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造字方法來講,“然”是壹個形聲字。字的上面部分是聲旁,讀作“yàn”;形旁是“灬”(即“火”)。它的本義是“引火點著”,所以《說文解字》將“然”字解釋為“燒也”。如:以須爐火然之也。(《墨子·備穴》)
後來“然”引申出其他意義了,人們就造了“燃”字來表示它的本義,以示區別。在文言文中,“然”字常常有如下意義:
①用於形容詞詞尾,可以譯作“……的樣子”,如:
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②用作指示代詞,可譯為“這樣,那樣”,如: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黃生借書說》)
③表示“是的,對的”之意,可用作形容詞:
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如果是動詞,則翻譯為“認為……是對的”,如:
沛公然其計,從之。(《高祖世家》)
有時候也可以用“然”來表示肯定的回答:
然,有是言也。《論語·陽貨》
④“然”用作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然而”,如:
然足下蔔之鬼乎!(《陳涉世家》)
在文言文閱讀中,經常會遇到兩個含有“然”字的短語:“然則”和“然後”。“然則”的意思是“(既然)這樣,那麽……”,如:
然則何時而樂耶?《嶽陽樓記》
“然後”意思是“這樣以後”,與現在的副詞“然後”不同,如: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然則”和“然後”的相同之處是:在肯定上文的同時,引出下文。
在現代漢語中,“然”字繼承了上述大多數用法,如:
①不以為然(然,對)
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這樣)
③飄飄然(然,……的樣子)
④事情雖小,然不可輕視(然,然而)
2. 初中文言文裏“而”字的用法有哪些而: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①壹絲而累,以至於寸.②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③蓋壹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④朝而往,暮而歸.⑤掩口胡盧而笑.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④秦師輕而無禮.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聞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④滅滑而還.⑹通“如”:好像,如同.例:軍驚而壞都舍.⑺通“爾”,妳,妳的.例:①而翁歸.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於茲.(而已)罷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而後」才,方才.例: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③三月而後成.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誌.⑤假諸人而後見也.「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壹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③通“也”,《莊子·天道》:“動而持,發也機;察而省……”也與而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義解.(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14頁)。
3. 古文中 表示妳的字爾汝 補充: 而 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妳、妳的、妳們、妳們的。” 例: 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妳怎麽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妳”,作主語。 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妳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妳”,作主語。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妳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於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後,作“誨”的賓語。代替“仲由”,譯為“妳”。 10、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妳是個被雇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麽會富貴呢?“若”用於句首,用來稱代陳涉。相當於“妳”。 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陸遊《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妳的父親。句中的“乃”就是代詞,“妳的”。 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妳爹爹回來時,壹定會跟妳算賬的。“而”便是代詞“妳”。
采納哦
4. 文言文中表達“這”的字壹般來說,“是”、“之”、“此”、“斯”、“茲”表示近指,意思是“這”。例如:
①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逍遙遊》)
②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張釋之列傳》)
③ 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④ 此車壹人殿之,可以集事。(《鞍之戰》)
⑤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上書諫吳五》)
⑥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寡人之於國也》)
⑦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
⑧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禮記?檀弓下》)
⑨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文選?登樓賦》)
⑩ 茲可謂壹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也。(《文選?封燕然山銘》)
“是”、“之”、“此”、“斯”、“茲”作定語的時候,可譯為“這”,並附上相應的量詞,如例①③④⑦⑨;作主語的時候,可譯為“這”,如例②的第二個“是”,例⑤⑩;作賓語或補語的時候,可以譯為“這樣”,或“這種情況”,“這種地步”等,如例②的第壹個“是”,例⑥⑧。
5. 文言文中表達“這”的意思的字有哪些文言文中表達”這“的意思的字有
“是”,“此”,“斯”,“之”,”然“,”焉“
如:
1.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上書諫吳五》
2. 湯之問棘也是已。《逍遙遊》
3. 聞之,欣然規往。《桃花源記》
4.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遙遊》
5.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6.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寡人之於國也》
7. 天將降大難於斯人也。《論語?雍也》
8.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賣油翁》
6. 誰知道怎樣辨別文言文中的“而”字是表修飾還是其他用法而有4個意思:1 並列 2 修飾 3 承接 4 轉折“而”字用法黑質而白章表前後並列關系得而臘之以為餌表前後承接關系哀而生之乎表前後並列關系而鄉鄰之生日蹙表前後承接關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表前對後的修飾關系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表前對後的轉折關系嘩然而駭者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系恂恂而起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系弛然而臥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系視其缶,而吾蛇尚存表示承接關系時而獻焉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系退而甘食表示承接關系熙熙而樂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系聞而愈悲表示承接關系。
7.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復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裏可以是實詞,在另壹個句子裏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幾個. 下面我把首選的古漢語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壹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壹並打給妳. 而 壹、ér 壹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妳(的)”、“妳們(的)”.例如:《項脊軒誌》:“某所,而母立於茲.” 三連詞.⒈表示並列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系,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關系,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⒊表示遞進關系,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壹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⒋表示修飾關系,前項修飾後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轉折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設關系,常連接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古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如蠆.”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壹官,行比壹鄉,德合壹君,而徵壹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參考文獻:《辭源》《中學文言文索引詞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0條評論。
其他回答 ***2條回答評論 ┆ 舉報 紅紅[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義”中的“而”表並列.從語法角度看,“而”連接前後兩個動賓結構“舍生”“取義”,無輕重之分,更無遞進,轉折關系.“舍生而取義”解釋為舍棄生命選擇道義. 下面是“而”用法總結!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2) 壹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耶? (3)連詞 並列關系,壹般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吾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遊之樂也. ⑧表比喻,譯為“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 本文***用25個“而”字,表示前後詞句並列、承接、修飾、轉折等關系,想壹想下列語句中“而”字的用法,體會它們各自語氣的輕重,探究“而”輕重音朗讀的規律. (1)、太守與客來飲於此……而年又最高(遞進、重讀) (2)、若夫……巖穴暝 (承接、輕讀) (3)、朝而往,暮而歸 (修飾、輕讀) (4)、溪深而魚肥 (並列、輕讀) (5)、禽鳥……而不知人之樂 (轉折、重讀) 小結:凡是表轉折或遞進意味,都需重讀,凡連接詞與詞,有調節作用的則應輕讀.學生齊讀,體會“也”和“而”的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