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靈魂的佛學詞典

靈魂的佛學詞典

蓋承認靈魂存在,為許多宗教、哲學、社會學所主張,論及其特質、本源、究極,則有極大之分也。有主張其與精神或心意等同義者,如靈魂生活(soul-life)壹語,殆與精神生活、心意生活等義無有分別。而主張靈魂說(Soul Theory)者,若自其所說之身、心關系而言,則立足於二元論;若自精神之體、用關系而言,則立足於實體論。近世哲學出現現象論、現實論、唯物論等學說,則大抵反對宗教靈魂存在而否定其為實有。  佛教本不說靈肉二元觀、靈魂不滅論等。因釋尊對靈魂與肉體之同異並不予以作答(即無記),亦即否定靈魂與肉體可截然劃分為二之想法。佛教系由實踐之主體而重視心的存在;此壹存在論,系徹底立於心、物二者相關之立場,並不視壹方為不滅之實體,另壹方為生滅之假相,而認為心、物二者皆空,無自性可得。而當輪回轉生之說被佛教采納後,有關輪回主體之問題卻引起佛教史上之重大論爭,如南北朝時之‘神滅不滅論爭’等;其結果則致使輪回主體呈現出壹種猶如靈魂之色彩。(參閱‘神滅不滅論爭’4257)

神滅不滅論爭

自佛教傳入我國,至六朝時代,信奉佛教者與批判佛教者之間產生多種歧見,其中,以佛教之輪回報應說為主題所進行之理論探討,稱為神滅不滅論爭。首先,承認佛教輪回報應說者以為,人死後,宿於肉體之靈魂兮神識壹不會隨之死滅,而將繼續轉宿於另壹肉體;且人經三世,輪回於五道或六道中,必定身受相應於自己所做所為之善惡業報。反之,神滅論者站在我國傳統思想之立場,否認三世、輪回報應、心神不滅之說,而以為人死之後,心神必隨形體散滅。  ‘神不滅’說,最早見於三國時代吳·牟融所作之理惑論;然最具代表性者,為東晉廬山慧遠(334~416)之主張,其所作沙門不敬王者論卷五有‘形盡神不滅’壹說,以木與火之關系比喻形體與心神之關系,而謂:心神由壹形體輪回入於另壹形體,而繼續存在;猶如火之燃燒,燃盡壹木再轉燃另壹木。慧遠之弟子宗炳(375~443)作‘明佛論’,揭示二種神不滅義:

(壹)輪回之神識不滅;(二)法身之神識常住,或謂‘法身神識常住’之義融合涅槃經之佛性說與道家思想,而將佛性視作道家理想境界中虛靜無為之心,此心即神識;又佛性(此處指法身)常住,亦即心神不滅之意。此外,宗炳又聯結輪回之本體神識與法身之神識,闡述人於輪回過程中漸次斷除煩惱,則輪回之神識亦能歸於本來清凈之法身神識;成為唯有法身神識之狀態時,人即成佛。吾人由(壹)沙門不敬王者論卷五;(二)何承天(370~447)批駁沙門不敬王者論及明佛論之書簡;(三)何承天致神不滅論者顏延之(384~456)之書簡等文獻中,可進壹步了解神滅論與神不滅論者間相互問難之情形。  學者鹹謂,神滅論系源於中國傳統之思想,然若自神不滅論者之觀點而言,神滅論者之否定靈魂與精靈之存在無異違反儒家之傳統,蓋因儒者行宗廟祭儀,自是承認精靈存在;故若非難死後神識之存在,即是反對自己所信奉之儒家道統。此外,壹般對神不滅論之評語則是:彼等將輪回本體之神識與死後之靈魂視為同壹者,此種混同之論,系因輪回本體之神識乃源自中國傳統觀念中之‘神’。然此種輪回本體神識之論,實與否定實體存在之佛教無我論相悖。綜上所述,神不滅論亦非基於對佛教之正確理解,乃是國人為使自己容易接受佛教輪迥業報之說,所作之特殊解釋。  南朝梁武帝時,範縝作‘神滅論’壹文,引起學者間之激烈論戰。其主張形神壹體,形為神之質,神為形之用;形若滅亡,神亦隨之滅亡。此壹說法非但否定輪回業報之論,亦且否定精靈鬼神之存在,乃壹典型之反佛論者,遂使當時篤信佛教之人士紛紛著書批駁。如範縝之外弟蕭琛(476~513)作‘難神滅論’,曹思文作‘難範中書神滅義’,沈約作‘神不滅義’、‘難範縝神滅義’,梁武帝作‘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滅論’等。因梁武帝虔心信佛,致令當時之佛教勢力興盛異常,故對範縝之神滅論反應極為激烈。又當時之佛教信仰難免受魏晉玄談風氣之影響,而流於浮華迷信,範縝作神滅論,或即立意針砭時風,警醒世人崇尚自然、破除迷信因果。[弘明集卷壹至卷五、卷八至卷十、廣弘明集卷二十二、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湯用彤)](參閱‘三教論衡’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