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民國地名
鄂爾多斯,盟名伊克盟。蒙古謂大曰伊克,廟為昭,伊克昭之名,為因青吉斯汗圓寢得名。”明為蒙古族鄂爾多斯部遊牧地。15世紀達延汗統壹蒙古各部,置鄂爾多斯萬戶。境為統轄右翼三萬戶濟農駐所。清順治六年(1649年)封達延後裔額_臣為多羅郡王,鄂爾多斯部自成壹盟,下轄鄂爾多斯左、右翼前中後等六旗。會盟於伊克昭,治郡王旗衙署。直屬理藩院。後盟長由各旗紮薩克輪任,治所隨遷。乾隆元年(1736年)析烏審旗東邊地增置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稱紮薩克旗。七旗外,還有隨成吉思汗陵寢500戶達爾扈特部落,直接受濟農(後改盟長)節制。疆域北至黃河故道(今烏加河),南抵明長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至乾隆年後始放長城北沿界牌地,至清末大部成墾區。黃河兩岸墾區歸包頭設立烏伊盟墾務局(後稱西盟墾務局)管轄,南邊分別屬晉、陜邊境縣,中部墾區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增置東勝理事通判廳,屬山西歸綏道。民國初年蒙古旗從清制,改屬蒙藏委員會。1914年設綏遠特別行政區,東勝廳改設治局,後改縣。1925年將黃河故道大部劃給臨河設治局。1928年綏遠改省。1933年由綏境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管轄。1937年蒙政會由百靈廟移治境內新街。1939年在東勝城置綏遠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廢除舊制,成立伊克昭盟自治政務委員會,隸綏遠省。初治新街,1950年春移治東勝城。同年伊克昭盟政務委員會改為伊克昭盟自治政府。1952年兩直屬區劃入紮薩克旗。1954年撤銷綏遠省,設伊克昭盟,屬內蒙古自治區。1958年增置海勃灣市,郡王旗與紮薩克旗合並置伊金霍洛旗。1976年海勃灣市並入烏海市。1980年析鄂托克旗南部分置鄂托克前旗。1983年東勝縣改為市。2001年伊克昭盟和縣級東勝市撤銷,改設地級鄂爾多斯市;原縣級東勝市改置東勝區;原伊克昭盟所屬行政區域劃入。處內蒙古高原西南部,境內有庫其布沙漠和毛烏素沙漠。黃河從西、北、東三面流過。屬中溫帶幹旱-半幹旱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