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求50個多義成語極其解釋。

求50個多義成語極其解釋。

博聞強識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博聞強誌同“博聞強識”。

博覽五車謂讀書多,學識淵博。

阿世取容迎合世俗,取悅於人。

阿世媚俗曲意迎合當時社會的陳規陋俗。

阿時趨俗迎合世俗和時尚。

阿意取容曲從其意,以取悅於人。

阿諛取容曲意奉承,取悅於人。

阿黨比周相互勾結,相互偏袒,結黨營私。

阿權膴仕阿附權勢,以求得高位厚祿。

阿平絕倒據《晉書·衛玠傳》及《王澄傳》載,玠好言玄理。瑯玡王澄字平子,兄昵稱之曰:“阿平”。有高名,少所推許,每聞玠言,輒嘆息絕倒。故時為之語曰:“衛玠談道,平子絕倒。”後因以“阿平絕倒”謂對對方的言論極為佩服。亦用為譏諷言論極為乖謬,常貽笑大方。

屙金溺銀喻生財有術。

訛以滋訛猶言訛以傳訛。

訛以傳訛把本來就是錯誤的東西妄加傳播,越傳越錯。

峨冠博帶高冠和闊衣帶。古代儒生或士大夫的裝束。

峨峨洋洋本用以形容音樂高亢奔放。後亦用以形容歡樂之態。語本《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峨峨湯湯形容樂聲高亢奔放。

鵝王擇乳水乳同置壹器,鵝王僅飲乳汁而留其水。比喻擇其上乘精華。事見《祖庭事苑》卷五。

鵝行鴨步形容步態遲緩而搖擺。

鵝湖之會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的壹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由呂祖謙邀集,意圖調和朱熹和陸九淵兩派爭執。在治學方法上,朱熹主張“先道問學”和“即物而窮其理”,即從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內心的知識;陸九淵主張“尊德性”和“發明本心”,認為“心即理也”,不必多做讀書窮理工夫。朱譏陸為“禪學”,陸譏朱為“支離”,並賦詩互相責難。實質上是朱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壹場爭論。

額手相慶見“額手稱慶”。

額手稱頌同“額手稱慶”。

額手稱慶以雙手合掌加額,表示慶幸。

額外主事明清時為各部司員的低級官吏。壹般由沒有考中庶吉士的進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賞賜。

額蹙心痛極度憂愁傷心貌。

扼吭拊背掐其喉而擊其背。喻控制要害,前後夾擊。

扼喉撫背猶言扼吭拊背。

扼襟控咽比喻據守險要之地。

搤臂嚙指漢王充《論衡·感虛》:“曾子出薪於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原留,參方到。’即以右手搤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馳至問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來欲去,吾搤臂以呼汝耳。’”《後漢書·周磐傳》:“磐同郡蔡順……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來,吾噬指以悟汝耳。’”後以“搤臂嚙指”指至孝之人與父母心相感應。

惡衣菲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儉樸。

惡衣惡食同“惡衣菲食”。

惡衣蔬食同“惡衣菲食”。

惡衣糲食同“惡衣菲食”。

惡言厲色說話和臉色都很嚴厲。

惡直醜正謂使奸邪者改惡從善。

惡直醜正嫉害正直的人。

撒豆成兵傳說中謂散布豆類即能變成軍隊的壹種魔法。

撒科打諢同“插科打諢”。

撒嬌撒癡做出嬌憨的姿態。

撒癡撒嬌見“撒嬌撒癡”。

灑灑瀟瀟猶言淒淒涼涼。又言落落大方。

灑心更始猶言改過自新。

塞井夷竈填井平竈。謂作好布陣的準備。亦表示決心戰鬥,義無反顧。

塞井焚舍填井燒屋,表示決心死戰。

塞耳盜鍾《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後因以“塞耳盜鍾”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蓋掩蓋不了的事情。

塞上江南見“塞北江南”。

塞北江南原指古涼州治內賀蘭山壹帶。後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塞翁之馬塞馬。

塞翁失馬《淮南子·人間訓》:“夫禍福之轉而相生,其變難見也。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壹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後因以“塞翁失馬”比喻禍福相倚,壞事變成好事。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同“塞翁失馬”。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見“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塞翁得馬比喻得失無常,禍福相倚。

三十而立《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後以“三十而立”謂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三人成虎比喻謠言重復多次,就能使人信以為真。《戰國策·魏策二》:“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壹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原王察之矣。’”又《秦策三》:“聞‘三人成虎,十夫揉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說山訓》:“眾議成林,無翼而飛,三人成市虎,壹裏能撓椎。”

三人為眾《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序》:“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顏師古註引孟康曰:“言人三為眾,雖難盡繼,取其功尤高者壹人繼之,於名為眾矣。”後多作“三人成眾”。謂數目達到三人即可稱為眾人,已不算少數。

三三五五三個五個聚集在壹起。

三三四四猶言三三兩兩。

三三兩兩三個兩個聚集在壹起。形容數目不多。

三山五嶽①泛指名山。②泛指群山。③泛指各地。

三屍五鬼比喻奸佞之臣。

三天兩頭猶言經常。

三夫之言泛指經過多人傳播的流言。語本《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頃之,壹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

三夫之對見“三夫之言”。

三五成群三個壹幫,五個壹夥。

三不拗六謂少數人拗不過多數人。

三瓦兩舍宋代對妓院、茶樓、酒肆及其它遊樂場所的總稱。

三瓦兩巷見“三瓦兩舍”。

三日新婦舊時過門三日之新婦,舉止不得自專。因以喻行動備受拘束者。

三毛七孔《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唐張守節正義:“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機。

三反四覆反復無常。

三分鼎足謂壹分為三,如鼎足之並立。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形容人長相醜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後不成人樣子。宋·無名氏《張協狀元·大公資助張協》:“我嫁妳!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醒世恒言》卷九:“朱世遠見女婿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好生不悅。”

三六九等許多等級,種種差別。

三戶亡秦謂楚雖僅存三戶,終於滅亡秦國。

三心二意謂意誌不堅定,猶豫不決。

三心兩意見“三心二意”。

三平二滿①謂平平穩穩,日子過得去。②平淡,平庸。

三占從二猶言少數服從多數。語本《書·洪範》:“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孔穎達疏:“從二人之言者,二人為善既鈞,故從眾也。”

三生有幸極言幸運之深。

三令五申再三命令與告誡。

三冬二夏猶言三兩年。

三臺八座泛指高官重臣。

三老四少①老少眾人。②方言。稱參加青幫的人。猶言老少爺們或兄弟爺們。

三百甕齏指長期以鹹菜度日,生活清貧。齏,鹹菜。三百甕,極言其多,壹時吃不完。

三吐三握《史記·魯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壹沐三握發,壹飯三吐哺,起以待士。’”後以“三吐三握”為求賢殷切之典。

三回九轉①形容曲折回蕩。②猶三番五次。

三回五次多次。

三年五載幾年。“三”、“五”表示大概數量。

三年化碧《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成玄英疏:“萇弘遭譖,被放歸蜀,自恨忠而遭譖,遂刳腸而死。蜀人感之,以匱盛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乃精誠之至也。”後以“三年化碧”謂忠心不泯。

三江七澤泛指江河湖澤。

三江五湖①指東南方的三條江與太湖流域壹帶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稱。

三好二怯同“三好兩歹”。

三好兩歹謂時好時病。形容體弱。

三好兩歉同“三好兩歹”。

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三更半夜壹夜分五更,半夜正值三更,為夜深之時。語出《宋史·趙昌言傳》:“四人者(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三豕涉河《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後多以喻文字的訛誤。

三步兩腳快速行走貌。

三足鼎立謂三方如鼎足相峙並立。

三告投杼《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壹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後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數傳能使人信而轉疑。

三位壹體①基督教宣稱上帝只有壹個,但包括聖父、聖子、聖靈(聖神)三個位格。三者雖各有特定位份,卻完全同具壹個本體,同為壹個獨壹真神。②謂三者結合成壹整體。

三言兩句見“三言兩語”。

三言兩語亦作“三言兩句”。指簡短的言辭。

三言訛虎猶三人成虎。

三災八難①猶言多災多難。②意外災難。

三災六難見“三災八難”。

三長四短①同“三長兩短”。②猶閑話,壞話。

三長兩短①指意外的事故、災禍。②特指人的死亡。

三妻四妾謂妻妾眾多。

三朋四友謂若幹朋友。有時含有貶義。

三姑六婆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見明陶宗儀《輟耕錄·三姑六婆》。

三茶六飯謂茶飯周全。

三茶六禮猶言明媒正娶。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三貞九烈舊時形容婦女重視貞節,寧死不改嫁,不失身。三、九,極言其甚。

三貞五烈見“三貞九烈”。

三牲五鼎①指盛饌佳肴。②指豐厚的祭品。

三皇五帝泛指遠古時代的帝王。

三風十愆三種惡劣風氣,所滋生的十種罪愆。指巫風二:舞、歌;淫風四:貨、色、遊、畋;亂風四: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合而為十愆。

三怨成府言與三人結怨則仇恨集身,難以免禍。

三差兩錯指意外的事故或災禍。

三首六臂同“三頭六臂”。

三宮六院泛指帝王妃嬪。

三班六房舊時州縣衙門中吏役的總稱。指分掌緝捕罪犯、看守牢獄、站堂行刑等職務的快、皂、壯三班和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的書辦、胥吏。

三般兩樣①多個。②耍手段,弄花樣。

三病四痛謂病痛很多。

三拳二腳形容不多幾下拳打腳踢。

三紙無驢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問壹言輒酬之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郲下諺雲:‘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後因以“三紙無驢”謂文辭繁冗,連篇累牘而不得要領。

三推六問謂反復審訊。

三教九流①三教:儒、佛、道。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後以“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和學術的各種流派。②泛指各色人物或各種行當。

三徙成都相傳舜三度遷移,百姓慕德而從,所至處自成都邑。形容聖人到處都受到百姓的擁戴。

三徙成國見“三徙成都”。

三從四德泛指束縛婦女的封建禮教。

三腳兩步①形容走得快。②謂走不多遠。

三清四白謂非常清白。

三婆兩嫂猶言三妻四妾。

三陽交泰見“三陽開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