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 形聲字.本義是往,至.舊時指女子出嫁.如《孔子家語·本命》:“女年十五許,有適人之道.”再如《孔雀東南飛》:“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已適”指已嫁出,“重適”則指改嫁.歸 形聲兼會意字,本義為女子出嫁.如:“秦伯歸五女.”至於女子出嫁何謂為“歸”,孔穎達《疏》有雲:“女人……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意指女子出嫁至夫家猶如回家.此詞在高中教材中出現過,明代歸有光之《項脊軒誌》有雲:“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出閣 閣,闈閣.古時稱公主出嫁.元稹《七女封公主制》:“雖稂華可尚,出閣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後為女子出嫁的通稱.。
2. 古人結婚都要說什麽誓言
1.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決。
2.弱水三千情獨鐘,繁花碧落生死***。
3.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壹瓢飲。
4.我們對月起誓,永不相負。任憑世事百轉千折,不改初衷 。
5.普天之下,萬物如塵,唯汝是吾心頭之珠。滲吾之骨,融吾之血,割舍不得!
6.縱若天下傾歌,亦不及妳我攜手。
7.從今之後,汝喜為吾喜,汝悲為吾悲,盡吾之所能,求汝展眉歡
8.世間俗物皆不留,妳我生死到白頭
9.獨愛世間三物。晝之日,夜之月,汝之永恒。
10.給妳傾城的溫柔,戀我半世的流離。
11.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
12.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13.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征夫懷遠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握手壹長嘆,淚為生別滋。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漢詩《結發為夫妻》
14.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
15.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
16.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17.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三五七言》
18.有美人兮,見之不忘,壹日不見兮,思之如狂。-佚名《鳳求凰琴歌》
19.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李白《三五七言》
20.壹生壹代壹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21.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怨情 李白
22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蔔操作數 (宋)李之儀
相關閱讀:古代結婚契約上的誓詞
3. 古時婚禮對四句
中式婚禮壹定要知道的婚嫁六禮
舊時結婚儀禮,從古代“六禮”(壹納采、二問名、三納吉、四納征、五請期、六迎親)演變而來。
提親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經媒人撮合,認為門當戶對,互換“庚貼”(年齡、生辰八字)壓於竈君神像前凈茶杯底,以測神意。如三日內家中無碗盞敲碎、飯菜餿氣、家人吵嘴、貓狗不安等“異常”情況,則請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無相尅。舊時有人迷信所謂六年大沖、三年小沖;男婚年齡逢雙,女子十九不嫁;謂雞狗(雞犬不和)、龍虎(龍虎相鬥)、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難相配,待認為周全後始議親。
定親
定親前議親,議親始議“小禮”,在買賣婚姻年代均討價還價。壹般“四洋紅”或“六洋紅”(綢緞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兩只、金耳環壹副;聘禮,小禮三十六,中禮六十四,大禮壹百廿(銀圓);食品,個數“六十四”,即包頭64對、油包64只、麻餅64只等,尚有老酒2擔至8擔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稱。定親後,男方將上述禮品用杠箱擡到女方。女方回禮多為金團、油包及閨女自做的繡品。定親憑證,男方送“過書”,俗稱“紅綠書紙”(紙張兩層外紅內綠),女方送“回貼”認可,俗稱“文定”。故舊時夫妻吵嘴,妻子常說我是有“紅綠書紙”的,以此抑制丈夫。繼“文定”後擇吉迎娶,由擇日店揀“好日”的日子。親友送禮,婚禮多是現金,或喜幛、喜軸,並書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禮多為繡花或綢緞被面、被頭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早生貴子”意。
舊時有媒人首次進門不能喝茶的習俗,謂“媒不飲茶”,說喝了茶要沖淡婚事。又稱媒人為“媒百櫥”,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謝媒酒”,但婚後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調解責任。
成親
請吃酒 迎親日子叫“好日”。俗諺“請吃酒,挜拜生”,好日前新郎拿著紅紙“
4. 古代夫妻間怎麽稱呼.又怎麽說話哩
丈夫的稱呼 倍倍爾在《婦女與社會主義》壹書中談到古代雅典婦女時說:“對丈夫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稱‘老爺’;她是丈夫的仆役。
丈夫可以把她當作奴隸出售。 可見古希臘的男人的職責也在於管教女人,而且還管得極有尊嚴。
都叫“老爺”啊!名正則言順,看來不僅我們中國人懂這個道理啊! 再來看看國人對丈夫的稱呼吧。看看我們聰明的老祖先是如何正名的,以及這個“名稱”是如何流變的。
1良人 古時叫丈夫“良人”,好聽吧!從中我們不難看到古代丈夫們光輝高大的形象,估計那時的男人們是說有 *** ,泡小蜜的吧。 古詩裏就有“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持戟明光裏”。
“良人”壹詞顯示不出男女性別,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良人”;丈夫稱自己的妻子亦為“良人”;從這兒可以看出當時男女地位大抵還是比較平等的,但這種不加區別也給夫妻間稱呼帶來很多不便。 2郎 所以再後來就根據“說文解字”,在“良”字音義上加以區別;在“良”右邊加“阝”,變成“郎”;在“良”左邊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了李白 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義山詩有“劉郎已恨蓬山遠,又隔蓬山壹萬叢”,花間詞中有“問郎花好儂顏好” 。“郎”多親切的稱呼阿! 3 郎君 但單音節詞似乎太甜膩了,大約除了個別那時的“小甜甜”,如鄭袖,鉤弋之流,眾多良家婦女們在人前還是羞於叫出口(哎,偶們的mm和那些生猛的夷女就是不可同日而語啊)。
於是就在前頭或尾後加壹個字變雙音詞,即“郎”字後面加壹個“君”字;在“娘”字後面加壹個“子”字,成了表示親昵的“郎君”,“娘子”。(註:起先,“娘子”壹詞僅用青春妙齡的少女。
大約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稱呼。)妻子稱丈夫為“郎君”,是對丈夫的雅稱(讓人想起金庸筆下的“金色郎君”,呵呵。
) 丈夫稱妻子為“娘子”,是對妻子的愛稱。
4 官人 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時代。在夫妻間的稱呼上,也是稱謂較多的朝代。
宮延中,出現了“官家”壹詞;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這壹稱謂。有的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
至今,民間仍對新婚夫妻戲稱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 西門大官人。
從這個稱呼也可看出隨著宋代理學的興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壹個新臺階啊。官當人是管人嘛,那家裏的官人當然就是管家裏的老婆了哦。
5 老爺 老爺, 僅限於官宦人家對老公的稱呼。其在家中的尊貴地位不言而喻。
6外人,外子 在宋代,妻子也有稱自己的丈夫 “外人”的,再文雅點的就叫稱做外子”,丈夫則稱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還稱“內人”。在別人面前,對妻子的謙稱還有“賤內”、“家內”;這都是那時的小資和偽小資們最喜歡喜歡的叫法了。
潘金蓮mm稱西門慶gg壹定是甜甜的壹聲“偶官人”:但李易安mm稱照明城gg(不好意思,應是趙明誠gg)則壹定是“外子”。 7 相公 看過京劇,越劇,黃梅戲的話,妳壹定會對裏面不時就有的,拉長了聲音的壹聲嬌呼“相――公――”,印象深刻。
也可見這個稱呼古時之流行。這比 “官人”又進了壹步,已經不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
若不是怕犯皇上大人的諱,眾老婆們最後怕是要叫“皇公”了的哦!男人的家庭地位由此達到極盛。 然而泰極否來,近代以來,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愈演愈烈。
男人的地位也是每況愈下,從對丈夫的稱呼中也可明顯看出。 8,先生 “先生”, 近代以來,也稱“丈夫”為先生 .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
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這兩重意思已不多用。
而其最基本的含義似乎還是“老師”。《辭海》“先生”目下載:“《禮記·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
’也引申為對年長有德業者的敬稱。有時,也泛用為對人的敬稱。”
由此可見,這壹稱謂,除指某些特定身份,如丈夫等對象之外,是隱含著職業、年齡方面的因素的。換言之,所謂先生,主要指有壹定學識而又年庚較高的人。
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帶有仰慕尊崇的意思。從中尤可見男性的尊嚴。
至今在海外華人中和港臺地區還在廣泛使用。 9 愛人 “愛人“ 這壹稱謂最早見於新文學作品之中。
上世紀20年代初郭沫若寫的詩劇《湘累》中,就有“九嶷山的白雲喲,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喲,有汐有潮。 我的愛人喲,妳什麽時候回來喲。
“在小說中、情書中,更是多見。但那時沒有被廣泛地用於對妻子或丈夫的稱呼。
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區壹些受新文化運動熏陶的知識分子開始用“愛人”這壹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裏的”、“做飯的”等有歧視色彩的稱謂;而解放前在國統區使用的 “先生”、“太太”、“小姐”,又顯出“資產階級”的色彩。
於是“愛人”便被廣泛地使用起來。 但是,海外華人拒絕使用“愛人”稱謂。
壹位朋友說,他去英國留學,每當他說起自己的妻子時,使用國內的稱呼“我愛人”,使得人家以為他在談論“情人”. 因其直譯lover就是“情人”的意思。 而且在日語中 漢字“愛人”也是指“情人“. 愛人,愛人,愛時披在肩、不愛丟壹邊。
呵呵。
所以現在。
5. 古代娶媳婦怎麽叫
娶媳婦在古代又叫成親和結婚。
《禮記·哀公問》:“公曰:‘敢問何謂成親?’ 孔子 對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是使其親為君子也,是為成其親之名也已。’”
《宣和遺事》後集:“遂將奴奴嫁與他,今成親六日矣。”《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教他做官勤慎公廉,念妳年長未娶,已聘劉都堂之女,不日送至任所成親。” 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壹卷:“便要成親,且待小祥之後再議。媒人回話,興哥見他說得正理,也不相強。”《東周列國誌》第九回:“魯侯引文姜到國成親。”沈從文 《貴生》:“回到舅舅病床邊時,就說他想成親了。”[1]
古人稱子女為“息”,子婦故稱“息婦”,後寫為“媳婦”,僅指“兒子的妻子”,中國所有地區保留古意,“媳婦”的含義是兒子的妻子。(詳見《康熙字典》) 媳婦(普通話xí fù):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自己兒子的妻子的稱呼。 兒子的妻子卻有多種稱呼:媳婦,兒媳,半女,新婦等等。
1.兒子的妻子。 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凡娶媳婦,先起草帖子,兩家允許,然後起細帖子。”《元史·後妃傳二·裕宗後伯蘭也怯赤》:“後性孝謹,善事中宮, 世祖 每稱之為賢德媳婦。” 巴金《寒夜》六:“我十八歲嫁到妳 汪 家來,三十幾年了,我當初做媳婦,,哪裏是這個樣子?”
2.妻子。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折:“剛壹味胡支對,則向妳媳婦根前受制。”《紅樓夢》第十九回:“等我明兒說了給妳作媳婦,好不好?” 老舍《柳家大院》:“ 小王 娶了媳婦,比他小著十歲。”
3.泛指已婚女子。《紅樓夢》第六九回:“正值 賈母 和園中姊妹們說笑解悶,忽見 鳳姐 帶了壹個標致小媳婦進來。” 蕭紅《生死場》十二:“村裏的姑娘都跑空了!年青的媳婦也是壹樣。”
4.指仆婦。《儒林外史》第三回:“丫環和媳婦壹齊都說道:‘怎麽不是?豈但這個東西是,連我們這些人和這房子都是妳老太太家的。’”《紅樓夢》第三壹回:“果見 史湘雲 帶領了眾丫鬟媳婦,走進院來。”
5.已婚婦女的謙稱。《京本通俗小說·西山壹窟鬼》:“婆子道:‘老媳婦犬馬之年七十有五,教授青春多少?’”《古今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二人大驚,問:‘婆婆如何得知?’婆子道:‘媳婦見 鄭夫人 說。’”《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牙婆道:‘老媳婦到有個外甥在身邊,三十歲了。’”[3]
6. 怎麽描寫古代大婚
2011-9-8 00:44精彩回答中國古代的婚慶禮儀,大體有六項,故稱“六禮”。
據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歲,定婚姻之時,親迎於戶。六禮之儀始備。”
可見,“六禮”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漢以後,六禮逐漸形成定制。
所謂“六禮”者,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所謂納采,就是說采擇之意,即男子選擇妻子。
男方欲擇某家之女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試探女家之意。倘女家同意,則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擇之禮。
納采的禮物,因人而異,因時代而異。“周制,婚禮下達,納采用雁。”
(唐`杜佑〈〈通典 禮典〉〉。可見周代的納采禮是用雁的,也稱“奠雁”。
之所以要用雁作為納采之禮物,是因為“雁飛成行,止則成例。”胡培翚《儀禮正義》雲:"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
又取飛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納采用雁,為的是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
納采也有用羊者。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黨。
在古代,納采還有壹套繁瑣的儀式。杜佑在〈〈通典〉〉中記載了周代納采情況“主人筵於戶西,西上,右幾。
使者玄端至,儐者出,請事。曰:吾子有惠,貺室某也。
某有先人之禮,使某請納采。女父對雲: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辭。
主人如賓服,迎於門外,再拜。賓不答拜,揖入。
賓升西階,當阿東面。使者致命曰:敢納采。
主人阼階上,北面再拜。授於楹間,南面。
賓降出,主人降,授老雁。又執雁,請問名,如初禮。
曰:某既受命,將加諸蔔,敢請女為誰氏?對曰:吾子有命,且以備數而擇之,某不敢辭,曰某氏。儐者出,請醴賓者曰:子為事故至於某室, 某有先人之禮,請醴仆者。
賓對曰:某既得將事矣,敢辭。儐者曰:先人之禮,敢固以請。
賓曰:某辭不得命,敢不從。禮畢,出,主人送於門外,再拜。”
也就是說兩家人是要有幾番客套的。問名:納采儀式結束後,使者退而復返,向女方的父母問女兒之名,從納采的儀式記載來看,納采和問名當是同壹時間進行的。
既然使人來呈納采之禮,男家當然早已知道女方之名,此時再問,所謂問名其實是問女方的生辰是於何年、何月、何日、何時,以備問蔔,也便是“納吉”,後來的人也稱為“合八字”。納吉:中國古代婚姻大事,均要通過占蔔,即所謂“納吉”。
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天神之光”以占蔔而問天意是中國古代男女之間婚姻能否成就的又壹決定性因素。古代在納采之時,使者要返回去再次“問名”,以備占蔔。
後來是男方先把生辰八字寫在“庚貼”上托媒妁送到女家,媒妁再把女方的年庚八字帶回男家,雙方均請“先生”看看年庚八字是否匹配。倘八字匹配,婚事便可初步定下來了。
我國古代是以幹支紀年、紀時的,天幹、地支相配組成的六十組名目極其順序分別指代壹定的年、月、日、時,分別由四組幹支指代,***有八個字,就是所謂的“生辰八字”。男女雙方在合八字時所寫的“庚貼”是有壹定格式的,大體如下:男某某乾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時建生女某某坤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提某時瑞生“庚貼”所書“八字”,須為偶數。
倘出現奇數,則須增減壹個不很要緊的字而湊成偶數。“八字”收到後,男女雙方要先將其供於祖先牌位前,如在三日之內家宅平安(既無吵架、生事、失火、打碎物品、失盜等時間發生),則可請先生“批看八字”了。
在批“八字”之時,除看年庚八字外,還須參照雙方屬相及陰陽五行等。這其中各項之間是絕對不能相克的,如有壹項相克則婚姻之事只好作罷。
如果八字完全匹配,則婚事基本上就初步定下來了。當然,男方在形式上是要再派媒妁通知壹下女家的。
納征:又稱納幣,即民間俗稱的“過大禮”、“下彩禮”、“下財禮”。“征”有“成”的意思。
即“過大禮”之後,兩家的婚姻就算成立,某種意義上講類似與今天的訂婚,不同的地方是古時候是以“過禮”為先提條件的。只有此項儀式後男家方可娶女家過來。
納征是中國古代婚姻習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壹個環節,即便是“貴為天子”的帝王亦不能免。“納征”現象的存在,大概就是後人稱中國古代婚姻為買賣婚姻的緣起罷。
用於納征的物品因地域、時代、地位、貧富各有差異。古代按《儀禮 士婚禮》記載納征要以玄 、束帛、儷皮(成雙的鹿皮)為禮品。
後世富足者金銀玉玩、鳥獸酒食、衣服家具均是納征的物品。帝王娶皇後納征則須另加玉圭及束帛。
誠然,壹般尋常百姓人家自然是辦不起許多金銀作為納征物品的,故《大唐律》明確規定“聘財無多少之限”。古代民間“過大禮(納征)”壹般情況下的物品是:金花(簪)壹對、金環(鐲)壹對、金戒指(壹金壹銅)壹對、豚肉、喜酒、羊、喜糕、紅綢二尺四寸,烏紗綢七尺、紅蠟四對、爆竹、禮香各兩把、耳飾壹對、姜花、禮餅各若幹。
男方要擇定吉日,鼓樂吹奏,將庚貼用紅綢系好,連同禮單將禮品送到女家。媒妁則引導男方家長親戚同到女家,女家要對來的客人盛情款待。
女家接受聘禮後,要取出其中的壹部分聘禮,另外再加上十二種禮物,送還男家作為答禮。聘禮無論多少,均要有吉祥的寓意。
7. 古代嫁人有哪些說法
適 ,舊時指女子出嫁。如《孔子家語·本命》:“女年十五許,有適人之道。”再如《孔雀東南飛》:“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已適”指已嫁出,“重適”則指改嫁。
歸 , 本義為女子出嫁。如:“秦伯歸五女。”至於女子出嫁何謂為“歸”,孔穎達《疏》有雲:“女人……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意指女子出嫁至夫家猶如回家。明代歸有光之《項脊軒誌》有雲:“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
出閣 ,古時稱公主出嫁。元稹《七女封公主制》:“雖稂華可尚,出閣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後為女子出嫁的通稱。
婚禮屬五禮中的嘉禮, 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傳統大禮。古語雲:“ 昏禮者, 將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廟, 而下以繼後世也, 故君子重之;昏禮者, 禮之本也”。這就是說, 婚禮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 而是合二姓之好的家族大事。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是傳統婚姻的首要要求,古人講究明媒正娶, 媒人( 媒妁)是中國傳統婚禮中壹個不可缺少的要件。媒妁奔走於前, 父母批準於後, 這是婚姻必須的也是最根本兩個的兩個要素, 缺少任何壹個婚姻都不能成立
三書六禮”三書即,壹。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二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征(過大禮)時用。三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六禮即,壹納采: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媒,謂之納采,今稱“提親”。二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時辰,以1、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三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謂之納吉,今稱“過文定”或“小定”。四納征: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謂納征,今稱“過大禮”。五請期:由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謂之請期,又稱“乞日”,今稱“擇日”。六親迎: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謂之親迎。上述程序是士大夫這壹階層的貴族規定, 至於天子、諸侯、大夫的禮儀則因級別的不同而更加隆重,壹般的庶民則往往粗陋簡單。
結婚年齡是古代婚禮裏必須要考慮的,古語雲:“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女子十五不嫁,其父母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