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含也的文言文

含也的文言文

1. 含或的古文句子

(1) (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囗(象城形),從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衛國。本義:國家。用本義時讀 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 或,有也。——《小爾雅·廣言》 或躍在淵。——《易·乾》 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或群或友。——《詩·小雅·吉日》 庶或餉之。——《禮記·祭義》 或賜二小人酒。——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或說處殺虎斬蛟。——《世說新語·自新》 或立或臥。——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飲或博。

(2) 又如:或人(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時(有時);或壹,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壹天)

(3) 用作虛詞 或盡粟壹石。——唐· 韓愈《雜說》 君實或見恕。——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跌下懸崖或峭壁

(4) 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如:或若(假使,倘或)

(5)“或”門: 所有輸入為低時,才會有低的輸出。 輸入 輸出

2. 帶“所”的古文

〈名〉 1. (形聲。

從斤,戶聲。斤,斧子。

( hǔ)本義:伐木聲) 2. “所”假借為“處”。處所;地方 [place] 有截其所。

——《詩·商頌·殷武》 不可不為擇所而後錯之。——《荀子·王霸》 必於無人之所。

——《呂氏春秋·達郁》 僻遠悠閑之所。——《呂氏春秋·謹聽》 不如早為之所。

——《左傳·隱公元年》 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縛牢甚。——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聊齋誌異·促織》 汝生於浙而葬於斯,離吾鄉七百余裏矣,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哨所;寓所;診所;交易所;看守所;托兒所;招待所; 收容所;診療所;觀察所;指揮所;各得其所 3. 道理;方法 [reason]。

如:所以然(所以如此。指原因或道理);所詮(佛教語。

所解的義理) 4. 地方 [place] 雖眾,無所用之。——《左傳·僖公四年》 5. 進行科學研究的機構 [institute]。

如:物理所;農民問題研究所。又指機關或其他機構的名稱。

如:派出所;招待所;指揮所 6. 著落;結果 [result] 勤而無所,必有悖心。——《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

——清· 黃宗羲《原君》 〈助〉 1. 表示結構 [used before a verb or a V-C construction together with 被 or 為 to indicate the passive voice] 2. 與後面的動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結構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

——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矣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聞所未聞;各盡所能 3. 用在作主謂結構的謂詞前,相當於“之”、“的” 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納職焉。

——《史記》 4. 用作賓語提前的標誌,多與“唯”字配合使用,相當於“是” 臣唯命所試。——《列子》 5. 與“為”呼應,構成“為…所…”句式,表示被動。

其後楚目以削,數十年,竟為 秦所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

——《資治通鑒》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宋· 蘇洵《六國論》 又如:為好奇心所驅使;為實踐所證明 6. 與介詞“從”“由”“自”結合,組成所字結構,表示與動作有關的地方、原因、對象等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呂氏春秋·察今》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遺所由使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

——《聊齋誌異·促織》 7. 和介詞“以”組成“所以”這壹短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與具體語言環境,有不同的意思 盞之所以距子者,吾不言。(用什麽方法)——《墨子·公輸》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

——《呂氏春秋·察今》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三國誌·諸葛亮傳》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 〈量〉 1. 用於地點、位置,相當於“處”。

如:有房兩所 2. 用於山、島等物,相當於“座” 百濟國西南海中有大島十五所。——《括地誌》 3. 用於建築物 離宮別館三十六所。

——班固《西都賦》 〈副〉 1. 尚,還 [yet] 江陵去 揚州,三千三百裏。已行壹千三,所有二千在。

——《樂府詩集》 2. 大約 [about]。用在數量詞後面,表示大概的數目 父去裏所,復還。

——《史記·留侯世家》 從弟子女十人所。——《史記·滑稽列傳》 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後。

——《西門豹治鄴》 〈代〉 1. 這,此 [this]。如:所事(此事);所以然(指“那個東西”。

因不便明言,用“所以然”隱語代指) 2. 表示疑問,相當於“何”、“什麽” [what] 問帝崩所病,立者誰子,年幾歲。——《漢書》 1. 若,如果 [if]。

如:所不(誓詞。假使不) 〈形〉 1. 壹切,所有 [all]。

如:所事(亦作“所是”。凡事,事事);所有品(所占有的東西);所是(所有) 2. 宜,適宜的,為其所需的 [fit]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系辭下》 3. 許多的,多種的 [various] 收拾得所事兒溫柔,妝點得諸余裏顆恰。——《南呂·壹枝花》 4. 可以的 [permissible] 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史記》 「所以」 ⑴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

的方法""是用來。

的"等。

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⑵表示原因。相當於“。

的原因(緣故)”。

例: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②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③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④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所謂」所說的。例:⑴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⑵此所謂戰勝於朝廷。⑶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⑷漢高祖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所在」 ⑴到處。

例: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處,處所。

例:①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

③宮闕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3. 含“所”字的古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選自《孟子·告子下》

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膠鬲(gé)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áo)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fú)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4. 文言文中“也”的用法有哪些

-- 虛詞“也”的用法

1.同現代漢語“也”。例:①那老兒也都相見了。②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呂安插。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例:①虎見之,龐然大物也。②河南樂羊子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童寄者,郴州蕘牧兒也。④曹公,豺虎也。⑤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①以為且噬己也,甚恐。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③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驚,宮車過也。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這謂也。

4.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例:①余聞之也久。②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③其聞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說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例:①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②縛者曷為者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例:①子子孫孫無窮匱也。②茍政猛於虎也!③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7.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例: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例: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9.復合結構的用法

(1)“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⑴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⑵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⑶豈獨伶人也哉!

(2)“也者”:⑴語氣助連用,起說明或解釋作用。例:是鞭蕖也者,無壹時壹刻不適耳目之觀,無壹物壹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反問。例: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也與”: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帶有反詰之意。例:唯求則非邦也與?

(4)“也麽哥”:句尾助詞連用,無實義。例:枉將他氣殺也麽哥。

(5)“也已矣”:罷了。例: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5. 也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妳可以查百度百科、百度詞典,建議妳買本《古漢語常用字詞典》(其實我覺得到了高三把復習資料上的字詞意思記牢就足夠用了。因為我現在就是這樣復習的^^)

助詞

表示判斷語氣

①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也)

②河南樂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者……也)

③童寄者,郴州蕘牧兒也。

④曹公,豺虎也。

⑤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⑦旋見壹白酋…英將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⑧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啊”、“呀”)

①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⑥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表示疑問語氣(“呢”、“嗎”)

①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②縛者曷為者也?

③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

④安陵君不聽寡人言,何也?(《戰國策·魏策》)

表示反詰語氣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表示祈使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②苛政猛於虎也!

③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④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表示語氣停頓

①余聞之久也。

②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

③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④是說也,人常疑之。

⑤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用在前半句的末了或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對後半句有強調作用)

⑥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⑦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副詞

①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秦觀《虞美人》)

②不能片時藏匣裏,皆出園中也自隨。

①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蘇軾《水龍吟》)

搭配

(也已)助詞

①表肯定: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②表限止,譯為“罷了”:此亦妄人也已。(《孟子·離婁下》)

(也邪)助詞,主要表疑問語氣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唐·韓愈《祭十二郎文》)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⑴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⑵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⑶豈獨伶人也哉!

(也者)

⑴語氣助連用,起說明或解釋作用。

是芙蕖也者,無壹時壹刻不適耳目之觀,無壹物壹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問。例: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與)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帶有反詰之意。

唯求則非邦也與?

(也麽哥)句尾助詞連用,無實義。

枉將他氣殺也麽哥。

(也已矣)罷了。

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也夫)語氣助詞,表感嘆。

還有“也乎”、“也乎哉”。

我整合了百度百科、百度詞典,《古漢語常用字詞典》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