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蟑螂是有本土種類和外來物種兩種。
本土的蟑螂也屬於是蟑螂,叫中華地鱉,在中藥中稱為土元,有行瘀化血功效,尤其對接骨續筋,故名“接骨蟲”。中華地鱉是最常見及最多人養殖的壹種。另外亦有人把它用作名貴營養菜肴材料如“油煎銀鱉”、“紅燒地鱉”等,也就是說它是可以吃的。
在我們家裏經常見到的德國小蠊、美洲大蠊,它們確實是外來物種,可能是通過人類貿易活動帶入中國的。但具體是哪壹年帶入中國已經無從考證。
中國古代的文獻中也有關於蟑螂的記載,說明在古代中國已經存在蟑螂。例如《爾雅》是中國最早的壹部詞典,約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其中就有關於蟑螂的記載。《爾雅》中將蟑螂稱為“蟲垤”,並描述了它的形態和生活習性。
此外,在《山海經》等中國古代文獻中也有類似於蟑螂的生物的描寫,例如“光凝”、“蝮蛇光凝”等。這些生物的形態和習性與現代蟑螂有所不同,但它們都屬於昆蟲類生物,與蟑螂存在壹定的關系。
所以蟑螂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很早以前就已經有了它的存在。
另外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有害生物入侵之間存在壹定的關系。
首先,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不斷提高,需求也相應增加。這就會帶來更多的貿易和旅遊活動,增加有害生物入侵的風險。
例如,各種水果、蔬菜、花卉等植物種類、肉制品等食品以及木材、木制品等,都可能帶入有害生物。此外,由於環境汙染等因素,人類活動也可能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系統平衡,從而導致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和入侵。
另外,經濟發展也會促進國際貿易和旅遊業的發展,導致更多的物種跨越國界傳播。例如,隨著全球化的加速,人們之間的交流和物流速度加快,有害生物也可以更加容易地跨越國界傳播。
因此,經濟越好的地區往往有害生物發生的幾率越頻繁。
這也是越大的城市蟑螂越普遍,而農村相對較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