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跟走<有><叫><說>關的字和詞語

跟走<有><叫><說>關的字和詞語

其實,就是壹個用字組詞的題目,對嗎?

那好,請看下面。我們先說說有關的詞語吧!

有:擁有;占有;據有;無中生有;據為己有;有無相生;

走:暴走;疾走;快步走;慢走;散步;遠足;三步並作兩步走;立正向前走;健步如飛;踉踉蹌蹌;跌跌撞撞; 艱難跋涉;勇往直前;奮勇向前;前赴後繼;來來去去;連走帶爬;東奔西走;東走西顧;烏踆[cún]兔走;烏飛兔走;乘船走馬三分命;奔走相告;競相奔走;走馬觀花;

叫:尖叫;嚎叫;慘叫;咆哮;呼號;長嘯;鳴叫;驚叫;大吼大叫;大喊大叫;呼叫;啼叫;吠叫;撕心裂肺;鬼哭狼嚎;

說:說話;交談;交流;教唆;指示;教訓;訓斥;訓誡;演講;議論;探討;討論;談論;能說會道;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擲地有聲;字字珠璣;鏗鏘有力;慷慨激昂;慷慨陳詞;娓娓道來;繪聲繪色;落落大方;誇誇其談;巧言令色;阿諛奉承;阿諛獻媚;狂放不羈;言辭粗獷;聲淚俱下;聲色俱厲;針鋒相對;舌戰群儒;唇槍舌劍;目瞪口呆;瞠目結舌;義憤填膺;交頭接耳;交口稱贊;竊竊私語;

====================================================================================

與“有、走、叫、說”四字相關的漢字:——————

壹、

“有”:“有”字,在古漢語中可為“又”字的通假字。其所含之字意很豐富。可表示存在、所屬、發生等詞義。可為動詞、形容詞、副詞等詞性。

“有”字的基本字義

(1) 通“又” [same as “又”]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國。——《韓非子·五蠹》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漢·賈誼《過秦論》

(袁可立)登朝十有二年,剔歷卿寺 ——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亡國之恨頓生,檀板之聲無色,有非莫生之言可盡言者矣,——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三十有四,——清·張潮《虞初新誌·魏學·核舟記》

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春秋三十有三,——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2)哲學名詞。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第四十章》

有無相生。——《道德經.第二章》

有無同壹。——《邏輯學》(黑格爾)

“有”字的詳細釋義

yǒu ㄧㄡˇ [念第三聲·上聲]

(1) 存在:~關。~方(得法)。~案可稽。~備無患。~目***睹。

(2) 表示所屬:他~壹本書。

(3) 表示發生、出現:~病。情況~變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較:水~壹丈多深。

(5) 表示大、多:~學問。

(6) 用在某些動詞前面表示客氣:~勞。~請。

(7) 無定指,與“某”相近:~壹天。

(8) 詞綴,用在某些朝代名稱的前面:~夏。~宋壹代。

(9) 姓氏。

yòu ㄧㄡˋ [念第四聲·去聲]

通假字。古同“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

關於“有”字各個意項的漢譯英表達:

有yǒu[第三聲·上聲]

Esse.

Mean that belongs to.

Mean the occurrence and appear.

Mean to estimate or compare.

Mean big and many.

Use to mean before in some verbs polite.

Have no to settle to point,is close by with" some".

Phrase 綴,use in the appellative front in some dynasties.

Have no don't

有yòu[第四聲·去聲]

 

Thou together" again",mean the integral outside add again the odd lot.

Have no don't

have

hae

adsum

ens

hadorwould

“有”字,系佛學常見詞匯:苦果的別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為有。如稱三界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煩惱的意思。

==========================================================================================================

==========================================================================================================

二、

“走”:

  1.行:~路。~步。

2.往來:~親戚。

3.移動:~向(延伸的方向)。~筆(很快地寫)。鐘表不~了。

4.往來運送:~信。~私。

5.離去:~開。剛~。出~。

6.經過:~賬。~內線。~後門。

7.透漏出去,超越範圍:~氣(漏氣)。

8.失去原樣:~形。~樣。

9.古代指奔跑:~馬。不脛而~。

  10.仆人,“我”的謙辭:牛馬~(當牛作馬的仆人,如“太史公~~~。”)。

“走”字,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來源:百度詞典)

1.To walk ;To go on foot.

2.To run ;To go swiftly.

3.To go ;To travel.

4.To leave ;To go away ;To depart.

5.To let out ;To lose ;To leak out.

6.To visit.

“走”字的詳細釋義

〈作動詞〉

(1)會意。金文字形象擺動兩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腳。合起來表示人在跑。本義:跑。

(2)漢語古今詞義演變中,“走”在:’‘行走”義上對“行”的替換是學者們·早就註意到的問題。

如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把“走”、“行”、“跑”作為事物是怎·樣改變了名稱的例子。然而,“走”如.何從“奔跑”義轉變為“行走”義、實:現對“行”的替換的過程,以及“跑”·表示“奔跑”義與這壹替換過程相比,·究竟誰先誰後的問題,都尚未見有比:較全面的論述。本文將對這些問題作些分析。

現代漢語“行走”語義場的主要:義位是“走”和“跑“,它們語義上的***同成分是“腳交互向前移動”,區·別特征有兩個:壹是行走速度,“跑”:的速度比“走”快;二是動作方式,即:行走過程中兩腳是否同時離地。就這兩個區別特征而言,行走速度是主要的,因為兩腳是否同時離地是速度快慢的白然反應。

從漢語史的角度來看,表“行走”.義原先是用“行”,表“奔跑”義用:“走”,後來,在表“行走”義上“走”替換了“行”,在表“奔跑”義上新產·生的詞“跑”替換了“走”。換句話說,:“走”卸去了“奔跑”義以後,承擔了·“走路”義,弄清“走”的語義演變脈·[2]絡,是考察這兩個替換過程的關鍵所在。

*******************************************************************************************************

走,趨也。——《說文》

來朝走馬。——《詩·大雅·緜》

某將走見。——《儀禮·士相見禮》

險其走。——《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若蟬之走明火也。——《呂氏春秋·期賢》

在位者皆反走辟。——《大戴禮記·諸侯遷廟》

扁鵲望 桓侯而還走。——《韓非子·喻老》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韓非子·五蠹》

誇父與日逐走。——《山海經·海外北經》

雙兔傍地走。——《樂府詩集·木蘭詩》

飛沙走礫。——明· 袁宏道《滿井遊記》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幾欲先走。——《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3)又如:走馬觀花;走堂的(跑堂的);走塘的(跑堂的);走百病(元宵節婦女出遊,認為可驅邪除祟);走驟(飛奔。疾馳);走丸(如丸迅速旋轉);走解(在跑動的馬背上表演特技);走三家不如坐壹家(比喻專心壹事,比較容易成功)。

(4)逃跑。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杜甫《石壕吏》

已而燕軍攻安平,城壞,齊人走,爭塗。——《史記·田單列傳》

齊兵敗,閔王出走於外。——《戰國策·燕策壹》

田榮即引兵歸,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史記·項羽本紀》

老官,走了牛也!走了牛也!——《西遊記》

(5)又如:走避(逃去,避開);走北(戰敗而逃);走匿(逃走躲避)。

(6)往。奔向某地。

漁者走淵,木者走山。——《淮南子》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 唐·杜牧《阿房宮賦》

青捕虜知單於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史記·李將軍列傳》

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晁錯《論貴粟疏》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孟子》

若蟬之走明火也。——《呂氏春秋》

走訴行禦史臺。——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7)又如:走起(起身,起床);走轉(逃轉,返回;轉,轉圈兒)。又如:走奔(快步前往);走晤(走訪,前往相見);走趟(走,前往);走謁(前往拜見);走趨(奔往;前往)。

(8)泄漏。

不是舊話兒走了風,卻是甚的!——《西遊記》

(9)又如:走作(超出範圍或改變原來的樣子);走泄(走漏;泄露);走陽(精泄不止;遺精);走話(說話泄露秘密);走火入魔(因過分沈溺於某種事情,而方法又不正確,以致身心受到傷害)。

(10)喪失,失去。

溝不要深,則不走肥。——《沈氏農書》

(11)又如:走油(舊法用桐油漆飾器物,油飾融褪,稱為“走油”);走板(唱歌時不合節拍);走失(喪失;丟去);走泄(放泄,流失)。

(12)步行。如:走班(行走的序列);走差(服役奔走)。

(13)遵循;沿著。如:走群眾路線;走水路。

(14)拜訪,訪問。如:走娘家;走親戚。

(15)死亡、逝世。如:中午還看見他好好的,怎麽下午就走了呢?(在現代漢語中,將走字作為死、死亡、逝世的婉辭已屢見不鮮。)

*******************************************************************************************************

烏飛兔走

拼 音 : wū fēi tù zǒu

釋 義 :指日月運行。形容光陰過得很快。

傳 說 :古代傳說日中有三足烏,故稱太陽為金烏;兔:古代傳說中月中有玉兔,故稱月亮為玉兔。形容光陰迅速流逝。

出 處 : 唐·韓琮《春愁》詩:“金烏長飛玉兔走,青鬢長青古無有。”唐·韋莊《秋日早行》詩:“行人自是心如火,兔走烏飛不覺長。”

示 例 : 烏飛兔走,瞬息光陰,暑往寒來,不覺七載。(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二回)。周實 《哭冼醒》詩:“烏飛兔走換春秋,博得深宵杯重把。”

用 法 : 作謂語、補語;形容光陰過得很快。。

註 意 : 不得寫成“鳥飛兔走”!

*******************************************************************************************************

名稱烏踆兔走

拼音wū cún tù zǒu

解釋指日月運行。兔,傳說中的月中玉兔。借指月亮。

出處元·柳貫《題<瀛洲仙會圖>》詩:“茅龍飛去杳無跡,烏踆兔走雙跳丸。”

英文翻譯:The crow flies and the rabbit run. <Time flies.>

成語資料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

產生年代:古代

==========================================================================================================

==========================================================================================================

三、

“叫”字的詳細中文解釋

〈作動詞使用〉

(形聲。本義:呼,喊)

同本義 [cry;shout]

叫,嘑也。——《說文》

或不知叫號。——《詩·小雅·北山》

叫我友兮配耦。——《楚辭·疾世》。註:“急呼也。”

叫帝閽使辟扉兮。——張衡《思玄賦》

戍卒叫,函谷舉。——唐· 杜牧《阿房宮賦》

又如:叫命(罵人話。臨死時呼喊聲);叫聒(聲音吵雜刺耳);叫號(大聲呼喊);叫頭(戲劇用語。劇中人物之壹,在劇情悲痛、情急憤怒之時,高喊對方,稱為叫頭);叫曲(唱曲時沒有蘊藉的韻味、感情)。

招喚,招呼 [call;greet]

或叫於宋大廟。——《左傳·襄公三十年》。註:“呼也。”

高聲叫道:…——《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又如:叫喜(道喜);叫魂

鳴叫 [sing]

候扇舉而清叫。——潘嶽《射雉賦》。註:“鳴也。”

百叫無絕。——吳均《與朱元思書》

雙雙歸蟄燕,壹壹叫群猿。——唐· 韓愈《晚泊江口》

又如:叫嗥(猶吼叫。指豺狼等野獸大聲叫)

訴說 [complain]。如:叫苦不叠(不斷地叫苦);叫閽(舊時吏民因冤屈等原因向朝廷申訴稱“叫閽”)

名稱是;稱為 [call;name]。如:叫名(名字叫做;叫做)

雇;到店裏訂購東西讓送來 [hire]。如:叫壹乘轎;叫壹碗面

當,當作 [take as]。如:叫真

使,令 [order]。如:叫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叫他去挑水

容許,聽任 [tolerate]。如:怎麽也不叫娘再嫁;叫他進來嗎?

〈作形容詞使用〉

〈方〉∶雄性的 [male]。如:叫雞;叫驢

〈作介詞使用〉

讓;被 [by]。如:妳叫雨淋了嗎?;叫妳猜對了

〈作名詞使用〉

〈方〉:叫子(哨兒)[whistle]

清明到,做“麥叫”,壹頭吹,壹頭笑。

*******************************************************************************************************

*******************************************************************************************************

有關“叫”字的簡要解釋:

英語 shout(叫喊) bray(嘶叫) call(被稱作)

釋義:

  ①大聲喊:叫喊|叫喚|叫罵。

②動物發出的聲音:狗叫|雞鳴叫。

③呼喚;招呼:快把哥哥叫過來|叫爸爸吃飯。

④稱作;算是:這叫西紅柿|他叫王宏|這才叫好孩子。

⑤容許;聽任:媽媽不叫我去|叫他把話說完。

⑥使;令:老板讓妳回電話|誰叫妳幹的?

⑦被:這道題叫我做出來了|他叫雨淋了。

⑧通知(人送來):叫救護車|又叫了幾個菜。

叫喚jiàohuan ①大聲叫。②動物叫:羊大概要吃草,叫喚個不停。

〖例句〗他重重地摔了壹跤,疼得直叫喚。

叫絕jiàojué 稱贊事物好到極點:拍案叫絕。

〖例句〗看到他諷刺社會醜惡現象的漫畫,不禁令人拍案叫絕。

叫苦連天jiào kǔ lián tiān 形容不停地叫苦。

〖例句〗大雪封了路,客車被阻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半道上,乘客們不禁叫苦連天。

五筆kn

*******************************************************************************************************

“叫”字作動詞時的含義 :

叫〈作動詞〉

(形聲字。本義:呼,喊)

[ 同本義 ]

叫,嘑也。――《說文》

或不知叫號。――《詩·小雅·北山》

叫我友兮配耦。――《楚辭·疾世》。註:“急呼也。”

叫帝閽使辟扉兮。――張衡《思玄賦》

戍卒叫,函谷舉。――唐·杜牧《阿房宮賦》

又如:叫命(罵人話。臨死時呼喊聲);叫聒(聲音吵雜刺耳);叫號(大聲呼喊);叫頭(戲劇用語。劇中人物之壹,在劇情悲痛、情急憤怒之時,高喊對方,稱為叫頭);叫曲(唱曲時沒有蘊藉的韻味、感情)。

[ 招喚,招呼 ]

或叫於宋大廟。――《左傳·襄公三十年》。註:“呼也。”

高聲叫道:…――《

叫(呌)jiào

⒈呼喊:呼~。喊~。大聲~。

⒉動物發出聲音:狗~。鳥~。

⒊招喚:請妳~他快來。

⒋稱為,稱呼:這~電視機。妳~什麽名字?

⒌使,令:~河水改道。要~人聽得懂。

⒍介詞。被,讓:幾個敵人~我們活捉了。別~人笑話咱。

*******************************************************************************************************

===============================================================================================================================================================

四、

“說”字的基本中文解釋:

***三種讀音:1. 說 [shuō]2. 說 [shuì]3. 說 [yuè]

說 [shuō]

用話來表達意思:~話。~明。演~。解~。

介紹:~合(a.從中介紹;b.商議;c.說和。“合”均讀輕聲)。~媒。

言論,主張:學~。著書立~。

責備:數~。

文體的壹種,如韓愈的《師說》。

說 [shuì]

用話勸說別人,使他聽從自己的意見:遊~。

說 [yuè]

古同“悅”。

*******************************************************************************************************

“說”字的詳細解釋:

三種讀音:1. 說 [shuō] ;;;2. 說 [shuì] ;;;3. 說 [yuè]

說 [shuì]

〈動〉

說服;勸說 [try to persuade]:——————

義興人謂為三橫,而 處尤劇。或說 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壹。——《世說新語·自新》

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史記·項羽本紀》

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史記·魏公子列傳》

又如:遊說;說士(遊說的人);說客(遊說之士);說項(本意為稱道人善,後引申凡替人遊說,闡說人情都可稱“說項”);說難(指用言語說服他人並不容易);說城(勸說舉城投降);說導(勸說開導);說辭(遊說的話);說諫(勸說進諫);說調(慫恿,攛掇)

休憩;止息。通“稅” [unharness;rest]。如:說衛(軍隊紮營休息時擔任警衛)。

另見 shuō;yuè

********************************************

說 [shuō]

〈動〉

(形聲。從言,兌( duì)聲。本義:用言語解說,開導,說明)

同本義 [explain;speak;talk;say]

說,釋也,壹曰談說也。——《說文》

說所以明也。——《墨子·經上》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在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勾踐說於國人。——《國語·越語》。註:“解也。”

佐下軍以說焉。——《左傳·昭公九年》。註:“自解說。”

是欲以我為說於匈奴也。——《漢書·王莽傳》

又如:說卦(“易傳”篇名。解說八卦性質、變化和象征);說經(講說經書或演述佛經故事);說事(說明事件,事實);說夢(說明夢中所見之事);說戒(佛教在每月月半、月底說解戒律);說委(說明原委);說到家(解釋得清清楚楚);說義(解說義理);說解(說明解釋);說家(註家或評論家);說法臺(佛教講道的高臺)。

談說,講說 [speak;talk;say]:——————

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壹歡。——清· 袁枚《祭妹文》

:又如:說不了(話未說完);說不的(說不得;說不定,無法肯定);說兵機(空談;誇口);說古(吹噓;吹牛);說發(說動);說殺(說絕了;沒有挽回余地);說述(敘述;訴說);說大口(說大話);說方便(說好話);說分上(講人情);說平話(說評書);說舌頭(說長道短;搬弄是非);說風情(講男女相愛弄情的話)。

告知;告訴 [inform;tell;let know]:——————

夫差將死,使人說於子胥。——《國語·吳語》

評議;談論 [comment on;discuss;talk about]

說,論也。——《廣雅·釋詁二》

遊於說。——《禮記·少儀》。疏:“謂論說。”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宋·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又如:說是非(評說事理的是非);說談(談論);說議(議論);說結(商量妥當);說票(綁匪向事主談判贖票事項)

勸告;責備 [advise;scold]

六曰說。——《周禮·太祝》。註:“以辭責之。”

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史記·貨殖列傳序》

又如:說發(說動);說和(勸說使和解);說泛(說動);說化(勸說使感化);說不上去(不聽勸告);他父親說了他壹頓

介紹,舊時指說合 [introduce]。如:說媳婦兒(說親);說媒紅(給媒人的彩禮)

以為 [believe]。如:當初只說要選個美人,誰想娶了這醜八怪?

〈名〉

學說;觀點;言論 [theory;teachings;viewpoint]:——————

然是說,余尤疑之。——宋· 蘇軾《石鐘山記》

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戰國策·秦策壹》

又如:又壹說;著書立說;異說;邪說

古代墨家邏輯的名詞,指推理 [inference]

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墨子·小取》

指說書 [storytelling]

子之說,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壹種文體,通過發表議論或記述事物來說明某個道理。如《愛蓮說》、《捕蛇者說》

另見 shuì;yuè

說 [yuè]

〈動〉

解脫 [free oneself]

輿說輻,夫妻反目。——《易·小畜》

不然,豈其伐人而說甲執冰以遊?——《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降,說履,開坐,修爵無數。——《荀子·樂論》

卻反,舍於郊,皆說然息。——《公羊傳·定公八年》

另見 shuō;shuì;yuè

說 yuè

乃徐有說。——《易·困》。虞註:“兌為說。”

我心則說。——《詩·召南·草蟲》

說懌女美。——《詩·北風·靜女》

宣王說之。——《韓非子·內諸說上》

公輸盤不說。——《墨子·公輸》

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韓非子·五蠹》

秦王不說。——《戰國策·魏策》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另見 shuì;shuō

——————以上結果由漢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