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和的意思

和的意思

概念、含義、定義和涵義的區別

含義是指:(詞句等)所包含的具體意義.含義和涵義的意思具體相同,無異議.概念的含義比定義廣壹、概念----理性思維的基本形式之壹,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概括反映.人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同類事物的許多屬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屬性,形成用詞或詞組表達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類事物的本質.二、定義----對於壹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或壹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作的確切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定義是“屬+種差”定義,即把某壹概念包含在它的屬概念中,並揭示它與同壹個屬概念下的其他種概念之間的差別.如“人”在“動物”這壹屬概念下,人和其他動物的差別是“能制造生產工具”,從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產工具的動物”這壹定義.三、含義----(字、詞、話語等)裏邊所包含的意義.(在以上這些詞語解釋中所含有的門派學說裏生硬甚至錯誤的歸納性術語個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見,“概念”與“定義”的區別是:1、“概念”抽象普遍,“定義”具體確切.2、“定義可包含概念”或“定義是概念的細化和引申/延伸.。

和的內涵是什麽?

“和”字歷史淵源及文化底蘊 漢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和”字在甲骨文中是指音樂之和,後被引申為壹切事物和諧關系之義。

“和”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經常在藝術領域、文化領域被廣泛使用,它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實現“中國夢”提供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漢字中的“和”,淵源有自,其來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見。

歷史上“和”的概念經歷了由實轉虛的演變過程,它逐漸從形而下的具體器物與感官經驗抽象為形而上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訴求,用來表達協調、調和、協和、和諧、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觀念。“和”成為涵蓋自然(天地人)、社會(群家己)、內心(情欲意)等層面與音樂、繪畫、飲食和養生等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

可以說,壹個“和”字,差不多道盡了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先賢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

用今人的流行話語說,“和”講的就是“多樣性的統壹”。“和”的精神是以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的;而“同”則不然,它旨在排斥異己,消滅差別,整齊劃壹。

成語和寓意給我列出100條成語和它的寓意

1、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鮮艷、花樣繁多. 2、千奇百怪:形容十分希奇古怪,亦指各種各樣奇怪的事物. 3、山明水秀:形容山水秀麗,風景優美. 4、桃紅柳綠:形容絢麗多彩的春天景色. 5、光彩奪目:亦作光彩奪目.形容光采極為鮮明,令人眼花繚亂. 6、壹心壹意:只有壹個心眼兒,沒有別的考慮. 7、三心二意:又想這樣又想那樣,猶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專壹. 8、奇形異狀:亦作奇形怪狀.奇異的形狀. 9、馬到成功:戰馬壹到就取得了勝利.形容很快取得勝利或成就. 10、七上八下:形容心裏慌亂不安. 11、日暖風和:陽光溫暖,微風和煦.形容天氣晴和. 12、大街小巷:指各處街巷. 13、依山傍水: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嶺和水流. 14、桂子飄香:指中秋前後桂花綻放,散發濃香. 15、葉公好龍:比喻名義上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理解它或需要它, 甚至 害怕它. 16、奇花異卉:①希奇少見的花草. ②喻指美妙的篇章作品等. 17、五湖四海:指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結. 18、獨壹無二:沒有相同的或沒有可以相比的. 19、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樣子.特指原來又多又整齊的東西現在零散了. 20、萬紫千紅:形容百花齊放,色彩艷麗.也比喻事物豐富多彩. 21、暴跳如雷:大怒得蹦跳叫喊,好象打雷壹樣猛烈. 22、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講內行話.有看不起對方費口舌的意思,也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23、亡羊補牢:羊走失後再修羊圈.比喻出了問題及時糾正,以免再受失. 24、狐假虎威: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了,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來欺壓人. 25、千山萬水: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艱險、遙遠. 26、爭妍鬥艷:競相比美. 27、天昏地暗:亦作“天昏地黑”.①天地壹片昏黑.常用以形容風雪、雷雨時的自然景象. ②指天色晚. 28、古色古香:古雅的色調、意趣.多形容書畫、器物和建築等. 29、郁郁蔥蔥:亦省作“郁蔥”. ①氣旺盛貌.②草木蒼翠盛貌. 30、天涯海角:指極遠 地方.亦形容彼此相隔極遠. 31、冰天雪地:冰雪漫天蓋地.形容極為寒冷. 32、刻舟求劍:比喻固執拘泥,不會根據發展變化的情況處理事情. 33、拔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34、掩耳盜鈴: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卻偏要拼命掩蓋. 35、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動地努力,企圖僥幸得到意外的收獲. 36、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情有毅力, 為某壹目標而不懈努力. 37、驚弓之鳥:比喻受過驚嚇後遇到壹點動靜就惶恐不安的人. 38、胸有成竹:比喻處理事情心裏有主意,有成算. 39、聞雞起舞:形容有誌報國之士奮發圖強,也比喻抓緊時機,不懈努力.也作雞鳴起舞. 40、鶯歌燕舞:黃鶯在唱歌,燕子在飛舞,原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現也比喻大好河山. 41、車水馬龍:車像流水,馬像長龍.車輛如同流水壹般接連不斷,馬如同長龍壹樣首尾相接.形容車馬人流來往不絕,熱鬧非凡. 42、蛛絲馬跡:順著蛛絲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跟著馬蹄的印跡可以尋到馬的方向.比喻隱約可尋的線索和跡象. 43、熊心豹膽:比喻心氣壯、膽子大,多麽大的危險也毫不懼怕. 44、心驚肉跳:形容十分恐懼不安.有時表示預感有災禍臨身的恐懼心情. 45、交頭接耳:頭挨著頭,這個人的嘴緊對著那個人的耳朵.形容兩個人靠得很近,互相低聲說話. 46、笨鳥先飛: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恐怕落後,比別人先動力手. 47、坐立不安:坐著站著都不安穩.形容心情不安或煩躁的樣子. 48、眉開眼笑:形容高興的樣子. 49、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很大的力氣.常用於很費力才做成壹件事的場合. 50、千言萬語:形容說的話很多. 51、千方百計:想盡或用盡壹切辦法. 52、百發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53、百感交集:各種感想都交織在壹起. 54、偏鄉僻壤:荒涼偏僻的地方. 55、杏花春雨:初春杏花遍地、細雨潤澤的景象. 56、柳暗花明:①形容綠柳成蔭,繁花燦爛的景象.②指由逆境轉為充滿希望的順境. 57、海角天涯:謂偏僻遙遠的地方. 58、買櫝還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當. 59、杞人憂天:比喻多余的不必要的擔心和顧慮. 60、六神無主:六神:道家認為人的心、肺、肝、腎、脾、膽各有神靈主宰,稱為六神.形容驚慌著急,沒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61、人聲鼎沸:人聲喧嚷嘈雜,猶如鼎裏的水沸騰起來壹樣. 62、驚惶失措:惶:害怕.失措:舉動失去常態.驚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 63、張口結舌:結舌:舌頭不能活動.形容由於理屈或緊張、害怕,說不出話來. 64、愛不釋手:釋:放下,放開.喜愛到不肯放手的地步. 65、面紅耳赤:赤:紅.臉和耳朵都紅了.形容羞愧的樣子,也形容著急或者發怒的樣子. 66、咬牙切齒:形容痛恨到極點的樣子. 67、躡手躡腳:放輕腳步走路的樣子. 68、堅持不懈:堅持到底,壹點不忪懈. 69、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喻各有壹套辦法,或各自拿出本領. 70、龍騰虎躍:像龍壹樣飛騰,像虎壹樣跳躍,形容動作靈活矯健也形容奮發有為. 71、人傑地靈:謂傑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處,其地亦因而著名.後亦謂傑出的人物生於靈秀之地. 72、壹瀉千裏:①形容江河水勢奔騰直下.②形容發展迅速。

.。

和的寓意,

O(∩_∩)O,樓主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中國歷史上“和”的概念經歷了由實轉虛的演變過程,它逐漸從具體器物與感官經驗抽象而為價值理念和精神訴求,用來表達協調、和諧、平和等思想觀念。

“和而不同”

“和”的精神是以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的;而“同”旨在排斥異己,消滅差別,整齊劃壹。古人對“和”與

“同”的異同有著深刻的洞識。孔子明確提出過“和而不同”的命題,並把此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壹個標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的理念,從被動的方面看,意含反抗政治強權或文化霸權的壓迫;從積極意義看,則昭示了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與博大胸懷。

“致中和”

中庸觀念講的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恰當適度,強調對欲望、情感和行為等有所節制,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與“中庸”概念相近,古人有“中和”壹詞。《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裏謂“和”為“中節”,並把“中和”提升到宇宙精神的高度。

在儒家看來,如果人人能夠“文質彬彬”,“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做到行為有度,進退有矩,那麽,整個社會與宇宙的和諧,也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和為貴”

歷史上作為社會規範與制度安排的“禮”,它的特性有二:其壹是“別”。旨在依據***同體成員的職位、年齡、性別等因素來劃分權利和義務範圍,規定不同社會角色的各自行為邊界,以此來避免因無別而造成的利益沖突和社會無序。其二是“和”。《論語·學而》載有子的話說:“禮之用,和為貴。”“禮”以“和”為貴,是“和”的體現。制度化的“禮”與精神性的“和”,兩者剛柔相濟,不可或缺。

(來源於網絡)

還有疑問請 “繼續追問”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就請點擊右面的 “采納答案” 按鈕,謝謝!

\(^o^)/~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復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裏可以是實詞,在另壹個句子裏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幾個. 下面我把首選的古漢語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壹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壹並打給妳. 而 壹、ér 壹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妳(的)”、“妳們(的)”.例如:《項脊軒誌》:“某所,而母立於茲.” 三連詞.⒈表示並列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系,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關系,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⒊表示遞進關系,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壹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⒋表示修飾關系,前項修飾後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轉折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設關系,常連接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古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如蠆.”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壹官,行比壹鄉,德合壹君,而徵壹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參考文獻:《辭源》《中學文言文索引詞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0條評論。

其他回答 ***2條回答評論 ┆ 舉報 紅紅[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義”中的“而”表並列.從語法角度看,“而”連接前後兩個動賓結構“舍生”“取義”,無輕重之分,更無遞進,轉折關系.“舍生而取義”解釋為舍棄生命選擇道義. 下面是“而”用法總結!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2) 壹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耶? (3)連詞 並列關系,壹般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吾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遊之樂也. ⑧表比喻,譯為“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 本文***用25個“而”字,表示前後詞句並列、承接、修飾、轉折等關系,想壹想下列語句中“而”字的用法,體會它們各自語氣的輕重,探究“而”輕重音朗讀的規律. (1)、太守與客來飲於此……而年又最高(遞進、重讀) (2)、若夫……巖穴暝 (承接、輕讀) (3)、朝而往,暮而歸 (修飾、輕讀) (4)、溪深而魚肥 (並列、輕讀) (5)、禽鳥……而不知人之樂 (轉折、重讀) 小結:凡是表轉折或遞進意味,都需重讀,凡連接詞與詞,有調節作用的則應輕讀.學生齊讀,體會“也”和“而”的讀法.。

潸然淚下的讀音和意思是啥?

潸然淚下shān rán lèi xià 解 釋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下來.(潸然:流淚的樣子.)近義詞熱淚盈眶、淚如雨下、淚如泉湧反義詞捧腹大笑、眉開眼笑、喜笑顏開、前仰後合、喜形於色用 法作謂語;用於書面語.成語出處 宋·馬廷鸞《題汪水雲詩》:“余展讀甲子初作,微有汗出,讀至丙子諸作,潸然淚下.”成語示例 1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誌》第五十四回:“莊王在席上見優孟問答,宛似叔敖,心中已是淒然;及聞優孟歌畢,不覺潸然淚下曰:‘孫叔之功,寡人不敢忘也!’”2 、林沖見說了,潸然淚下,自此杜絕了心中掛念.(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回).得知再也見不到哥哥了,我潸然淚下.3、女店主不禁潸然淚下.(選自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課《愛之鏈》作者傑尼·巴尼特,羅依·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