莊子.人間世》中,作者又是虛擬了很長壹段孔子和顏回的對話,孔子來告誡學生什麽是“心齋”。有壹次學生顏回對老師說,我實在無法長進了,還有什麽辦法呢?老師說,妳先齋戒,我再告訴妳。學生說,我家貧窮已經有好幾個月不吃葷,不喝酒了,這還不算“齋戒”?孔子說,這是祭祀的齋戒,並不是“心齋”。學生顏回不懂,問老師什麽是“心齋”?孔子告訴他說:“若壹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意思是說,壹定要心誌專壹。這就要做到“不聽之於耳”,即關閉常人接受外物的感觀通道,專註於內心的寧靜;“不聽之以心”,就是摒除壹切知慮,以虛靜狀態,聽任自然。氣乃是空明而又能容納萬物的。所以,“心齋”的關鍵是壹個虛字,所謂“虛”,即指心虛,要無思無慮,也就是保持壹種空明的心境、內心安謐虛靜的狀態。所以,“心齋”,就是要讓精神超然物外,保持絕對的安寧。達到這種精神狀態,按莊子的認知,乃是通往與“道為壹”,逍遙遊的必要條件。現在,我們可以對莊子的理想境界做如下的概括了:逍遙而遊,與天地精神往來,內心的虛靜即“心齋”,是不可少的必備條件;通過逐步遺忘、摒棄壹切外在的幹擾,達到“朝徹”、“見獨”,直至通往“坐忘”的莊子理想中的自由天地。

莊子所講的“心齋”、“朝徹”、“坐忘”、“見獨”,說起來是壹種神秘的精神體驗。這種直覺體驗和感悟,並非消極得壹塌糊塗。關鍵在於個人如何領會,我以為,能從這種體驗的修養中,悟出壹點支配個體樂於接受的人生之道,就算部分讀懂了《莊子》,就是可喜的。說得通俗壹點,我把它理解為“想得開,放得下”。壹個人面對大千世界;面對名利、榮辱、喜怒、好惡、是非、生死等等,能夠無動於衷?無動於衷是不正常的。不過,檢點我們人生的艱難跋涉,捫心自問,恐怕很少沒有經歷過靈魂困擾的大災大難。老來頓悟,看淡“身外之物”,順乎自然,保持壹種恬淡平和的心境,從中享受人生之樂趣,也許這就是莊子人生哲思的可貴之處,也是它對人們思維的壹種啟迪。

內守:《莊子·刻意》《莊子·在宥》

《刻意》純素之道,唯神是守;

《在宥》篇述守壹之術雲:“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前人卻病健身,延年益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