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感嘆:不是我不明白,這個世界變化快!
何以大家都如此決然地爭先恐後地努力跳進閃婚壹族行列呢?中國古代那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也沒有像如今敗落地這麽快過,而壹貫自由戀愛的現代人卻如此心甘情願地放棄了白頭到老的希望。記得曾經看過壹篇報道,講述的是壹對夫婦的三離三婚,而他們目前的狀況是第四次婚姻的前奏曲。但是飽受婚姻折騰,或者說他們相互折騰了太久的他們猶豫了,要不要再次踏入婚姻?他們闡述的就是:相愛容易相處難,相守難上加難。
愛人的眼裏容不下壹粒沙子,而結了婚的男女更是如此。我想這個和結婚證書什麽的無關,有關的只是我們的心情。平心而論,小紅本本其實沒有給我們更多的權力,在幹涉另壹方的身上。我們並不能相互改變什麽,唯壹能做的是在傷心的時候有個懷抱,在病痛的時候有人遞壹杯水,有壹個***同的小生命可以壹起傻笑,而真正的可能是我們希望有壹個人可以陪著我們壹起走過,他知道我們全部的好,也知道我們全部的惡,因為他的存在,記錄了我們的人生的點點滴滴,無論猥瑣的事情,還是荒謬的事情,無論高尚的事情,還是輝煌的事情。他是我們的目擊證人,親歷了我們的全程。因此,也只有他在我們感傷的時候知道我們是為了某個電影,知道我們興奮起來是因為壹個小小的成就。只有他在我們含糊不清地說:“那個什麽什麽已經如何了”,能快速地將什麽什麽填對答案並迅速執行。
無論是現代的“相愛容易相處難,相守難上加難”,還是古代的“相見不如不見,有情不如無情”,其實都是在說空間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有時候兩地書,還有網絡都能拉近兩顆心的距離,但有時同居壹室卻使愛人咫尺天涯,所謂的審美疲勞也是從這裏出現的。為什麽?為什麽會如此?就像那對三婚三離的夫婦,給了他們這麽多機會,他們還是選擇了對方;但是給了他們如此多選擇,他們又離開對方。
應該說是太愛壹個人,離他越近,就越會發現他的不如意,也就越想改變他,於是失敗不可避免。我們要的婚姻是改變壹個人嗎?不是。我們要的只是真正相愛,和平***處,白頭偕老。那麽,為什麽非要去改變?其其實大家對婚姻都目標明確,可是走著走著,就非要折騰些什麽,而且還以“愛不愛我”的大帽子壓著,這樣的壓法久了,反彈必然強烈。那個閃婚的就是如此吧,愛並不能包容壹起。
記得很久很久以前的報上登過壹個新聞,我簡直當作笑話來看待,壹對夫妻剛結婚就離婚了。原因很簡單,為新婚之夜後如何疊被子產生了爭執,女孩非要疊成四方塊,男孩非要疊成條狀放在床裏面。而且男方的父母姐妹壹起討伐女孩,最終女孩落荒而逃,給男孩寫了休書。聽聽是挺可笑吧。如果問問婚姻的目的,他們肯定也對答如流,但是在實際做的時候卻忘了目的。就像壹個妻子嘮叨丈夫是為了讓他早回家,但結果越嘮叨丈夫回來越晚,開始是回家就進洗手間不出來,然後發展是直接上床就睡著了,最後是幹脆能不回來就不回來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是對付壹般關系的人,我們就有足夠的理智用妥善的辦法處理。可是面對愛人,我們總是用最笨的辦法處理,理由就是“愛我就該如何如何”,於是愛的份量就不斷被稀釋,直到最後完全從我們之間蒸發了。
前面說的那個女人最後面臨離婚,開始恐慌,向婚姻顧問求教,婚姻顧問問了很簡單的問題:“要丈夫?還是要嘮叨?”“可是我說的都是對的話呀,是為他好。”“那麽妳是要丈夫?還是要堅持正確?”……最後女人選擇了丈夫,於是她再也不隨便說話了,甚至很多時候都害怕忍不住要說什麽或說錯什麽幹脆離丈夫遠遠的。反倒是丈夫的話開始多起來,她想聽到的那些都聽到了,但這次是丈夫自願的,而且還是追著她說。她就只做壹件事情:努力傾聽。
反方壹辯
謝謝主席!各位評委、對方辯友大家好!
感謝對方壹辯精彩的陳詞。對方說“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我倒是還想到了壹句歌詞:“愛壹個人好難”。縱使其論證旁征引博、詞藻華麗優美,我還是要遺憾地指出其幾點疏漏之處。
第壹,對“相處”與“相愛”的理解過於片面。
第二,
第三,
雪萊說過:“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愛。”愛,亙古不變的永恒話題;愛,廣博深邃的神聖字眼。愛是壹種至高無上的思想境界,是精神的追求,是靈魂的歸宿。我方所持觀點:相處容易相愛難。
下面我將從以下三方面加以闡述。
首先要指出的是,人與人、人與動物、乃至動物與動物之間的交互作用,都屬於我們研究對象的範疇。
從生物學角度,寄生與互利***生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寄居蟹和海葵相互依存、***同生活,他們相處是多麽容易啊!可是,妳能夠讓他們去相愛嗎?
其次,“相處”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如下解釋:彼此生活在壹起;或者,彼此接觸往來,互相對待。而相愛是雙向的,是彼此間生命對生命的承諾,是壹個凝重的字眼。
相處只是物質流的***生,只是生活中瑣碎小事的拼拼湊湊,只是時間或長或短、過程或好或壞的形式,只是壹味地停留在表面的、膚淺的層面啊!現實生活中,我們無奈地看到“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當頭各自飛”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所謂的朋友間“只願同甘,不肯***苦”的情況又是屢見不鮮。這壹切的壹切,不正恰恰說明了簡單的相處遠比用心去相愛容易得多嗎?
再次,相愛是美麗的。泰戈爾說:“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睛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相遇時的泯然壹笑,生意場上的相互交流、談笑自若,國家間的國事訪談,這些在現實生活中時多麽平常而處可見的啊,但是把這行動轉化到精神境界,讓這些路人,竟爭對手,某種意義上的合作夥伴,真正把壹種相知相惜的愛融入思想當中,卻又談何容易!
光陰荏苒,逝者如斯。回首千年,我們不禁感嘆。我們憧憬梁山伯祝英臺蝴蝶成雙的愛情;我們感慨沈香劈山救母後母子重逢的動人場景;我們向往伯牙子期千裏終覓壹知音的欣喜,正是因為愛的艱難,愛得來之不易,才使愛更顯得彌足珍貴……而,我們所缺少的,我們所期待的,是什麽呢?正是這經過相處後的磨煉而沈澱下來的沈甸甸的愛!這些千古佳話世代流傳的原因,又是什麽呢?還是這淡漠了物質、日久而見的人間至情啊!
其實答案很簡單。愛是博大的,愛又是沈重的。相處並不困難,而真正的相愛卻是很難很難。
以上,我從宏觀角度論證了我方觀點,以下我方辯友還將從微觀角度進壹步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