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柯文言文

柯文言文

1. 柯在古文中表示什麽意思

親 我特地去翻閱了古漢語詞典 希望親滿意

柯在古漢語中

1)草木的枝莖 曾鞏《說用》“物有根而殖柯葉”

2)斧柄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3)碗、盂之類的器物。《荀子。正論》“故魯人以糖,衛人用柯,齊人用壹革”

中庸》:“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

柯,是斧柄…… 伐柯,就是指砍伐削制斧柄。

中庸引用的這句是《詩經》裏的,意思是:“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握著斧柄砍削斧柄,斜著眼看壹看,還是有很多不同。”

2. 珂在古文中是什麽意思

親 我特地去翻閱了古漢語詞典 希望親滿意 柯在古漢語中1)草木的枝莖 曾鞏《說用》“物有根而殖柯葉”2)斧柄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3)碗、盂之類的器物。

《荀子。正論》“故魯人以糖,衛人用柯,齊人用壹革” 中庸》:“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柯,是斧柄…… 伐柯,就是指砍伐削制斧柄。

中庸引用的這句是《詩經》裏的,意思是:“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握著斧柄砍削斧柄,斜著眼看壹看,還是有很多不同。”

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9分)柯邑之盟昔者齊桓公與魯莊公為柯之盟

小題1:C小題2:D小題3:A小題4:(1)在要挾下締結的盟約是可以背棄的。

但國君卻不背棄;曹劌可以視為仇敵,但 國君卻不把他視為仇敵。這樣,國君就可以在天下顯揚信義了。

(2)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麽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從前,齊桓公與魯莊公在柯邑締結盟約。

魯國的大夫曹劌對莊公說:“齊國進攻魯國的軍隊已到城下。現在,城池即將被攻破,敵軍壓境,您不準備保衛魯國嗎?”莊公說:“唉!我活著還不如死!”曹劌說:“既然這樣,那麽大王您就對付齊國的國君,我來對付齊國的臣子。”

到了會盟的時候,兩國國君登上盟壇,兩國宰相相互作揖。曹劌手握出鞘的寶劍走了進去,在壇上逼近齊桓公,說:“城池攻破,大軍壓境,大王還打算進攻嗎?”管仲說“既是這樣,那您有什麽要求呢?”曹劌說:“希望齊國歸還汶陽的田地。”

管仲對桓公說:“您還是答應他吧。”齊桓公便答應了曹劌的要求。

曹劌請求結盟,齊桓公就與魯國締結了盟約。結盟後曹劌棄劍離開盟壇。

桓公身邊的臣子說:“在要挾下締結的盟約可以背棄,曹劌可以視為仇敵,請求大王您允許我們背棄已訂的盟約,發兵伐曹劌。”管仲說:“在要挾下締結的盟約是可以背棄的。

但國君卻不背棄;曹劌可以視為仇敵,但 國君卻不把他視為仇敵。這樣,國君就可以在天下顯揚信義了。”

於是齊國沒有背棄盟約。天下的諸侯不約而同地歸順了齊國。

齊桓公主持鄄邑之會,幽地會盟,諸侯沒有不參加的;主持陽谷之會,貫澤會盟,連邊遠的國家都來參加。齊國向南討伐強大的楚國,因這楚國才敬奉菁茅的貢品;向北討伐戎國,替燕國開路。

齊桓公三次使即將被滅亡的國家得以保存,壹次使斷代的國家得以延續,尊奉周王朝,九次會合諸侯,使 *** 動搖的周王朝的天下得以鞏固,他的功德僅次於三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尋源追根,他的信義卻是從柯邑的締結盟約開始建立起來的啊。

4. 文言文 《柯邑之盟》翻譯 急用啊~~~~~

從前,齊桓公與魯莊公在柯邑締結盟約。魯國的大夫曹劌對莊公說:“齊國進攻魯國的軍隊已到城下。現在,城池即將被攻破,敵軍壓境,您不準備保衛魯國嗎?”莊公說:“唉!我活著還不如死!”曹劌說:“既然這樣,那麽大王您就對付齊國的國君,我來對付齊國的臣子。”到了會盟的時候,兩國國君登上盟壇,兩國宰相相互作揖。曹劌手握出鞘的寶劍走了進去,在壇上逼近齊桓公,說:“城池攻破,大軍壓境,大王還打算進攻嗎?”管仲說“既是這樣,那您有什麽要求呢?”曹劌說:“希望齊國歸還汶陽的田地。”管仲對桓公說:“您還是答應他吧。”齊桓公便答應了曹劌的要求。曹劌請求結盟,齊桓公就與魯國締結了盟約。結盟後曹劌棄劍離開盟壇。桓公身邊的臣子說:“在要挾下締結的盟約可以背棄,曹劌可以視為仇敵,請求大王您允許我們背棄已訂的盟約,發兵伐曹劌。”管仲說: “在要挾下締結的盟約是可以背棄的。但國君卻不背棄;曹劌可以視為仇敵,但國君卻不把他視為仇敵。這樣,國君就可以在天下顯揚信義了。”於是齊國沒有背棄盟約。天下的諸侯不約而同地歸順了齊國。齊桓公主持鄄邑之會,幽地會盟,諸侯沒有不參加的;主持陽谷之會,貫澤會盟,連邊遠的國家都來參加。齊國向南討伐強大的楚國,因這楚國才敬奉菁茅的貢品;向北討伐戎國,替燕國開路。齊桓公三次使即將被滅亡的國家得以保存,壹次使斷代的國家得以延續,尊奉周王朝,九次會合諸侯,使 *** 動搖的周王朝的天下得以鞏固,他的功德僅次於三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尋源追根,他的信義卻是從柯邑的締結盟約開始建立起來的啊。

參考資料:

/dispbbs.a

5. 文言文 斧柯爛盡

晉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間(345年壹356年)作的《誌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質入其室,見二童子對弈,看之。局未終,視其所執伐薪柯已爛朽,遂歸,鄉裏已非矣。”寥寥數語,把人物、事物、前因後果交代得清清楚楚。簡練的文字中,又含藏豐富的意味,讓人回味無窮,遐想不已。《晉書》根據虞喜的記載略記為:“王質入山斫木,見二童圍棋。坐觀之,及起,斧柯已爛矣。”

北魏孝文帝時(471年壹476年),酈道元在《水經註》卷四十《浙江水》引《東陽記》中雲:“信安縣有懸室阪,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童子以壹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饑。俄頃,童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崔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數十年,親情雕落,無復向時比矣。”這記載較之虞喜所述,不同點甚多。酈道元的記述很具體、生動,但很顯然,酈道元是北方人,所聞有異。虞喜是浙江余姚人,所述也早。應該說,虞喜的敘述更為妥當。

南朝梁人任防(460年壹508年)的《述異記》載:“信安郡石室山,晉時樵者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壹物於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

《隋書·經籍誌》載篇名為《洞仙傳》中稱:“王質,東陽人(信安當時為東陽郡所轄)也,入山伐木,遇見石室中有數童子圍棋歌笑。質置斧柯觀之。童子以壹物如棗核與質,令含咽其汁,便不覺饑渴。童子雲:‘汝來已久,可還。’質取斧,柯已爛盡,質便歸家計已數百年。”

宋慶元年間(1195年壹1200年),祝穆《方輿勝覽》在說到衢州爛柯山時寫道:“晉樵者王質入山,忽見橋下二童子對弈,以所持斧置坐而觀。童子指示之曰:‘汝斧柯爛矣!’質歸,見鄉閭已及百歲雲。”另有張君房所編著的《雲航七鑒》等,也記載了此事。

明代記王質爛柯的文章很多,如寥用賓的《尚友錄》、胡翰的《青霞洞天遊記》、留文溟的《爛柯山記》等。明萬歷年間(1573年壹1620年),國子祭酒蕭良有在《龍文鞭影》中寫道:“晉王質,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見二童子圍棋,質置斧觀之,童子以物如棗核與質,含之得不饑。比還,斧柯已爛。至家已數百年,親舊無復存者。後復入山得道。人往往見之,因名其山日‘爛柯山’。”

清初蔡方炳《增訂文輿記》載:“衢州府山川:爛柯山,府城南,壹名石室,道書謂青霞第八洞天。晉樵者王質入山,見二童子弈。質置斧而觀,童子與質壹物如棗核,食之不饑。局終,示質曰:‘汝斧柯爛矣!’質歸家已百歲。

民國十年六月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詞典》載:“王質,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中,見二童子圍棋,質置斧觀之。童子以物如棗核與質食之,便不覺饑渴。童子曰:‘汝來已久,可還。’質取斧柯爛已盡。亟歸家,已數百年,親舊無復存者。復入山得道。”

6. 文言文 斧柯爛盡 什麽意思

壹,原文 (信安縣有懸石阪),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童子以壹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饑,俄頃,童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濯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數十年,親情雕落,無復向時比矣。

二,譯文 (信安縣有壹座山叫懸石板),晉中期的時候,有壹個叫王質的樵民,砍樹來到了壹個石室中,看見有四個小童在彈唱,王質於是就停留下來靠在斧頭把上聽他們彈唱,小童給了王質壹個像棗核的東西,王質把它含在嘴裏就不再感到饑餓,過了壹會兒,小童們說讓他回去,他聽到後就回去了,斧頭柄都腐爛了,回去之後,才發現自己已經離家幾十年了,親戚朋友都已不在,壹切都不再是以前那個樣子。 三,註 爛柯山位於浙江省衢州市東南13公裏,又名石室山、懸石阪、石橋山等。

7. 急求文言文:曹沐

曹沫是魯國人,憑借其勇敢和智謀效力於魯莊公。莊公十分喜好打仗。曹沫為魯國的大將,和齊國作戰,三次都輸掉了。魯莊害怕了,想要把遂邑這個地方送給齊國來求和,但仍然以曹沫為大將。

齊桓公與魯莊公相約在柯這個地方盟誓。莊公與桓公已經在祭祀的天壇開始盟誓,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齊桓公,桓公的身邊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動,只是問他:“妳想要幹什麽?”曹沫說:“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而強國侵占魯國已經夠多了,現在魯國的京城已經在齊國的邊界,妳還想要侵占。”齊桓公於是允諾把侵占魯國的地方都還給魯國。曹沫見齊桓公這麽說,就把手中的匕首扔了,走下天壇,面向北站在群臣應該站的地方,面容臉色沒有絲毫變化,說話做事好象以前什麽事都沒有發生過壹樣。

齊桓公大怒,想要擴大盟約的內容。管仲說:“這樣做不可以。不可以為了壹時的快樂貪圖這樣小的利益。這樣做會使妳在諸侯中的威信盡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與幫助,還不如還給他。”於是齊桓公把侵占魯國的城池還給魯國。曹沫三次大戰所割出去的城池都還了回來。

8. 與朱元思書的文言文翻譯

《與朱元思書》原文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僅為書信節錄) 風和煙都散盡了,天和山是壹樣的顏色。(我乘坐的小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

從富陽到桐廬壹百來裏的水路,奇異的山水,在天下獨壹無二。江水都是青綠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見水底。

遊動的魚兒和細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迅猛的浪濤像飛奔的駿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令人感到寒意的樹的樹;山巒憑借著(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相互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形成了無數的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百鳥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蟬則久久的鳴叫不停止,猿則久久地啼叫不停 。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還可以(從枝葉的空隙中)見到陽光。(僅為書信節錄) (1)《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中華書局1982版)卷七。

本文為作者寫給朱元思講述行旅所見的信。吳均(469—520),字叔庠。

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藝文類聚》裏。

書:信函,是古代的壹種文體。(2)俱:全,都。

(3)凈:消散盡凈。 (4)***色:壹樣的顏色。

***,相同,壹樣。 (5)從流飄蕩:(乘船)隨著江流飄蕩。

從,順,隨。 (6)任意東西: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願,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東西:方向,在此做動詞,向東向西。 (7)自富陽至桐廬:此句中的富陽與桐廬都在杭州境內,富陽在富春江下遊,桐廬在富陽的西南中遊。

如按上文“從流飄蕩”。則應為“從桐廬至富陽”,可能為作者筆誤。

自:從。至:到。

許:表示大約的數量,上下,左右。 (8)獨絕:獨壹無二。

獨:獨特。 絕:妙到極處 (9)皆:全,都。

(10)縹碧:原作“漂碧”,據其他版本改為此。青綠色。

(11)遊魚細石:遊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 (12)直視無礙:可以看到底,毫無障礙。

這裏形容江水清澈見底。 (13)急湍:急流的水。

(14)甚箭:“甚於箭”,比箭還快(勝過箭)。 甚:勝過。

為了字數整齊,中間的“於”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動詞活用作名詞,文中指飛奔的駿馬。 (17)寒樹:耐寒常綠的樹,形容樹密而綠。

(18)負勢競上: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 負:憑借。

競:爭著。上:向上。

這壹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這從下文“千百成峰”壹語可以看得出來。 (19)軒邈:意思是這些山巒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軒,高。邈,遠。

這兩個詞在這裏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用。軒邈,向高處向遠處生長。

(20)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指:向,向上。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無數山峰。 (22)激:沖擊,拍打。

(23)泠(líng)泠作響:泠泠地發出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澈。

(24)好鳥相鳴:好,美麗的;相鳴,互相和鳴,互相鳴叫。 (25)嚶(yīng)嚶成韻: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26)蟬則千轉(zhuàn)不窮: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叫。則: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

轉,同“囀”(視版本而定),鳥婉轉地叫,鳥鳴聲。這裏指蟬鳴。

窮,窮盡。 (27)無絕:就是“不絕”。

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絕:停止。

(28)鳶飛戾天;出自《詩經·大雅·旱麓》。老鷹高飛入天,這裏比喻極力追求名利的人。

鳶,俗稱老鷹,善高飛,是壹種兇猛的鳥。戾,至。

(29)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息:使……平息,使動用法。

(30)經綸世務者:治理政務的人。經綸:籌劃、治理。

(31)窺谷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連忘返。反:同“返”,返回。

窺:看 。 (32)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木在上邊遮蔽著。

柯,樹木的枝幹。 蔽:遮蔽。

(33)在晝猶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 晝:白天。

猶:好像。 (34)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

疏條: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5)見:看見。日:太陽,陽光。