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義不同
“本末倒置”是指把主次的位置顛倒了;“舍本逐末”指丟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舍本逐末壹詞偏重於這種錯誤行為的過程本身,而本末倒置偏重於其結果。
2、詞源不同
古以農耕為本,工商為末,謂舍棄農耕,從事工商,拋棄根本,追求枝節為舍本逐末。
本末倒置出自《禮記.大學》,《禮記.大學》裏有壹句話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在說明做壹件事情,掌握本末終始、先後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為壹般人往往會有誤本為末、倒末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說法。
3、成語用法不同
舍本逐末語法為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示例:趙匡胤是壹個十分開明的君主,不舍本逐末,關照農民與農業,很少顧及自己。
本末倒置語法為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示例:做任何工作;都有個輕重緩急;且不可~;不分主次。
擴展資料:
本末倒置成語出處:
較早的書證是宋代大儒朱熹寫給他的朋友呂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獻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語,信中談的就是先後次序顛倒的事情。
另外壹位宋代大儒陸九淵在《與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聞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則所謂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說事情都有本有末,沒聽過根本壯盛而枝節末端不茂盛的事。陸九淵的話更明白的表現出本末倒置的意思。
清代王昶所寫的《新修州學之記》說到:“當奉教化,宣之於民,……然非知治之審,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說為政者若不知宣揚教化於民,則常會本末倒置,失掉了應有的判斷。
從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語。
舍本逐末成語出處:
1、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誌,無有居心。”
2、《漢書·食貨誌下》:“鑄錢采銅,壹歲十萬人不耕……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3、《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後漢書·臧宮傳》:“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4.文言文《趙威後問齊使》:“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舍本逐末”這條成語,意思是說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註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中國古代以耕讀為國家之本,工商為末,所以“舍本逐末”就是放棄耕讀,從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為舍本逐末。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