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漢族傳統詩歌。亦是漢字文化圈的特色之壹。通常認為,詩較為適合“言誌”,而詞則更為適合“抒情”。下面為大家帶來了楊修雞肋詩詞典故,歡迎大家參考。
典源出處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註引《九州春秋》:“時王(曹操)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釋義用法
三國時曹操進攻劉備,兵臨漢中,至陽平,劉備因險拒守,曹操欲攻不下,欲退又不忍心,於是傳令以“雞肋”作為口令,楊修揣摩出曹操的心思,知道他退兵的意思,自己便開始收拾行李。後以此典喻指無所用而又不忍舍棄之物。
用典形式
雞肋宋·蘇轍:“官如雞肋浪奔馳,政似牛毛常黽勉。”金·元好問:“寒鄉況味真雞肋,清鏡功名屬虎頭。”清·丘逢甲:“壹官垂老如雞肋,百口長貧借鶴糧。”
雞肋棄清·黃景仁:“此地更無雞肋棄,前途憑仗馬蹄攢。”
棄雞肋宋·陸遊:“山林聊復取熊掌,仕宦真當棄雞肋。
食雞肋宋·蘇軾:“從來自笑畫蛇足,此事何殊食雞肋。”
壹官雞肋清·徐乾學:“壹官雞肋中情淡,萬卷牛腰遠道難。”
雞肋曹公忿唐·羅隱:“雞肋曹公忿,豬肝仲叔慚。”
浮利壹雞肋宋·蘇軾:“笑捐浮利壹雞肋,多取清名幾熊掌。”
曹瞞說雞肋宋·黃庭堅:“恐似曹瞞說雞肋,不比東阿舉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