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曾參加抗清鬥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成果累累; 他對切韻學 也有貢獻,但不如他對古韻學貢獻多。顧亭林學術的最大特色,是壹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的玄學,而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開壹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壹,廣西博白人。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壹。早年貧寒輟學,在家自學。1924年赴上海求學,1926年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啟超、趙元任等,1927年赴法國留學,1932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後返國,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授,並先後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學改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務委員等職。
呂叔湘(1904-1998)江蘇省丹陽人。呂叔湘先生是中國語言學界的壹代宗師,70多年以來壹直孜孜不倦地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研究,涉及壹般語言學、漢語研究、文字改革、語文教學、寫作和文風、詞典編纂、古籍整理等廣泛的領域。
丁聲樹(1909-1989)語言學家。號梧梓。河南省鄧縣人。1932年自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4~1948年在美國考察。1952年後壹直在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77年改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任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會委員、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雜誌主編、1959~1964年中國政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64年和1978年第三、第五兩屆全國人大代表。丁聲樹在語言文字領域奮鬥近半個世紀,研究範圍很廣,在漢語語法、漢語音韻、漢語方言、古代漢語及詞典編纂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潘悟雲(1943-),中國語言學家,浙江瑞安人。漢語音韻學的專家。 1943年3月出生。1982獲復旦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93年從溫州師範學院調上海師範大學工作,同年評為現代漢語博士生導師,並任該博士點負責人, 1999年任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社聯)副主席,上海社聯語言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以後多次應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學、奧斯陸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的邀請講學、研究和學術訪問。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於江蘇常州。經濟學教授,傑出的語言文字學家。提出漢字效用遞減率、漢字聲旁的有效表音率,闡述整理漢字的四定原則(定形、定音、定序、定量)。倡導研究現代漢字學;在上海師大、華東師大、北京大學先後開設現代漢字學課程。提倡比較文字學的研究,在世界文字發展史中理解漢字的歷史地位;提出六書有普遍適用性、文字三相分類法;對人類文字的發展規律進行新的探索;清華大學等校采用作為教材。
陸誌韋(1894-1970)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別名陸保琦,浙江省吳興縣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還曾經任第壹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主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等。他在語言學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音韻學,現代漢語的詞匯、語法及文字改革等幾個領域。
陸儉明,男,1935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際著名語言學家。主要從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著有《陸儉明自選集》、《現代漢語句法論》、《八十年代中國語法研究》、《現代詒語語法研究教程》、《陸儉明選集》、《現代漢語虛詞散論》等。 工作單位:北京大學中文系 所在教研室:現代漢語、研究領域:現代漢語 研究方向:現代漢語句法、現代漢語虛詞、對外漢語教學、中文信息處理以及中學語文教學等方面。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曾任)。 諾姆·喬姆斯基,美國當代最著名的語言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結構生成語法的奠基人,深刻影響了語言學、哲學、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同時也是當代西方知識分子反對霸權主義的泰鬥性人物,撰寫了大量政論文章和著作,每當國際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動時,西方知識分子常常“仰望喬姆斯基”,而他也屢屢在這些時刻做出標誌性發言。“9· 11”後喬姆斯基接受了幾乎世界所有著名媒體的專訪,而他在大學的演講也吸引了數百米的領票隊伍。
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美國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的早期著作是出版於1914年的《語言研究導論》,立足於心理學來闡釋語言。1933年他的最有影響的著作《語言論》出版。這時,他已從構造心理學轉到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在該書中提出了美國結構語言學派研究語言的基本原則和描寫語言結構的總框架,如區分粘附形式和自由形式、關於直接成分的分析、配列學說等等。他的語言觀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對大多數美國語言學家的態度和看法起著支配作用,壹大批語言學家聚集在布龍菲爾德語言學的大旗之下,形成了壹個布龍菲爾德學派。在美國語言學史裏,有人把1933--1950年稱為布龍菲爾德世紀,可見布龍菲爾德在美國語言學界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響。布龍菲爾德還致力於理論的應用,特別是外語教學。20世紀20年代初,他編寫了壹套英語教科書和德語初級教科書。二戰期間,編寫了《外語實地調查簡明指南》。1945年,他為美國國防部編的《俄英詞典》寫了俄語語法簡介。布龍菲爾德是美國語言學會的發起人,曾任主席職位。此外他也是美國其他壹些著名學會的會員,還擔任過國際語言學家常設委員會的委員,曾經是國際語音協會和丹麥皇家科學院的會員。
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美國語言學家。弗斯(J· R·Firth)是英國的第壹位語言學家。他接受了“語言環境”的思想並發展成語言研究中的“系統”思想。“系統”思想後來成為英國語言學的壹個主要特征。
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結構主義的開創者之壹。他被後人稱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結構主義的鼻祖。《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是索緒爾的代表性著作,集中體現了他的基本語言學思想,對二十世紀的現代語言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由於其研究視角和方法論所具有的壹般性和深刻性,書中的思想成為二十世紀重要的哲學流派結構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